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菲律賓蠶食中國南海60年:“民間行為”成探路石

(2011-08-20 15:25:44) 下一個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訪問中國在即,有關中菲南海爭端的話題將會再次引起熱議。上月底,阿基諾在菲律賓國會發表國情谘文稱:我們不想增加與任何國家的緊張關係,但是我們必須告訴全世界,我們已經準備好保護屬於我們的東西。

事實上,南海從來不是菲律賓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菲律賓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蠶食中國南海,實現了事實上對南海的占領,然後又想盡各種辦法為自己的侵占行為尋找各種理由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陳祥

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報道,8月9日下午2點,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會見了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振民及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劉建超。

阿基諾透露,自己將於8月展開對中國的國事訪問,日程比原計劃稍有提前,不過,他並未透露訪問的具體時間,隻是稱外交部將公布其具體訪華行程。

分析普遍認為,阿基諾此次訪華將與中國討論南海議題,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南海紛爭。阿基諾曾表示,他的辦公室正積極安排訪華,希望自己在訪華期間能與中國領導人會談,集中解決南海領土糾紛。

民間與政府互動覬覦南海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獲得獨立。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裏,菲律賓國內出現的民族主義思潮席卷了整個菲律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菲律賓野心勃勃地擴張自己的領土。

菲律賓一直在等待機會。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署,根據和約,日本宣布放棄對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的權利、名義和主張。

和約簽署後,菲律賓認為機會來了,它立即抓住機會,發表聲明稱,直至目前,盟軍並沒有解決南海群島的歸屬問題。因此,隻要這個群島仍維持現狀,它就向菲律賓或盟軍成員國國民平等地開放。

菲律賓在聲明中還特別指出,因南海接近菲律賓西邊的疆界,與菲律賓群島有曆史和地理關係,對菲律賓國防和安全有重大戰略價值,所以隻要菲律賓國民不違法,菲律賓政府就要關心他們在這些無人居住和未被占領群島上的經濟開發和遷徙定居等活動。

這一聲明是菲律賓政府首次對南沙群島主權問題的正式表態,也是菲律賓決定介入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標誌。此後,不少菲律賓人或團體開始在南沙群島進行民間探險活動。

1956年3月,菲律賓馬尼拉航海學校校長托馬斯·克洛瑪(TomasCloma)組織40人的探險隊,其中包括該校8名學生,乘坐馬尼拉航海學校的四號練習輪,從馬尼拉前往南沙群島進行所謂的探測。

他們先後登上了南沙群島中的北子礁、南子礁、中業礁、南鑰島、西月島、太平島、敦謙沙洲、鴻庥島、南威島這9個島嶼,並自認為發現並占領了這些島嶼,在島上留下木牌,上寫該島為菲律賓馬尼拉克洛瑪等人所有,是自由之地的組成部分。

兩個月過後,5月15日,克洛瑪發表所謂的《告世界宣言》聲稱,發現與占領南沙群島的33個島、礁、灘、洲,麵積達約64976平方海裏,他把這些地方命名為自由地,宣稱這些地方為菲律賓領土。

對於克洛瑪這種非法侵占中國領土的做法,菲律賓政府不僅不加以製止,反而采取縱容、支持的態度。

緊接著,5月19日,時任菲律賓副總統兼外長加西亞宣稱:這些島嶼接近菲律賓,既無所屬又無居民,因而菲律賓繼發現之後,有權予以占領,而且日後其他國家也會承認菲律賓因占領獲得主權。

無論是菲律賓政府還是所謂的探險者,都一再聲稱這些探險行為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非政府主持或由政府授意的行為。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克洛瑪南沙探險前,加西亞等菲律賓政府重量級人物為他舉行了歡送宴。這些活動根本不是什麽純民間行為。

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菲律賓民間探險與政府介入相互推動、促進,表現出進展有序、逐步深入的態勢。菲律賓個人或民間機構對中國南沙群島海域所進行的民間探險活動頻繁,為隨後菲律賓政府的介入打下了行為和法理基礎。

這一時期的民間探險行為,實際上成為菲律賓政府正式介入中國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探路石。

1957年2月16日,加西亞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聲稱,所謂南沙群島於二次大戰時為日本所占,日本根據舊金山和約放棄,並將之交給盟國,菲律賓認為盟國有權加以處置。菲律賓是盟國之一。

加西亞在致克洛瑪的信中也提道,南沙群島既是新浮出水麵的,未包括在地圖中,且未經占據,也無人居住,菲律賓人當然有權作經濟開拓與墾拓。根據國際法,在任何國家未建立專有主權時,其他任何國家的國民都有這一權利。

菲律賓這些言行根本就是顛倒是非,南沙群島一直以來就受中國政府管轄,根本不是沒有占領、無人居住的島嶼。

菲律賓的行為遭到了中國台灣的強烈抗議,1957年2月23日,針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抗議,加西亞仍然堅持,南沙各島是未經占領的、沒人居住的島嶼,外人可自動前往作經濟開發和居住。

正是在這樣的支持和鼓勵之下,1957年5月13日,克洛瑪再次率領一群菲律賓人侵入南沙群島海域,企圖移居南沙群島之南子礁,實現事實上的占有。

為正式占領南海尋找理由

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經過探測發現南海蘊藏石油,菲律賓立刻加快了侵占南海的步伐。從1968年開始,菲律賓已經分別在南沙群島的南鑰島、中業島和北子島設立哨所。

隨後的兩年,菲律賓派兵先後占據了馬歡島,費信島、西月島、雙黃沙洲、司令礁、仁愛礁等9個島礁。接著菲律賓開始在各占據的島礁上駐軍,並建設各種軍事設施。

1971年7月10日,中國台灣地區的軍艦在南沙群島向菲律賓海軍船開火。時任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以遭到炮擊的海軍船沒有武裝為借口馬上召開菲律賓國家安全會議,討論南沙群島的地位問題。

馬科斯在記者招待會上稱,南沙群島是所謂“有爭議的”島嶼,菲律賓認為這些島嶼並不屬於任何國家,對這些島嶼的“占領是決定的因素,占領就是控製”。菲律賓正式提出聲明,並送“外交照會”給中國台灣地區,要求中國台灣撤走在太平島上的駐軍。

菲律賓要求台灣地區撤離太平島駐軍的理由就是:由於克洛瑪的占領,菲律賓已經對群島擁有法律權利,中國台灣地區駐軍對菲律賓安全構成威脅。

1974年12月4日,菲律賓政府宣稱,由於克洛瑪意識到他個人的領土主張無法與中國台灣對抗,才決定簽署“轉讓證書和棄權聲明書”,將在南海的“自由之地”全部領土轉讓給菲律賓政府。

1978年6月11日,菲律賓發布了由時任總統馬科斯簽署的第1596號總統法令,把南沙群島的33個島、礁、沙、洲,麵積達64976平方海裏的海域宣布為“菲律賓領土的一部分,對其實施行政管理”,並把該海域內的群島命名為“卡拉延群島”。

1982年12月,菲律賓在簽署1982年《海洋法公約宣言》時又強調:“該簽署在任何情況下將不損害或者侵害菲律賓在任何領土上的主權和行使管轄權,例如卡拉延群島及其附屬海域。”

此後,菲律賓開始為侵占中國南海尋找理由,企圖使侵占南海“合法化”。菲律賓首先不斷在多種外交場合加強輿論造勢,推動南海問題的國際化,甚至威脅把南海問題提交國際法庭。

經過菲律賓十幾年“民間探險”和“政府介入”的把戲,它已經做好正式介入南沙群島主權爭端的準備,為了尋求法律上的“根據”,菲律賓在舊有的國際理念下拚湊了幾項主張南沙群島主權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包括:

“鄰近原則”、“無主原則”、“大陸架原則”、“占領原則”和“安全原則”。但這些原則不具備真正的法律意義,根本不能作為法律依據。

菲律賓為了給自己的侵占行為“壯膽”還借助美國力量,增強對中國的牽製。1992年美國從菲律賓撤軍後,菲律賓急於憑借國際力量增強自身在南海問題上的發言權。其中最明顯的企圖是將美國拉入南海主權衝突之中。

菲律賓多名官員最近幾年一直高調宣稱,根據菲律賓與美國的共同防禦協議,如果菲律賓在南中國海有爭議的南沙群島附近遭到攻擊,美軍有責任協助菲律賓共同防禦。

此外,十幾年來,菲律賓不斷建議東盟在南沙爭端問題上應形成集體一致立場,以增強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發言權,並主張東盟應增加包括軍事演習在內的內部接觸。

菲律賓的這一錯誤做法至今未有任何改變,8月5日,菲律賓外長德爾羅薩裏奧在馬尼拉一所大學發表講話指出:

“中國不顧一切地想要控製南中國海,將對東南亞國家的和平構成大的威脅。除了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相關國家受到威脅外,其他使用這一海域的各方也同樣受影響。”

加強控製與資源開發

菲律賓實現對南沙群島的侵占以後,一方麵開始處心積慮地加強對這些島嶼的控製,另一方麵也開始加強對南沙群島海域資源的掠奪。

為了控製所占領的島礁,菲律賓采取單邊行動加強對島礁的巡邏並建立燈塔、緝捕或驅逐在這些島礁附近作業的他國漁民尤其是中國漁民;不僅如此菲律賓還通過摧毀中國在部分島礁的主權碑等手段行使所謂的主權。

近年來,菲律賓擴充所占南沙島礁上的軍事裝備,積極推行海軍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尤其是在美濟礁事件後著手強化海空軍力量。菲律賓還準備通過招標在南沙群島建立雷達係統,加強對中國南沙群島設施的監控。

1999年在菲律賓占領的中業島(南沙群島的第二大島),由菲律賓軍方、政府以及最鄰近南沙群島的巴拉望省民眾團體三者聯合籌資5100萬比索,分三階段對該島進行開發,

其中包括建造一座長達1000米的防護堤、一條堤道、一條3公裏的環島公路,為現有的簡易機場的800米跑道鋪設瀝青,並為陸海軍人員建造額外的營房等。

目前,菲律賓在費信島建設的第二處軍事設施已接近完工,它將對菲律賓海軍其他軍事設施構成補充,用於保護在南海駐防的菲律賓部隊。

費信島陸地麵積5700平方米,是南沙群島主權爭議島嶼之一,具有較高的戰略地位。由於地理位置靠近禮樂灘,一直有菲律賓及其外國夥伴在當地進行石油鑽探,菲律賓政府將在2012年向外國投資者提出的15個石油勘探項目中,有兩個就在禮樂灘附近。

菲律賓巴拉望省還不斷派出移居者及其眷屬,帶著供應品、設備、禽畜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由海軍軍艦運送到卡拉延群島,在那裏居住,目的是宣示主權。

菲律賓政府之所以要占領卡拉延群島,主要垂涎於該地區豐富的自然能源和資源。在漁業資源方麵,僅1993年,菲律賓漁民就在巴拉望島外捕獲了162455噸商業魚,約相當於菲律賓總捕漁量的20%。

更重要的是該群島蘊藏有石油資源,能源供應一直是菲律賓政府所麵臨的嚴重問題,盡管菲律賓已經做了一些開發國內能源的努力,但所需要石油的90%仍依靠進口。因此菲律賓希望通過在卡拉延群島的油氣開發,使之在21世紀初實現石油自給。

1976年7月,菲律賓開始與瑞典石油公司合作在卡拉延鑽探石油。它還邀請一些外國石油公司,包括美孚、埃克森、殼牌和印第安納標準石油公司勘探卡拉延群島周圍的近海石油資源。

雖然收效不大,但是為解決國內石油奇缺的問題,菲律賓仍繼續對南海某些地區提出聲明,1994年5月8日,菲律賓未經宣布就把一份石油勘探許可證授予美國VAALCO能源公司及其菲律賓子公司,許可證涵蓋了禮樂灘地區,包括費信島、馬歡島和北子島。

就在不久前,菲律賓能源部宣布,計劃拍賣南中國海勘探石油許可證。

美濟礁事件兩國的對峙

1994年12月底,中國國家海洋局派船對美濟礁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環境調查和勘測。

在這次考察以後,美濟礁開始有了長期駐地的船隻和人員,承擔著生產和管理的日常任務。

1995年1月底一艘被中國海軍釋放的菲漁船船長向菲政府報告:他和他的船員在美濟礁被中國軍隊拘留了一個星期,而且,中國正在美濟礁修建建築物,美濟礁爭端由此開始。

隨後,2月8日,菲律賓時任總統拉莫斯就此事發表講話,指控中國軍艦“侵入”菲律賓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沙海域,並在菲律賓“所屬”的美濟礁建造軍事設施。中國外交部全盤否認了菲律賓的指控並作了詳細解釋。

然而,菲律賓無視這些解釋,隨即作出軍事反應,把所有的戰鬥機調到南沙群島,在卡拉延群島增加駐軍。

3月底,菲律賓出動海軍,把中國在五方礁、仙娥礁、信義礁、半月礁和仁愛礁等南沙島礁上設立的測量標誌炸毀。

甚至還派出海軍巡邏艇,在空軍飛機的支援下,突然襲擊了停靠在半月礁附近的4艘中國漁船,拘留了船上62名漁民,指控他們“非法進入菲律賓專屬經濟區捕魚”、“非法破壞海洋自然環境”。

菲律賓軍方蓄意將爭議升級,5月12日晚,菲律賓派出一艘登陸艦和一艘護衛艦,組織了39名各國記者到美濟礁進行所謂“實地采訪”,計劃發動一場宣傳戰,企圖使美濟礁事件引起國際關注。

次日晨5時30分,正在這裏執法的中國南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中國漁政34號”船駛出美濟礁。當載有記者的菲律賓軍艦駛近美濟礁企圖強行進入時,34號船將它們攔截在美濟礁8海裏之外的地方,不讓其進入。

34號船與配有兩架武裝直升機的菲律賓登陸艦和配有7門大炮的護衛艦周旋了8個多小時。

14時10分,菲艦停車,巨大的船頭直對著34號船的船舷。34號船把對方截住,扯著嗓門喊話。菲艦不作聲,轉而將火炮全部指向34號船。

雙方對峙70多分鍾,因為無法突破中國漁政船的攔截,菲指揮官隻好下令艦載直升機起飛,運載記者進入美濟礁上空。

外國記者分四批進入美濟礁。直升機都是超低空飛行,飛行高度僅20米,距礁上的高腳屋隻有10米,幾乎與高腳屋的窗戶等高。14時55分,菲艦護送滿載記者的客輪掉頭往東北方向駛去。

8月9日至10日,中國外交部官員同菲律賓副外長就南沙問題舉行磋商。

在磋商中,菲律賓沒有再提出讓中國撤出美濟礁的要求,也未要與中國“共管”美濟礁等。實際上,菲方已不得不接受中國進駐美濟礁的事實。

從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初的幾個月裏中國工人在海軍護衛艦的保護下,在美濟礁修建了4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3層建築,使該島礁成為中國的一個永久前哨。

當時菲總統埃斯特拉達曾命令菲海軍前往封鎖美濟礁的進出口。但菲外長很快為埃斯特拉達改口,對外“闡明”了總統的“意圖”。

他告知媒體說,總統埃斯特拉達的原意是讓菲海軍加強對美濟礁的監視。事實上,埃斯特拉達是想用武力封鎖美濟礁,但遭到菲海軍方麵的勸阻,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敵不過兩艘在附近遊弋的中國海軍“江湖”級護衛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