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建的第一艘航母“瓦良格”號即將第三次出海試航,各種跡象顯示該項目進展順利。
從時間上看,該艦8月10日——8月14日第一次試航,共計5天時間;11月29日——12月11日第二次試航,持續時間長達13天;12月21日——12月29日將進行第三次試航,明顯呈現出試航節奏加快、試航時間延長的趨勢。
第一次試航後,“瓦良格”進入了船塢,從現在的情況分析,當時確實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美台散布了很多說法,看來也不是空穴來風,美蔣特務看來真不是蓋的,還真能搞到點情報。而第二次試航後僅10天就第三次試航,則正說明了瓦艦在進行整修之後狀態良好。
由此,我們應該對中國第一艘航母何時成軍有重新的判斷,以前的五年、八年、十年之說似不客觀,我認為兩年即可。
航空母艦具備作戰能力,一是需要艦隻本身性能過關,二是需要艦載機係統過關,三是需要操艦人員過關,四是需要駕機人員過關。
瓦艦試航節奏的加快,說明艦隻本身的性能基本過關;在第二次試航期間,殲15 曾低空繞艦飛行,說明艦載機係統基本過關;
網絡上曾曝光88號訓練艦的圖片和視頻,證明操艦人員的培訓早已在進行當中。按照以往的經驗,一個合格水兵的培訓周期大約是三到五年,考慮到瓦艦的操控人員已經進行了長期的培訓,接艦後磨合周期將大幅度縮短。
再看海軍航空兵的艦載機飛行員。實際上,中國海軍的艦載機飛行員一定中國海軍、空軍飛行員之中的精英,所有的飛行科目對他們來說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唯一需要磨練的就是在航空母艦上起降。其中,降落比起飛更困難。
以往艦載機著艦全憑飛行員的技術水平,盡管有各種助降係統幫助,操控飛機還是全憑飛行員手上的感覺。因此,美國海軍不同的飛行中隊現在還把一次著艦成功作為相互競賽的指標。美國人針對這個難題,也研究了雷達、激光等自動著艦技術,F/A-18、X-47等機型都實現了自動著艦,說明了技術上可行。
中國的殲-15也具備自動著艦能力。該機的自動著艦係統頗似導彈製導模式中的激光駕束製導——母艦在助降雷達的引導下,向接近的艦載機發出引導降落的激光駕束,引導艦載機進入正確的下降軌道;殲15以前視光電雷達鎖定母艦駕束,相關的速度、距離、下滑角、方位角等參數輸入殲-15的飛控係統,從而實現自動降落。在這個過程中,飛行員的作用是盯住菲涅爾等助降係統,以驗證自動著艦係統的工作狀態是否正常。
殲15具備自動著艦能力將使中國航空母艦成軍的周期大大縮短。由於中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已經進行了長期的陸地訓練,因此,在裝備技術和人員技術上已經不存在任何問題,唯一的障礙就是心理因素。萬時開頭難,一旦第一架艦載機成功的降落在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上,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礙,中國海軍飛行員將很快具備作戰能力。因此,中國航空母艦初步具備作戰能力的時間之快,很可能會超過以往人們根據經驗判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