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腐儒誤國,瓦良格差點兒被拆成廢鐵

(2011-08-16 18:07:59) 下一個
海軍前裝備技術部部長、少將鄭明注意到,對於“瓦良格”的描述,新聞發言人耿雁生用了 “廢舊”二字。“中國正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這個‘廢’字用得挺妙。”鄭明說,這既是 “瓦良格”號航母的真實寫照,也透露出外國企業無奈將其出售的曆史悲情,又反映了中國引進航母技術跌宕起伏的過程。

作為中國航母論證、考察有關過程的主要參與者,鄭明對個中曲折記憶猶新。中國第一艘航母的誕生,似乎應了一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意外收獲

一位海軍內部知情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關於航母的討論議而不決之時,有兩起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高層建造航母的決心:一是1993年“銀河”號事件中,美國海軍以懷疑中國向伊朗運送化學原料為由,在公海上攔截中國商船“銀河”號; 二是1996年台灣海峽對岸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方麵在東南沿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卻招來美國海軍兩支航母艦隊前來“示威”。

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中美軍事關係走向密切之時,美方曾經“樂見中國製造航母”,也曾多次邀請中國軍方領導人前往參觀美國的航空母艦。 前述海軍軍官也曾獲邀到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尼米茲號上參觀。“那天,我們幾個人上午10點飛到香港,下午2點回大陸。美國人跟我們說,‘你們想看什麽都可以。’” 此行讓中方人員深受震動,因為他們看到了美國海軍的強大實力。“登上航母,你就感覺到自己變成了大海的主人。”除了航母的規模、武器裝備令他們震動、汗顏並羨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設施也令人印象深刻。“我們中的一個人偶然去了副艦長宿舍中的廁所,結果讓他嚇了一跳——那個廁所有酒店一個房間那麽大,裝修之豪華程度無異於五星飯店。他回來後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人都依次去了一次,開開眼界。”

然而,中國的航母計劃依然遲遲未決,直到1992年,一個讓航母從論證走向現實的機會出現了。蘇聯解體後,大量軍工企業許多業務下馬,航母項目亦在其中。1991年年底或1992年初,一位中國院校的老師與烏克蘭造船學院的同行交流聯係時,對方提及自己國家的航母造不下去了,就放在學校附近,邀請其有空過來看看。從烏克蘭回來之後,這位老師馬上向上級匯報了此事。1992年3月,一支來自中國的航母考察團蒞臨烏克蘭城市尼古拉耶夫(這座城市當時在地圖上找不到)。考察團成員由造船技術專家和軍方代表組成。

這個考察團的任務有兩個:一、了解這艘船的性能怎麽樣,二、了解烏克蘭方麵的意向如何。當時,解體後的蘇聯正在被15個共和國重新分割,1985年開始建造的“瓦良格”號繼續留給烏克蘭。因為沒錢,1992年1月,該航母停建。 此時,該船的工程量已經完成60%多。全艦已從船台下水,停泊在船塢碼頭,艦上有的大型設備已裝上,電纜也有不少鋪設到位。

當時烏克蘭計算,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但出售解體後的廢鋼卻隻能得到500萬美元。於是,烏克蘭積極為“瓦良格”尋找下家。當時考察團成員看到,“瓦良格”上還有好多設備沒有安裝,動力裝置隻是放在底座,沒有上螺絲。“這些設備之所以沒有安裝,或是因為設備還沒有交付,或是因為設備到了,但沒錢安裝。”

據知情人士透露,“瓦良格”的廢棄命運在蘇聯解體之前已有征兆。“各種配置交的不那麽及時了。這裏麵有技術問題,也有經濟問題,比如船廠如果沒給預付款,各個廠就不能發貨。”

考察團到了烏克蘭以後,對方非常熱情,認為是“同誌”來了。“就是很信任你,以為你能幫我把這個‘兒子’養活。有的人還說,我也到你們那裏去幹吧。”考察團還發現,離“瓦良格”不遠處,停著一艘核動力航母的艦體。“比‘瓦良格’更加現代化,廠方透露說要拆了賣給一家美國公司,賣的很便宜。”當中方人員詢問廠長能不能過去看看,對方說:“有什麽好看的呀,造船廠裏正在拆船。”

對“瓦良格”的考察在考察團裏很快就有了答案:一、這艘航母性能很好,值得要;二、烏克蘭廠方是願意賣的,甚至連人帶馬都給你。

前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說,這樣的考察團總共派遣了多次。海軍當時的思路,一是買個半成品,另一個是自行研製,“前一種更適合起步”。回國後,考察團給上級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在現在看來都是實事求是的。

報告遞上去以後,一直沒有回複。向有關部門詢問,答複是“正在研究”。

鄭明說,他很理解,在航母一事上,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答複。“不說行,也不說不行,就說研究研究。結果就可能延誤了時機。”張序三說,當時對改造的投入大體有個估算,差不多要花幾百個億,才能把“瓦良格”完全建成,後來有關部門再一計算,費用又加了200億。於是,這件事一直擱置起來。鄭明1994年從海裝部長的位子上退下時,對他的長官、海軍司令說,“我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參與航母的研製。”

變廢為寶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買下“瓦良格”,據說擬改造成娛樂用船。交船前,烏克蘭迫於第三國的壓力,將“瓦良格”上的艦載武器設備和動力係統等設備拆卸一空。鄭明為此非常惋惜。他說,如果中烏兩國協商購買,派人嚴加把守,就不會發生很多設備被拆被盜的情況。很多人懷疑創律旅遊娛樂公司有軍方背景。在其老板徐增平的履曆中,其軍旅經曆和兼任中國體育工作者協會(香港)主席的經曆,讓人浮想聯翩。但鄭明和於瀛都否認了這種猜測。

盡管廢舊,這艘船在被拉回中國途中,還是在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被卡。土耳其給出的理由是,這條船沒有動力,如果過海峽擱在那兒了,誰都過不了了。另外,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根據《蒙特利爾公約》規定,“瓦良格”飛行甲板的長度超過300米,可以供戰鬥機起降,仍具有軍事價值,所以不能通過。

為了解決此事,中國政府通過外交渠道與土耳其政府進行了多次接觸。據知情人士透露,國防部、外交部和交通部都派人前往斡旋。大連造船廠前副廠長唐士源在電話中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也曾被派往土耳其協助拖船。2001年7月,原本站在反對放行一方的土耳其軍方,態度開始轉變。總參謀長凱維芮柯魯應邀訪問北京後,於8月初照會總理府“建議放行”。作為條件,土政府要求中國開放對土耳其的旅遊,爭取每年有200萬人次中國遊客到土耳其,這將為其創造每年20億美元的外匯。據知情人透露,購買“瓦良格”號花費了兩千萬美元,但買者沒料到的是,經過旅途的折騰,這艘船抵達大連的時候,平添了500萬美元的意外開支。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發現創律公司的資金來源存疑。經調查發現,創律購買“瓦良格”的款項,是從國有的華夏銀行貸的,但這筆貸款並沒有合法的手續。於是,創律公司被要求還款,在其無力還款的情況下,“瓦良格”被收歸國有。

對於此事,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前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說,“瓦良格”抵達大連後,徐增平曾經找到已退休在家的自己,表示隻要軍方想要,願意原價賣給海軍。張序三不敢做主,建議他去問問船舶第七研究院。

“瓦良格”抵達大連後,相關方曾為如何處理它發生爭執。

擔心此舉會帶來外交風險的有關部門對購買“瓦良格”頗有意見,一些其他的機構還曾建議將“瓦良格”拆成廢鋼鐵。

一直在航母問題上孜孜以求的軍方有關部門認為這樣做有點可惜,建議“將其改建成一艘訓練艦也好”。於是,一個關於改建“瓦良格”號的報告報上去,並最終獲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