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韓媒稱烏克蘭尖端導彈將提升中國轟炸機戰力

(2011-11-12 18:38:35) 下一個
中國核打擊的致命“短板”

《世界報》9日報道,韓國軍事媒體《新羅空軍論壇》近日發表文章,通過中烏兩國之間日益火熱的軍事合作,解讀了中國空軍未來的戰略轟炸機發展方向。

文章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具備“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其戰略轟炸機與戰略轟炸能力始終被認為是最薄弱的一環。

但得益於中烏軍事合作而帶來的大量技術輸入,不僅有助於中國改變這一現狀,同時也能使中國建立起符合國情的戰略空中打擊力量。本報編譯此文,僅供讀者參考。

本報特約編譯曉研

戰略轟炸就是要幹掉“戰略目標”

戰略轟炸理論最早由意大利著名軍事家杜黑在其軍事著作《製空權》一書中係統提出,二戰初期,英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得爾·哈特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更加具體的闡述,即“真正決定戰爭、戰役甚至最小規模戰鬥勝負的因素,是使對手失去希望而非生命,而戰略轟炸正是起到了這一作用”。

二戰中,以英美為代表的盟軍針對德日進行的大規模戰略轟炸實際上就是以杜黑與利得爾·哈特的理論為基礎。在二戰末期,美軍還進行了最早的核轟炸。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美英軍隊對德國進行的晝/夜間轟炸,還是美軍對日本進行的全天候轟炸,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都屬於麵狀轟炸,即隻有在轟炸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對敵方目標造成關鍵性損失,意味著這種地麵轟炸所能起到的“威懾”作用極為有限。

二戰後,戰略轟炸理論開始出現改變。冷戰早期,美蘇兩國的戰略轟炸機編隊都麵臨著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即一方麵隨著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嚴重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一觸即發),進行類似二戰時期的大規模戰略轟炸成為一種常備任務;
而另一方麵,美俄兩國為應對可能遭到的戰略轟炸,構築了極為強大的防空與攔截係統。在這種環境下,在二戰中賴以維係戰略轟炸能力的轟炸機數量,在此時恰恰成為製約進行戰略轟炸的關鍵因素。

當時美蘇要求轟炸機編隊必須能夠在尚未奪取製空權的情況下對敵方重要目標進行轟炸,此時若增加執行任務的轟炸機數量,必然更容易暴露自身;而如果減小轟炸機編隊規模,又無法對轟炸目標實施有效打擊。

因此,此時的美蘇兩國迫切需要從二戰中形成的“麵轟炸”係統中解脫出來,創造新的作戰形式與裝備,精確製導武器開始走上前台。

實際上,早在二戰末期,德國就已經研製出了實戰型製導武器,其中僅僅一枚“弗裏茨-X”製導炸彈就曾擊沉排水量高達35000噸的、準備向盟軍投降的意大利戰列艦“羅馬”號。

而受製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與德國戰敗國的地位,德國的相應產品並未獲得繼續發展,但美蘇兩國卻依仗戰爭結束初期從德國獲得的大量技術資料,研製出了自己最早的一批實戰型製導武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鋪路爪”係列激光製導炸彈,並在越戰中取得了輝煌戰績。
新型製導武器的引入,不僅賦予了傳統戰略轟炸機編隊對敵方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水平精確轟炸的能力,同時也賦予了一些戰術飛機執行戰略轟炸的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製導武器的產生與大規模應用使得戰略轟炸的基本概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即定義一次轟炸行動是否屬於戰略轟炸的標準,已經逐漸由裝備與作戰形式是否屬於戰略範疇,向攻擊目標是否屬於戰略範疇轉變。

中國核打擊力量的致命“短板”

在由陸上機動或固定發射裝置、戰略轟炸機與戰略核潛艇組成的“三位一體核力量”中,戰略轟炸機僅就其技術難度而言並不是最大的,因此以美俄為代表的高端有核國家在戰略轟炸機的發展上均十分活躍。

但反觀當今世界上另一個具備完備“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中國盡管並未將戰略核力量像美蘇那樣視為“爭霸世界的支柱”,但與發展相對充分的陸基核力量與海基核力量相比,現階段中國的戰略轟炸機實在有點乏善可陳。

無疑,其中政治與實際需求起了很大作用。但在裝備與相關概念上已顯十分陳舊的中國戰略轟炸機,已經越來越難以承擔現階段以及未來較短時間內的作戰任務。

而此時,烏克蘭正逐步以其特有優勢,逐漸取代俄羅斯在中國軍購中的地位,其高技術產品的輸出,或將使中國轟炸機重新獲得西方眼中的“實際作戰能力”。

中國的戰略轟炸機隊長期給人一種聊勝於無的感覺。僅從裝備水平而言,這種評價似乎並無貶低之意。
自中國建國以來,引進並自行製造的轟炸機僅有兩種,即轟-5(仿自前蘇聯伊爾-28型輕型噴氣式轟炸機)與轟-6(仿自前蘇聯圖-16型中型噴氣式轟炸機)。

這兩型戰機在研製階段與其他國家的同時代轟炸機相比,在性能上已顯落後。其後盡管經過反複改進,但受製於原有機體結構的限製,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最終轟-5轟炸機在1984年停產,現在已經退出一線部隊。而轟-6轟炸機的最新型號,即轟-6K(尚未證實真實存在)則在苦苦支撐中國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其境遇很有點像“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苦撐俄羅斯航母的門麵。

造成中國戰略轟炸機編隊成為“短板”的原因不僅僅是資金與技術上的,更主要的還是出於自身的需求。

中國在冷戰時初步具備戰略轟炸能力時麵對的周邊環境,使這種能力麵臨一種兩難境地。

一方麵被當時視為“主要威脅”的美蘇兩國,無論是誰,中國均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戰略轟炸。

另一方麵,麵對其他和中國有矛盾的鄰國與周邊國家,要麽是不值得中國對其進行戰略轟炸,例如越南,要麽就是得益於其他國家的保護而使得中國無法進行戰略轟炸,例如韓日。
因此,中國的戰略轟炸機群不僅被質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同時,中國除了常規的普通投射核彈以外,也未裝備類似美蘇那樣的高端核巡航導彈。

因此,直到烏克蘭與中國建立高技術的軍事合作關係之前,中國的戰略轟炸機編隊可被視作中國武裝力量體係中作戰成本最高與作戰效率最低的武器裝備。

烏克蘭尖端導彈補上中國“短板”

相比俄羅斯,烏克蘭是一個更具特點的國家。在曆史上,烏克蘭從未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因此,在很多烏克蘭人看來,俄羅斯對超級大國那種無法釋懷的情感實在有點難以理解。

得益於前蘇聯時期的建設以及自身具備的優良條件,前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成為前蘇聯眾多加盟共和國中軍事工業與重工業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家。

烏克蘭在巡航導彈研發尤其是造船方麵的能力,甚至是俄羅斯都無法企及的(前蘇聯時代全部的航母均是在烏克蘭境內的尼古拉耶夫海軍造船廠建造的)。

因受製於前蘇聯解體而帶來的嚴重經濟問題,烏克蘭時至今日,經濟狀況仍很糟糕。因此,作為一個軍工大國,烏克蘭當然希望像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初期那樣,靠出口武器裝備來換取大量外匯。
但問題在於,烏克蘭具備的雄厚軍事工業主要集中在巡航導彈與造船方麵。盡管其技術雄厚,卻無法像俄羅斯那樣有能力對外提供成套的大規模技術裝備。

因此,烏克蘭對外軍售長期徘徊在低端層麵。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中國通過初期從俄羅斯進行的整套武器裝備引進具備了高端裝備研製能力之後,中國生產的整套裝備已經逐漸接近於俄羅斯的最高水平。

因此,俄羅斯一方麵希望繼續在中國市場上賺錢,另一方麵又怕中國日益增強的裝備水平對自己在國際軍售市場上的位置造成威脅。

正當俄羅斯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烏克蘭適時出現了。烏克蘭相比俄羅斯與中國小得多的國際競爭關係使其有條件向中國出口更高端的、也是中國現階段最需要的裝備與技術,這一方麵在中國戰略轟炸機編隊的發展方麵體現得尤為明顯。

中烏兩國之間的軍備交流,大部分集中在高端裝備與技術上,因此其具體內容並不為人所熟知。

但烏克蘭對中國出口X-55型巡航導彈(該型導彈為前蘇聯時期的第三代遠程戰略空地巡航導彈,射程3000公裏,可攜帶20萬噸當量核彈頭或410公斤常規彈頭,采用中段慣性製導+地形匹配+末端GPS方式製導,攻擊精度極高)很可能是真的。

如果情況屬實的話,那麽相對陳舊的中國戰略轟炸機編隊將有能力不對敵方防衛圈進行突防,即可在敵方火力範圍之外發射巡航導彈,對敵方關鍵目標進行打擊。
正如前麵提到的,隨著精確製導武器的裝備與推廣,戰略轟炸已經變得越來越靈活。這種靈活不僅體現在打擊平台,同時更體現在打擊手段與打擊目標上。

得益於精確製導武器,進行戰略轟炸的成本已經越來越低。因此對中國而言,那些之前不值得中國花費巨大財力進行戰略轟炸的目標,此時也變得可以考慮。

同時,正由近海防禦轉向遠洋攻防的海空軍力、射程較遠的巡航導彈,使得中國的戰略轟炸機航程較短的劣勢得到了很大緩解,可以對以前難以進行威懾的高價值目標(如韓日與美軍在亞洲的眾多軍事基地)進行有效威懾,從而提升自身戰略轟炸機編隊的實際價值。

早在冷戰時期,就已經存在“戰略轟炸機是否有價值”的爭論,相比美俄那些對戰略轟炸機存在更多現實需要的國家而言,戰略轟炸機對中國的實際意義似乎更小,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正如冷戰時期美國首先將“攻擊型航母”轉變為“多用途航母”一樣,戰略轟炸機也必將隨著作戰形式與任務的逐漸變化,擔任更為繁重與多樣的任務。

同時,正是隨著戰爭形式的變化,能夠在戰略層麵對敵方起到威懾作用的戰法也必將變得更加多樣。因此,對中國而言,戰略轟炸不僅不能削弱,在未來還必將獲得加強。

或許轟-6係列轟炸機作為一種較為老舊的裝備在不久之後會退出現役,但以高端巡航導彈為代表的烏克蘭高端武器技術的輸入,卻有助於中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且滿足自身需要的戰略轟炸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