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漢和稱中國研製“中華蘇-30”多用途戰鬥機

(2011-09-29 19:30:16) 下一個
  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總裁波戈相公開澄清說,俄方從未對中方提出過關於“仿造”的質疑,“我們堅信,中方製造的戰機含有自己的技術成分和國產部件”。

  開發新機有兩重理由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日前刊登文章稱,外觀類似俄製蘇-27雙座型的殲-11BS戰鬥/教練機,目前已批量進入中國空軍服役。該刊進一步預測,在殲-11BS基礎上,中國有望發展出“中國版蘇-30”——殲-11BSM多用途戰鬥機,提升自身的遠程打擊能力。

  《漢和》認為殲-11BSM研發計劃可能存在的依據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空軍依然欠缺遠程打擊能力,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0數量不足,國產殲轟-7“飛豹”的綜合性能較差,因此需要更多載彈量大且航程較遠的多用途戰鬥機,現有的殲-11BS是最好的改造對象。

  二是中國已經為發展殲-11BS投入大量資金,耗資比進口同樣性能的教練機高昂得多。而依照中國空軍眼下的裝備規模,僅需要50架此類教練機就足夠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僅僅為了這樣少的數量而不惜花巨資全新研製。“由此可見,中國研製殲-11BS的真正用意,是效仿俄羅斯當年以蘇-27為平台發展蘇-30的做法,讓殲-11BS變身‘中華蘇-30’。”


  優化兵力結構的良藥

  文章認為,如果中國確實在殲-11BS基礎上發展出了殲-11BSM,則意味著解放軍的遠程打擊能力將進一步升級,加速造就“攻防一體”的戰略空軍。在此之前,中國空軍的轟-6、蘇-30和殲轟-7雖然具有遠程打擊能力,但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轟-6航程和載彈量大,可機體設計仍是50年前的水平,生存能力太低;蘇-30性能不錯,但無法兼容中國自主研製的精確製導武器,且數量有限,無法迅速補充;殲轟-7能掛載國產對地/對海武器,問題在於缺乏空中加油能力,航程略顯不足,對護航戰鬥機的依賴性比較強。

  從上述分析容易看出,在解放軍空軍日益追求“攻防一體”的當下,現有兵力結構不能滿足其要求。殲-11BSM一旦問世,將讓長期困擾中國空軍的兵力結構弊病得到根除——該機不但具備與俄製蘇-30相當的航程和載彈量,且完全是自主開發,能掛載各種國產武器,不但基本消除了後勤供應和作戰使用受限的缺點,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也明顯提升。

  俄方否認有“抄襲”

  在中國自主研製殲-11B和殲-11BS期間,《漢和》曾多次發布“中國涉嫌剽竊俄羅斯蘇-27知識產權”的消息,稱中俄軍貿衝突難以避免。令第三方觀察家感到意外的是,蘇-27/30戰鬥機的東家——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總裁波戈相公開澄清說,俄方從未對中方提出過關於“仿造”的質疑,“我們堅信,中方製造的戰機含有自己的技術成分和國產部件”。

  實際上,一些西方知名軍事媒體也不認為殲-11B/BS是缺乏技術含量的仿製品。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指出,中國的殲-11B/BS是在完全吃透蘇-27/30技術訣竅的基礎上,融合自身創新成果的產物,將其冠以“抄襲”之名未免有失偏頗。澳大利亞《空軍力量》雜誌也認為,中國研製的殲-11B/BS隻是在外形上與蘇-27SK和蘇-27UBK相似,但在機體材料、數據總線、紅外探測係統、玻璃化座艙、電子戰裝備等方麵都顯示出自己的獨特設計。“特別是殲-11B/BS裝有先進的機載製氧係統,這在蘇-27/30上是完全沒有的……現在,連它們的發動機也開始換成中國自製的。”

  美國《航空周刊》則點評說,中國的殲-11係列戰機在技術上已和蘇-27/30漸行漸遠,一步步向西方標準靠攏。“如果說中國要發展多用途戰鬥機,它很可能隻是外形類似蘇-30,裏麵則完全是中國自己製造的係統,整體性能與美國F-15E相當的先進型號。”目前,中國已能研製先進的製空戰鬥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以及不同用途的精確打擊武器,一旦在殲-11BS基礎上發展出多用途戰鬥機,必然令中國在台海、東海和南海等敏感地區的威懾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顯著增強。(《青年參考》特約撰稿 方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