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562)
2015 (208)
2016 (621)
2017 (147)
這一年來,世界軍事的舞台變幻不定。正當美國與伊朗因核問題爭端吵得不可開交時,美國試爆了巨型鑽地彈。這個炸彈中的巨無霸重新聚焦了人們的視線。盡管在一些專家眼中,美國的巨型鑽地彈不過是“花瓶”,但這種質疑卻阻擋不了它實戰效果給人們留下的震撼。
堪稱常規“炸彈之王”
巨型鑽地彈的成長史,要追溯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為了滿足美軍作戰需求,美國敲定研製巨型鑽地彈的計劃。它是一種相當變態的武器,長6米,重約1.36萬公斤,可炸穿20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是美軍現役最大鑽地炸彈爆炸力的10多倍,“炸彈之王”的頭銜名副其實。
不過常規武器的身份注定了它並不顯赫。因為按照現在武器的劃分,常規武器是與核武器相對而言的,巨型鑽地彈並非核裝藥,所以站在常規武器的行列。
僅技術而言,“原始而粗糙”可能是它最大的特征。相比美軍正在開發的幾種高技術炸彈,巨型鑽地彈的科技含量微乎其微,唯一的亮點是采用了全球定位係統製導。
宣傳效果大於實戰
巨型鑽地彈的成功試爆時機選擇十分微妙——美國與伊朗的核問題正在升溫,美軍不斷增加駐海灣地區的兵力。巨型鑽地彈最初研製時,被作為純技術演示驗證項目。這次成功試爆,使得巨型鑽地彈被外界猜測為“劍有所指”。
專家認為,一旦發生戰爭,這種炸彈可以作為戰略打擊武器,對核設施和重要目標進行徹底的摧毀,相關國家的核計劃將無法實現。那些依靠地堡設施保護的各種武器和設備想要在戰爭中幸存,恐怕需要采用更新的手段。
但另有觀點認為,美軍巨型鑽地彈的宣傳效果或許遠大於實戰效果。
超級武器引起爭論
有些曆史總是讓人記憶猶新。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一個防空掩體被兩枚“掩體粉碎機”炸彈炸穿,將躲在掩體裏的1100名百姓瞬間“粉碎”,這種非人道的武器給世界留下很深的印象。目前而言,國際上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目的就是為了製止濫殺無辜。
巨型鑽地彈正是“掩體粉碎機”的下一代產品,與先前美國的“炸彈之母”、俄羅斯的“炸彈之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軍方在幾次的軍費申請中招致各界人士的反對,似乎也在說明這種超級武器的不得人心。
爭議暫且不論,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戰爭中,地下防禦設施與鑽地彈的鬥爭將愈演愈烈。這種激烈的對抗與角逐,必將推動信息化戰爭向地下深層空間擴展和延伸。(趙洪江 張傳宗 葛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