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後遺留在烏克蘭境內的陸基戰略核力量共有1240枚核彈頭,主要是130枚RS-18(北約代號SS-19)和46枚RS-22(北約代號SS-24)洲際彈道導彈攜帶的戰鬥部。烏國防部直到2001年底才聲稱,這種核彈頭共有1600多枚。但是到了2002-2010年間,烏軍方聲稱隻有1272枚。而在所有洲際導彈核彈頭全部運到俄羅斯後,烏官方聲稱隻運走了1271枚核彈頭,差了1枚55萬噸級核彈。
與此同時,遺留在烏境內的重型戰略轟炸機共有44架。但是烏空軍總司令部多年來一直堅持聲稱,當時隻繼承了42架圖-95MS和圖-160轟炸機。這些飛機攜載的KH-55(俄方代號RKB-500,北約代號AS-15)巡航導彈的下落同樣不明。這些導彈早在1992年就開始轉交給俄羅斯,以換取烏克蘭核電站的燃料供應。俄美烏三方圍繞這些導彈的處理問題展開了複雜的博弈,最後於1999年達成妥協。烏方應當把581枚KH-55巡航導彈,包括能攜載核彈頭的改型導彈,以及還能飛行的圖-95和圖-160戰略轟炸機運往俄羅斯,以此抵消烏方拖欠的俄天然氣供應款。在隨後的兩年內,俄方在美方資助下銷毀不再適用的導彈(487枚)和轟炸機。2000年底,烏政府聲稱已向俄空軍遠程航空兵轉讓了581枚KH-55巡航導彈,烏軍方至今仍在堅稱,當年似乎共向俄方轉讓了587枚KH-55導彈。俄方聲稱,隻從烏方得到了575枚該型導彈。與此同時,烏克蘭儲備的KH-55巡航導彈也全部銷毀。烏國防部官方發言人在最初的報告中聲稱共銷毀了483枚,後來修改為487枚。
近日,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周刊披露,前蘇聯解體後,遺留在烏克蘭境內的核導武器失蹤之謎至今尚未揭開,但是失蹤事實已經確認。其中圖-95MS和圖-160戰略轟炸機配備的部分KH-55亞音速巡航導彈可能流失到了中國。這是根據2005年時任烏總檢察長皮斯昆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時聲稱,烏方向中國出口了12枚和6枚KH-55巡航導彈。但是他強調稱,這些導彈沒有戰鬥部。烏總檢察院新聞處隨即發表聲明,聲稱皮斯昆的講話被西方媒體誤讀。烏官方並沒有向中國銷售KH-55導彈。即便中國得到了相關武器,也是不法分子通過走私渠道進行的非法貿易,與烏官方無關。
事實上,烏克蘭近年來積極發展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或者更準確地說,向中國拋售前蘇聯軍事遺產。這種趨勢在海軍技術領域,軍事航空兵領域以及發動機領域非常明顯。最初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研製新型現代化設備。中國顯然成功得到了這艘航母的全部設計技術文獻。這艘航母將要搭載的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殲-15“飛鯊”艦載殲擊機,同樣是在2005年從烏克蘭采購的俄羅斯蘇-33原型機T-10K基礎上研製而成的,烏方甚至已經轉讓了DN80燃氣渦輪機製造技術。烏克蘭還在幫助中國建造與“尼特卡”地麵訓練係統相類似的設施,用於艦載航空兵飛行員的訓練教學。
中烏合作其實互補,中國為烏克蘭提供國家經濟建設的支持,烏克蘭以現有的軍事實力支持中國,這完全無可非議,這是雙方共贏的好事,中烏完全可以不必去理會外界的各種猜測,同樣一個道理,國家富強了軍事力量卻處於三流沒人會正視你,而軍事強大國力卻弱小也一樣會被人輕視,其實烏克蘭軍事實力與俄羅斯相差無幾,但世界之言沒有烏克蘭的份,隻有經濟和軍事都強大了,才能真正引起世人的重視。
烏克蘭傾一國之力,圓中國世界航母第二大國之夢
古往今來中國的海軍發展一直隻是注重軍事防禦的消極應對,海軍建設從來都是“海患緊則海軍興、海患緩則海軍弛”的被動局麵。中國是造船鼻祖,曾經又是建立起世界級強大海軍艦隊的強國之一,中日甲午海戰遭到慘敗。北洋艦隊實力此前號稱亞洲第一,官兵作戰好是英勇。但卻初受挫於豐島、再遭創於黃海、最終全軍覆滅於威海衛軍港。一言以蔽之,中國海軍跟本就不是海權戰略的產物。
在和平崛起的年代,“中國威脅論”卻阻礙了中國海軍的發展,結果是中國80%能源的海上通道被美國美國第七艦隊在轄製,隨時有被堵截的危險,發展強大的海軍已是刻不容緩。據美國情報部門透露,中國國防預算近年來以2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尤其是在海軍大型艦艇上得投資。“瓦良格”號服役後,中國已成為繼印度和泰國之後亞洲第三個裝備航母的國家,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將會在2015年完成首艘自主研製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排水量在5-6萬噸)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動力航母預計將會在2020年前下水。
建造航母說起來容易,說實在的中國沒有建造航母的經驗,有些時候金錢並不是萬能的。但是,有時候錢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中國可以用強大的經濟來換取技術,中國支持烏克蘭國家經濟發展贏得了其對中國國防發展的回報。蘇聯解體後,原蘇聯30%的國防工業留在了烏克蘭境內,其中不乏世界一流的軍事科研機構以及軍工生產製造企業。
造船業一直是烏克蘭十分重要的工業部門。瀕臨黑海與亞速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烏造船業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前蘇聯時期全蘇30%的船舶製造零件和導航設備、水聲納設備和雷達設備都產自烏克蘭。其中,“黑海造船廠”是前蘇聯惟一能製造航空母艦的造船廠,俄海軍最大的67000噸級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就是該廠建造的。“61名公社社員”造船廠主要建造巡洋艦和驅逐艦,是前蘇聯惟一能建造“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的造船廠。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烏克蘭技術專家和熟練工人已陸續進駐上海長興島的造船基地,幫助缺乏熟練工人的中國建造航母。報道稱,來自烏克蘭的技術專家多數都有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南廠工作的經驗,該廠是蘇聯所有航母的搖籃”。應該說,中國自主建造航母存在一些困難,不僅一線生產技術專家不足,還缺乏大量熟練工人特別是電焊工人。大型航母的焊接工藝要求甚高,特別是甲板的焊接技術。由於航母所用鋼材強度和耐壓性極佳,加之尺寸較大,需要熟練的焊接工人小心操作。報道甚至稱,西方麵孔在長興島的出現印證了這一推斷。在長興島出現的西方人就是烏克蘭的航母技術專家和工人,目前中國已專門為他們建造了專家樓。
烏克蘭媒體近日發表評論稱,當今世界上雖然有10個國家擁有航母,但是真正能夠建造航母的國家卻為數不多。言外之意,中國要全麵發展航母必須要由他們來幫助,當然,作為中國海軍建設後期,中國自主研製計劃必定會實現,中國將會擁有一支相當強大的遠洋海軍,甚至成為世界第二大航母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