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成“替罪羊”,美國社會將怨氣撒向中國

(2011-08-17 17:30:51) 下一個
“茶黨的後台是中國共產黨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諾亞·費德曼14日在彭博社網站上撰文提出一個這樣的火爆問題,折射出美國國內政治的一個危險動向:試圖將國內不滿引導成對中國的怨氣。“茶黨”最近在美國被很多人抨擊為搞亂國家的“禍首”,它加劇的政治僵局連同債務危機、經濟低迷等一長串問題使美國社會的怨氣像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不知道會炸到誰。美國不少人抱怨奧巴馬政府領導不力,但下屆總統大選要到明年11月才投票,借投票撒氣顯得“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被一些美國媒體和專家拎了出來。CNN知名主持人紮卡利亞15日撰文回擊中國對美國債務問題的批評,強調中國沒幫美國的忙,而是美國在幫中國;同一天的丹維爾商業新聞網呼籲美國人購買美國貨,“這樣我們就能好起來”;《沙龍》雜誌甚至透露五角大樓正設法修訂“空海一體戰”的概念,專門針對中國。美中緊張顯然遠沒到爆發衝突的程度,但正如埃及《民族之聲報》副總編阿塔15日所說,從“擔心”到“敵視”,隔的不是一張紙,但也不是一座山,美國和中國都不能忽視這種危險的跡象。

美國出現將不滿引向中國的跡象

“當1972年尼克鬆曆史性訪問中國的時候,他可能無法預料到,當時這個經濟政策一團糟的國家在短短不到40年的時間裏就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並且還在督促美國采取更負責的財政政策”。15日,自稱向全世界3.4億人提供新聞的美國CNBC新聞網這樣寫道。這篇文章預測“債務危機可能成為美中的拐點”,它羅列了中國官方媒體大膽扣給美國的“國債上癮”、“短視”、“政治混沌”等帽子,聲稱現在存在多個美中關係改變的“陰謀論版本”,而中國手中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是所有陰謀論的基石”。

CNBC 新聞網的長文有意無意地漏掉了在“拐點”時刻美國一些人向中國轉嫁國內不滿的事實。哈佛大學學者費德曼14日在彭博新聞網撰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茶黨的後台是中國共產黨嗎?”“茶黨”在美國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按《紐約時報》的說法,那是一幫穿著“自殺背心”、“對美國人民發動聖戰”的人,“美國人對茶黨深惡痛絕。茶黨拒不妥協,一定要求加大削減支出,而且幾乎是以破壞美國最為貴重的資產之一——美國的信譽為樂。”費德曼盡管在文中沒有把中國共產黨指為茶黨後台,但他以這種方式提出問題的動機耐人尋味。在過去一個月內,很多美國人正對華盛頓的政治僵局怒不可遏,將茶黨視為造成僵局的“禍首”。從上周開始,美國媒體還紛紛指責中國,稱對美國債務問題中國也有責任,《華盛頓時報》甚至把中國以及給美國降級的標普稱為“無賴”。

CNN節目主持人紮卡利亞15日撰文強調“中國沒有幫美國的忙”,稱中國如果不再購買美債,人民幣幣值就會上升,中國出口壓力增加,中國的就業會下降。“別理會中國在給美國幫大忙的說法。事實上,他們別無選擇。說我們在幫他們還差不多”。紮卡利亞稱,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字顯示,美國每天付給中國約7400萬美元債務利息。這意味著華盛頓每秒鍾要給北京833美元。1969年-1981年間曾在白宮和財政部任職的美國經濟學家伯格斯坦甚至批評中國為“二戰之後甚至是有史以來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還敦促財政部正式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

遠在俄羅斯的《莫斯科時報》評論說,隨著美國經濟滑入新的衰退,一個適合的外國敵人將是經濟和政治上的必須。美國傳統基金會稱,譴責另一個國家比批評國內政策要容易得多,美國一些想尋找經濟替罪羊的人經常宣揚中國對美國經濟的重要,“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經常因為政治原因而被高估”。法國《阿格拉之聲》認為,盡管中國人強調“中國有權維護自身利益”,並對美國提出批評,但對美國人而言顯然是不小的刺激。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人利用無所不能的金融霸權總能輕鬆戰勝一切挑戰,這讓他們變得更難經受挫折。

CNBC 新聞網15日想象了這樣的劇情: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一直困擾西方世界,最後爆發一場危機,比如西方封鎖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渠道,而這最後的結果就是導致全麵開戰。美國《亨利埃塔郵報》14日以“美中要發生衝突嗎”為題寫道,當世界其他國家沉睡時,“沉睡的巨人(中國)”蘇醒了,它利用了我們分心於利比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的事實。當我們對這個潛在對手負債時,“與敵共眠”這一詞語有了新的含義。從官方層麵講,美國假裝認為中國樂善好施,就像一名藝術家看待其讚助人一樣。文章說,別弄錯了,中國政府並非樂善好施。眼下似乎是看不見的線,但將來會逐漸變為危險的繩索,控製權握在中國一端, “最終消滅我們的超級大國地位”。美國政論雜誌“沙龍”網站13日披露,五角大樓官員正設法修訂一個被稱為空海一體戰的概念,專門針對中國,從而粉碎了華盛頓聲稱沒有計劃阻止其新興亞洲對手的老調。文章說,美國海軍的一個“中國整合小組”正致力於將(空海一體戰)的經驗用於與中國的潛在衝突。

中國容易成“替罪羊”

《莫斯科時報》稱,“迄今,從奧巴馬的言行來看,他缺少推諉責任、製造全民敵人的政治手腕。但共和黨在這方麵可沒那麽斯文,奧巴馬的繼任者可能更加肮髒。”

美國《費城問詢者報》14日這樣形容華盛頓現在的混亂:如果喬治·華盛頓目睹如今首都的兩黨鬥爭,他或許會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從這座城市的名字中拿走。文章說,一場曆史性的反現任浪潮似乎正在逼近美國。就在14日,蓋洛普公布了最新的民調結果,奧巴馬的民意支持率第一次跌破40%。美國《外交政策》以“一場美國之春?”為題寫道:“在其他國家,人民正在站起來要求政府民有、民享、民治,美國也會真正提出類似要求嗎?”

埃及《第三條道路報》13日說,美國事實上正在把國內的不滿情緒引向國外,尤其是引向中國。法國《大西洋》雜誌稱,當有人告訴美國普通民眾,中國人把各種“中國製造”扔到美國市場,而美國能向中國出口的產品隻剩下諸如喬治亞州產的一次性筷子原坯之類,當有人將這種現象解讀為美國危機和經濟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時,公眾情緒就很容易被引導到排斥中國方麵,畢竟這種簡單和程序化的解讀比複雜的經濟公式更容易理解和傳播。

“美國經濟無方程式可解的結果,就是對外釋放不滿情緒,這對美國政客來說是最簡單也是最廉價的方式,中美之間本來就有矛盾和摩擦,所以中國很容易被當作外部的替罪羊。”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1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這樣說道。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認為,美國曆史上就曾這麽做過,擺脫危機的辦法就是通過戰爭、冷戰或者“陰謀論”等方式轉嫁國內矛盾。二戰時,美國利用戰爭轉嫁了“羅斯福新政”時的國家矛盾,裏根政府時期也是通過冷戰轉移了體製變革的矛盾和焦點。

美國一些學者將不滿引向中國,可能會在國內得到一些情緒上的迎合。CNN將目前美國的情緒定義為“哀傷”和“沮喪”,報道說,就像百老匯音樂劇《萬事皆空》裏麵所說的那樣:在開燈之前總是最黑暗的。最近的民調顯示這個國家正在持續的經濟乏力之中絕望地尋找光亮,但積極的信號幾乎看不到。美國“丹維爾商業新聞網”14日刊文寫道,“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會看到這個詞:‘中國製造’。鞋子、服裝、玩具、電器、汽車配件、建築材料……無疑,曾讓世界豔羨的美國製造業已經受傷了,皮尤公司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22個國家中有15個國家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文章問道: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麽辦?首先就是購買美國貨。“如果每一個美國人都能看看標簽,努力購買美國貨,我們就能好起來。”

“從擔心到敵視,隔的不是一張紙,也不是一座山”

日本神戶大學一名學者15日匿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人活在英雄主義當中,習慣將一切歸於正義和邪惡的鬥爭,奇怪的是美國總是正義的一方。美國總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用打擊和製裁別國的方式解決國內問題,這是美國文化,美國對日本就曾這樣。

袁鵬說,目前美國確實有一幫人想把矛盾往中國引,但現在要想通過戰爭或者搞全麵冷戰都不現實,而部分地把矛盾轉向中國還是有可能的,這是今後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所在。目前這種言論和情緒還隻來自少數媒體和少數政客,還沒有轉變成政策。倪峰認為,美國國內目前對中國的情緒隻是一種擔心,沒到對中國敵視的地步。應該警惕這種擔心在美國大選的特殊政治背景下升溫,“演變成焦慮、憤怒”。

14日、15日,許多國際媒體都報道了美國駐華新大使駱家輝就任的消息,強調駱家輝向中國保證債務安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2日引述美國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的話說,“美中能夠和平相處”。《韓國時報》15日說,中國海軍實力增強,更合乎邏輯,而非令人擔憂,畢竟,北京的利益有些時候同美國相衝突,如果缺少肌肉,中央政府將顯得缺乏可信性。因此,一些緊張措施——時而加劇,時而緩和——是不可避免的,但戰爭不是聰明外交。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認為,華盛頓的債務危機有利於中國批評西方的製度,但中國避免火上澆油。北京明白,被錯誤理解的來自中國的信號會產生災難性影響。

埃及《民族之聲報》副總編阿塔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從擔心到敵視,隔的不是一張紙,也不是一座山,因此,對美國對中國的這種情緒,忽視和過分強調都可能偏頗,要做的是認真對待,控製和化解”。他還說,一旦中美敵意加劇,會讓整個世界為難,因為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每一個國家的對外關係都是“一個網絡”,而不是“一條直線”,這跟冷戰時期相比是最大的不同,也是中美和平相處的動力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