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L15高教機已接受6國測試擬年內首次出口

(2012-02-24 16:21:33) 下一個

  2月19日,為期6天的新加坡航展落下帷幕。展覽期間,從噴塗著巨大“龍”字的成龍私人飛機亮相,到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銷售簽約,再到多國代表團爭相參觀的“梟龍”戰機、“翼龍”無人機,中國“龍旋風”在本屆航展上勁刮,備受各方關注。

  之所以如此,筆者認為,這是國際經濟持續低迷而中國航空工業逆勢發展、國際戰略焦點持續東移而中國自主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傳統軍貿市場基本飽和而中外軍貿合作繼續擴展使然。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迅速

  航空展曆來被視為打量參展國航空工業水平的窗口。從一國的參展公司數量、組團規模、新品檔次以及推介成效,基本上可以管窺其航空工業綜合實力。

  本次新加坡航展,中國參展廠商有十餘家,首次打造的獨立中國展區,麵積達700平方米,是2010年展區麵積的兩倍。參展企業實力也不容小覷,像“中航工業”這樣的大型企業集團,資產規模已達5000億元,居於世界500強第310位,擁有殲-20、殲-10、殲轟-7、K-8、梟龍、獵鷹、山鷹等軍品,以及Z-9/EC-120直升機和C919、ARJ21/ERJ145、Y8/12運輸機等民品品牌。這些都是近年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的標誌。

  眾所周知,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大國的軍事工業,包括航空工業,都是商業化運作的戰略產業。其表現是軍民需求共同牽引、科技創新持續推動、工業體係作為基礎、體製製度提供保證、商業運作成為關鍵。歐美如此,俄羅斯、日本、印度也如此。

  但對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西方片麵評論頗多,客觀、公正的評價較少。有人將我們的發展和成就歸結於中國人的“聰明好學”,或者中國政府的“製度保護”,更有人將其歸於中國企業的“抄襲模仿”。他們沒有看到中國航空人秉持的“航空報國”精神,沒有看到中國航空業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製度創新,更沒有看到中國業已形成的完整航空工業體係和規模優勢。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就把中國航空工業近年的發展簡單歸結於中國專家“善於學習”。它甚至舉例說,在200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中國專家常常最先到達展館,最晚離開展館,幾乎逐件考察武器樣品,甚至掏出尺子,對展出樣品進行詳細測量。並聲稱中國專家在各大防務展上所展現的“吸塵器般的信息搜集能力”,讓西方同行吃驚。

  然而,也有一些冷靜的西方媒體和學者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如美國“環球戰略網”刊文稱,中國軍工企業的快速發展,是得益於堅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道路。文章指出,上世紀末啟動的“軍民融合”、“專業重組”和“市場運作”,使中國企業更好地利用了國際國內兩種資源。

  德國軍事專家漢斯·克魯格在批評西方媒體的中國“逆向仿製”論時表示:西方軍控如此之嚴,如果中國專家沒有深厚的技術功底,如果中國國內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像隱形飛機這類高新技術武器,僅靠“看外觀”是“仿造”不出來的。中國的發展成就,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

  與此同時,英國一些媒體在評論印度軍工企業熱炒登月計劃、印俄合作時也認為,印度過分倚重外國,其武器計劃以外購為主、自研為輔,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個完整配套的工業體係。而中國深知“強國建國防、弱國買安全”的道理,很早就致力於建立集基礎研究、產品開發、生產試驗、服務保障於一體的完整工業體係,所以中印間的軍事技術差距,至少在20年以上。

  此“20年”之說恐屬誇張,但新加坡航展上刮起的“龍旋風”,絕對不是西方媒體的炒作,那是中國航空工業確實有了這個實力!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此次航展中國展出的產品,除自主研發的C919、ARJ21等民用產品外,還有多款新型作戰飛機。如近於殲-10的“梟龍”戰鬥機,能達到四代機水平的“飛豹”戰鬥機,可同時用於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訓練的“山鷹”教練機,以及能夠執行偵打一體任務的“翼龍”無人機、兼具戰術偵察監視與打擊效果評估功能的X200無人直升機等。尤其是“梟龍”和“翼龍”,因性價比較高,吸引了眾多觀展商和媒體的注意。“翼龍”還和美國的F-35一道,被並稱為本屆航展的“兩大明星”。這也說明,中國航空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確實在不斷增強。

  在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後工業化時代,包括航空武器在內的各種武器創新,都必須以製造工業為基礎。一個國家沒有自主、完整、厚實的製造工業,武器科研和生產隻能是“建在沙灘上的大廈”。中國航空工業的崛起,就得益於此。

  像“中航工業”和眾多“民企參軍”的骨幹企業及其配套廠商,近年來一直依托國家創新體係,針對航空材料、精細加工、柔性生產和熱工動力等瓶頸技術進行攻關,取得了航空發動機升級改造與量產、翼身融合體一體化加工與生產、吸波複合材料研發與應用等突破性進展,這為航空工業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概念創新、集成創新和加工生產創新創造了條件。

  俄羅斯《獨立報》2010年11月刊文稱,最近20年,中國走完了許多大國一個世紀也無法走完的工業化道路,中國在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為眾多軍事和民用工業品的原創地。文章對中國航空業能從“按圖製造”轉向“設計創新”,頗為讚賞。

  而俄羅斯《國防》雜誌去年也報道,中國“翼龍”等新型無人偵察機,其技術水平和偵察、打擊一體化能力,總體上已超過俄羅斯,正在逼近美國。中國在主戰坦克、地地導彈、柴電潛艇、大型軍艦、反導武器、隱身飛機等高新武器方麵的創新,也令國際同行敬佩。

  這些話顯然是說給俄羅斯人聽的,其中不乏虛誇之詞。但新加坡航展上能夠刮起“龍旋風”,確也不是一味的“虛誇”就能造成的。中國的創新產品不斷現身世界各大防務展,不斷亮相部隊聯合訓練,本身也是例證!

  軍貿市場依然受限

  在此次新加坡航展上,我國航空產品對外銷售持續走好。14日上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與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舉行了20架C919大型客機簽約儀式,使啟動用戶增至11家,訂單數達到235架。

  此外,包括運12、小鷹500、新舟60等民用飛機,也受到廣泛關注。多款軍用飛機,因性價比較高,附帶技術轉讓,不加政治條件,在展會上受到青睞。

  據透露,已有5個國家派出飛行員試飛、評估“梟龍”戰鬥機,5年內其有望外銷300架。另有6個國家對“獵鷹”高級教練機進行了測試,預計年內將首次出口海外。一些中國航空產品的傳統客戶,還對“翼龍”、X200無人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些具有“中國龍”血統的創新產品能夠很快打開國際市場,不能不說“龍旋風”確是“勁風”,而非“虛風”、“幻風”!

  然而,靜觀本屆航展的項目簽約和以往我國的軍貿情況,中國航空產品的外銷形勢仍不容樂觀。事實上,相比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武器出口,按照中國軍工產業的規模,中國在世界軍貿市場中的份額比重實在偏低。分析起來,除去思想觀念、出口政策、體製機製和技術水平等原因,還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樹武器品牌。就像AK-47轉戰沙漠叢林、紅旗導彈打下U-2飛機、“愛國者”攔截“飛毛腿”、F-15空戰獲得26∶0的戰績一樣,揚名國際的武器品牌幾乎都是在實戰中打出來的。相對弱小國家向大國、強國購買武器,首選的當然是那些經過實戰檢驗,確實能用、好用的武器,猶豫的往往是未經實戰檢驗、尚在“評說”的武器。相比而言,俄羅斯和中國的新式武器,多數尚未接受實戰檢驗,樹立品牌還需努力。

  二是拓武器市場。不把武器賣給自己當前敵人或潛在對手,是國際政治的一個不言準則。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其在國際政治中的霸權地位,假借“軍控”、“人權”、“地區均衡”等標準,基本上把持了武器賣方的壟斷市場。如此一來,像俄羅斯、中國這樣不符合所謂“標準”的國家,除了傳統的固定客戶,要想突破既有“禁錮”,難度很大。

  美國賣武器,性能好,價格和綁定條件也高。價格、條件不合適,他不賣。甚至自己不賣,也不允許別人賣。即使允許別人賣,也必須是所謂“盟友”。比如,印度想買美國的飛機,但買不起又惹不起,想從俄羅斯買,美國又設法阻撓,印度隻好在法國和英國之間作選擇。韓國希望購買俄羅斯的武器,但美國和日本綁在一塊兒連哄帶嚇,最後韓國隻得就範。現在,韓國官員連談論購買俄羅斯武器都是禁忌。

  他們阻撓別國軍貿,慣用招數就是“政治上栽贓”和“技術上挑撥”。去年7月,西方輿論群起汙蔑中國“直到7月份還在向卡紮菲政權出售武器”。早前,西方媒體又輪番炒作中國出口“縮水版”武器,其目的就是挑撥雙方關係。

  有鑒於此,我們應當看到,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中國依法開拓軍貿市場,是有利於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正義之舉。因為第三世界國家的防務水平普遍較低,我國與這些國家開展適度的防務合作,適當平衡防務差距,有助於化解武力威脅帶來的矛盾衝突升級,有助於增大外交談判的空間,有利於保持地區和世界的和平。

  我們還應看到,作為發展中的世界大國,中國依法開拓軍貿市場,是有利於提高我國軍工實力的正當之路。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在完成軍隊采購任務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實現由零散向配套、由低檔向優質、由單純實物向產品和服務一體化的轉變,有助於綜合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發展企業,增強實力,服務國防。

  所以,中國的軍貿公司,應在遵守國內法和國際法的基礎上,敢於與大國競爭,善於與強國競爭,依法維護正當軍貿權利和利益,讓“龍旋風”刮得更大、更強、更有力。(王長勤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