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媒體稱南海局勢由中美主導 小國沒有發言權

(2011-08-16 19:43:03) 下一個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8月15日刊發了一篇題為“南海:未來之戰”的文章,文章認為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而世界實力正由歐洲向亞洲轉移,南海作為各種勢力的交匯處,必將成為未來衝突的中心。南海問題背後的關鍵是中美關係,兩國關係也決定著西太平洋局勢的發展。

  文章稱,南海是各國力量交匯的地方。越南控製著南海的西部,並在不斷加強與美國的軍事關係;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海軍,努力衝破第一島鏈的限製;穆斯林大國印尼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較快,準備成為第二個印度,正在發展自己的投送能力;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經濟也有大幅增長,同時準備參與到南海的領土糾紛中。東南亞是中國和印度次大陸的交匯處,而南海則是這些國家地緣政治和軍事力量的發生碰撞的地方。

  美媒文章稱,我們常常認為,國家主義作為一種應激情緒是19世紀的遺留;但是傳統的國家主義是亞洲政治的主要驅動力,並將繼續扮演這樣的角色。國家主義導致了本地區軍事力量的增長——特別是在海空軍力量方麵,以保衛主權和存在爭議的資源。這裏沒有什麽哲學可言,而是冷冰冰的實力平衡邏輯;軍事實力的增長與國家主義一起左右著南海局勢的發展。

  文章引用雅典與米洛斯島的例子來分析南海局勢,修昔底德在敘述雅典征服米洛斯島的曆史時提到,“弱者應該屈服於強者”。這個故事可能會在二十一世紀重演,中國則扮演著雅典的角色,是地區的海上強國;小國將屈服於它。這將是中國不會言明的戰略,而東南亞小國則可能依附美國,來避免重蹈米洛斯人的命運。

  作者認為,南海地區不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各國將滿足於它們軍艦在公海上的博弈,並堅持自己對自然資源的擁有權,公平的分配資源。但是,如果台海爆戰事會怎樣?如果中國和越南的關係回到1979年的狀態又會怎樣?這次,雙方擁有了更多致命性的武器。因為並非隻有中國在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東南亞各國都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過去十年裏,它們的軍事財政增長了約三分之一。自2000以來,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武器進口分別增長84%、146%和722%。這些支出主要用於海上和空中平台:水麵軍艦、裝備先進導彈係統的潛艇和遠程噴氣式戰鬥機。最近,越南花費20億美元購買6艘先進的俄製“基洛”級潛艇,花費10億美元購買俄製噴氣式戰機;馬來西亞剛剛在婆羅洲建立了潛艇基地;而美國一直被羈絆在中東的陸地戰爭,軍事實力正在悄悄地從歐洲轉向亞洲。

  美媒文章稱,目前,美國正在確保南海的現狀,這限製了中國對南海海域的行動,也約束了中國的外交和海軍活動。美國更多的是向南海各國展示自己的實力,而非其民主的優點。中美之間的實力平衡是越南、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自由的最終保證;在這樣的自由空間中,地區主義作為一股勢力導致了東盟的出現。然而,這樣的自由並非一廂情願。對緊張局勢來說,中美之間持續的平衡擴展到了貿易、貨幣改革、網絡安全和情報偵查等一係列複雜話題。這預示著東亞的局勢將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位於該地區的中心。

  美媒文章稱,然而,對亞洲新的地緣政治情況作出最全麵總結的並非華盛頓或北京,而是堪培拉。在去年發布的一份長達74頁的文章《實力的轉移:澳大利亞在華盛頓和北京競爭中的未來》中,澳大利亞大學進行戰略研究的休伊-懷特(Hugh White)教授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典型狀態的國家。想保持亞洲局勢的現狀,中國繼續增長,澳大利亞可以一直擴大和中國的貿易;而美國仍然是亞洲最強的力量,一直作為澳大利亞最終的保護者。但正如懷特所寫的那樣,問題在於經濟發展之後,亞洲的政治和戰略不可能不會改變。隨著經濟增長,中國自然不會再忍受美國對亞洲的軍事主宰。

  美媒文章稱,中國想要什麽?懷特認為,中國渴望在亞洲建立類似美國曾經在西半球尋求對加勒比海統治的“新型帝國”,也就是希望控製南海。在懷特看來,這種“新型帝國”意味著美國的鄰居可以或多或少自由的治理自己的國家;盡管華盛頓堅持認為,它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考慮,並能控製這些國家。這種模式的問題是,日本不可能接受這種形勢,不論這種“霸權”是如何溫和。而對於歐洲多個大國並存的模式(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或者一到兩個大國可以在亞洲的大國中平起平坐)難以被美國接受。懷特建議,在麵對崛起的中國時,美國的統治可能意味著亞洲的不穩定。

  懷特認為,美國的統治是建立在中國不是“民主國家”,它將不為其它國家所接受這個觀念的前提下,但事實可能不是這樣。中國對自身的概念是:它是個寬宏而非霸權的大國,它不會像美國那樣幹涉其它國家的內政;因為中國把自己視為中央王國,其統治的基礎是自身成為世界曆史的中心,而非尋求出口任何體製。

  美媒文章稱,未來的問題在於美國,而非中國。我們可能太在意中國政權體製的本質,並一直在尋求限製中國實力向國外的發展,因為我們自己對它不喜歡。而與之相反,美國在亞洲的目標應該是平衡,而非主導。因為硬實力在國際關係中仍至關重要,我們應該接受一個崛起中國的存在。美國不需要在西太平洋加強海軍力量的存在,但它也承受不起實力的大幅下降。因為美國進行財政削減或者將航母重新部署到中東,它在西太平洋的航母戰鬥群數量在逐漸減少。這可能引起對美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下降,如何彌補這種後果以及如何與北京打交道?最理想的情況是,美國維持目前在該地區的海空軍力量;即使美國努力發展和中國良好的關係,也可以隨著中國藍水海軍的增長不斷做出調整。在國際事務中,所有道德問題的背後是實力問題。西方能夠對巴爾幹半島進行“人道主義幹預”就是因為塞黑的軟弱。在車臣問題上,由於俄羅斯的強大,西方難以有所行動。未來數十年內,在西太平洋,道德意味著為了穩定需要放棄一些我們看重的理想。然而,我們如何允許中國的軍事擴張?實力平衡自身比西方的民主價值更重要,這是保障自由的最好方法。南海的未來發展也可能是這樣,盡管理想主義者們並不想聽到這些。(斯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