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淺析中印軍事工業戰略思路的差異

(2012-02-12 14:19:00) 下一個

想象一下,印度幾個軟件工程師"精英"又怎能造出合格的子彈呢,印度的種姓製度及貧富差距,都使印度表現出極其矛盾的兩個方麵。

印度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極其緩慢,薄弱的工業基礎使印度成為西方先進武器出口的絕好市場。印度在軍火市場上左右逢源,是因為印度的地理位置正好和幾個大的武器出口國相隔千裏,另外,印度也沒有像中國這樣強大的山寨能力,絕對是既要買產品又要買服務,所以才會有俄羅斯贈送航母的好戲。法國將“陣風”連同技術轉讓給印度,相對粗糙的俄製飛機也隻是完成組裝而已,法國如此精致的飛機估計印度需要花50年來消化吸收,也同時高調宣布印度自產的LCA將從此無人問津,成為實驗室的標本。印度人輕易買到奢侈品中國人看著妒忌,但西方不賣給中國恰恰是忌憚中國推陳出新,中國組裝不到60架蘇27就停止組裝,自行開發新機J11/J11B,可以想見中國的研發能力何等強悍,任何一個出口國都要考慮進口國未來是否能成為市場上的對手。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沒有完整的工業基礎則無法達到自主創新開拓市場的能力,印度隻有引進先進技術的可能,缺乏創新手段和能力。也就造就了印度在軍火市場上“隻買貴的”的良好口碑。

由於維護手段和人員素質限製,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摔飛機”大戶,近千架各型戰鬥機教練機毀在曾出不窮的故障中,最突出的就是米格21被印度飛行員戲稱為飛行棺材,這種相對較為落後的機型都維護不好,何況那些高級的三代及絲帶機,印度引進大量的三代機,如su30mki/陣風等,後勤將是個惡夢,其投入將是個無底洞,缺了法國和俄羅斯這些三代機就上不了天,這是法國和俄羅斯最希望看到的。

反觀中國,無論是自產還是進口裝備基本實現了自己維護和生產,進口的裝備都不是最先進的,但是確是最適用的。一些網友汙俄羅斯不賣最新裝備給中國,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不買那些華而不實的新武器,凸現出中國人的奸詐和算計。

俄羅斯想出口40架蘇33給中國,但中國隻想買兩架樣機進行研究和仿製,這合同怎麽能談攏呢?中國通過烏克蘭搞到原型機,改改就成了J15。中國堅持購買IL-76卻始終不接受烏克蘭AN-70其中的原因令人回味。中國改轟六卻不見生產TU22M其中的文章更為玄妙。

可以看出中國始終堅持以我為主,核心裝備要自立更生獨立研發與生產的原則,保護了國防工業,提升了整個國防工業的製造水平,既節省了外匯又鍛煉了隊伍,不會在關鍵時刻受製於人,這也要感謝老美對中國的禁運和圍堵,沒有這些中國人還不至於有這麽大的決心和毅力搞出自己的軍事工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