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偵察衛星將增強東風-21D反航母能力
(2011-07-19 21:57:27)
下一個
近日,西方媒體對中國衛星能力的發展進行了大肆報道。美國《外交家》雜誌稱,中國正在發展先進的偵察衛星,而這些衛星可用於支持戰術軍事活動。路透社的報道認為,在已知靜止目標成像方麵,中國可能已經趕上美國。
與此同時,在與來訪的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上將舉行會談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公開表示:“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正在研究、試驗之中,還沒有形成作戰能力。”這也是中國軍事領導人第一次正麵回應反艦彈道導彈的問題。
《外交家》雜誌的文章稱,如果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正處於最後研製階段,那麽中國衛星偵察能力的飛躍同樣令人不安,因為這一技術可以支持反艦彈道導彈的定位和跟蹤能力,從而使“航母殺手”變得更加凶猛,中國也將具備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能力。
■尖端偵察衛星讓西方炸了鍋
“中國人造衛星技術日益先進,美國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相對降低。因此,該地區的軍事力量版圖可能會重新調整。”英國《金融時報》7月12日的報道稱:“就在18個月前,中國偵察衛星每天還隻能監視3個小時,而現在中國偵察衛星的空中監視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美國。”美國智庫世界安全研究所的報告稱,中國偵察衛星目前每天可以監視固定目標6個小時,可以說是有了飛躍的發展。
撰寫這份報告的世界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孔哲文和馬修·德尼表示,就在十年前,中國的太空監視偵察技術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但是現在,中國的人造衛星實時偵察能力幾乎可以同美國相提並論。中國已經確立了今年之內發射20顆以上人造衛星的計劃,並正在逐步實施。以去年年底為準,正在運行的中國人造衛星總數為67顆。從數量上看,還落後於美國(441顆)、俄羅斯(99顆),但在一些特別領域,中國人造衛星正快速追趕此前一直獨占鼇頭的美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尖端偵察衛星的發展使中國可以實時追蹤敵對勢力的動向。如果今後兩年中國繼續按計劃發射人造衛星,偵察能力可能會超過美國。”該文還稱,這種衛星偵察係統有望讓中國最近開發的反艦彈道導彈、隱形飛機和航空母艦如虎添翼。
英國路透社稱,中國目前正在研發尖端衛星,以利於其在海外部署軍力,並且在未來有可能發生的衝突中防範美國航母戰鬥群。
英國防務與安全期刊《戰略研究》即將於10月刊出世界安全研究所的這份報告,根據路透社提前獲得的報告副本顯示,中國先進的偵察衛星正獲得快速發展,這已成為中國軍力現代化的一個關鍵。
報告稱,這些偵察衛星能夠使中國實時跟蹤敵對勢力,並且為彈道導彈提供導引。雖然美國一直在該領域無可匹敵,但現在中國正在追趕。“中國的衛星群所具備的能力正在轉變。過去它僅僅是收集基本戰略信息,現在它正在邁入一個新時代,一旦有事情發生,將能為戰術行動提供支持。”中國快速擴張的衛星計劃可能改變亞洲的實力格局,並限製美軍在該地區的行動範圍。1996年,當中國在台灣海峽附近進行導彈試射演習時,美國出動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鄰近水域。當時,無力偵察到美國軍艦的位置成為解放軍的一大憾事,進而推動了中國衛星計劃的發展。正在快速擴大的偵察衛星網絡,將為中國提供“千裏眼”,使其能夠充分運用那些遠距離精確打擊武器。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意味深長地表示,“美國一直覺得,如果台海出現危機,我們有能力在中國能夠采取行動之前、在他們知道我們在那裏之前,把我們的海軍部署到台海地區。現在的情況基本上剝奪了這種選擇。”
■“東風-21D”:全球獨一無二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安德魯·埃裏克森表示,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將軍敢於公開承認反艦彈道導彈項目的存在,已經表明中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北京可能已經成功發展、測試並部署了世界上第一款能夠利用陸基移動發射裝置遠程瞄準行進中航母戰鬥群的武器係統。解放軍二炮部隊已具備在衝突事件中使用東風-21D導彈應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能力,因此,可以預計中國的威懾力已有所提高。自上世紀中期以來,美國海軍一直基於“艦載航空部隊是航母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線”的理念打造航母戰鬥群。反艦彈道導彈有可能會繞過航空部隊,給航母以致命一擊。
一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指出,中國仍然需將反艦彈道導彈C4ISR係統成功結合在一起,以便操作其反艦彈道導彈:“我們看到中國麵對的主要障礙是如何將該導彈係統與C4ISR相結合。對於中國來說,成功整合兩者從而獲得有效作戰係統的道路依然很漫長。”因為反艦彈道導彈要具備作戰能力,一個關鍵問題是彈頭的速度。導彈彈頭高速(每秒2.2到5公裏)再入大氣層將會產生等離子屏蔽,這使得雷達和紅外線自動導引變得非常困難。如何解決“打得準”的問題,是最為關鍵的而且難度最大的。雖然是一個無疑會不斷遇到挑戰及改進的領域,但東風-21D的指揮、控製、通訊、計算機、情報、監視及偵察(C4ISR)基礎設施,必須足以支持對航母戰鬥群(CSG)的追蹤定位能力。過去的幾年裏,中國接二連三發射先進衛星的舉動表明,北京正全力構建天基架構,以便具備這種初期能力。在大多數中國觀察者都沒有注意到(更別提普通大眾了)的一係列行動中,中國已將“遙感”係列衛星送入軌道,它們是一係列配備先進光電及合成孔徑雷達的遙感衛星。
近來,中國頻繁發射衛星的舉動(自2009年9月以來已發射了七顆),體現了這項工作的高度優先性。其中,2010年3月5日發射的遙感-9A、遙感-9B、遙感-9C,尤其能令人聯想到它們可能會為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服務。這些衛星在相似的軌道上,按照一定的隊形飛行,看起來就像是一種海軍的海洋監視係統(NOSS)。美國國防部2010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海軍正致力於利用天波和地波超視距雷達,來改善其超視距瞄準能力。超視距雷達可與成像衛星結合在一起,幫助定位遠離中國海岸的目標,並支持遠程精確打擊,包括反艦彈道導彈的攻擊。從長遠來看,中國C41SR係統(包括天基和超視距探測器)的改進,將使中國能夠識別、追蹤,並瞄準深入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
與C41SR係統發展有關的另一個可能性暗示是2010年5月20日的一條新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部副總指揮王根彬指出,東風-21D能夠擊中“緩慢移動的目標”,其圓概率誤差為幾十米。
■意義堪比“兩彈一星”
不可忽視的是,在總參謀長陳炳德的講話中,他還提到,“我衷心希望中國的專家們能夠在這方麵(反艦彈道導彈)有所貢獻,但是這種高新技術的武器困難重重,要經費投入,要先進的技術,還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這都是製約其發展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來,要想成功研製、製造反艦彈道導彈,並使其具備作戰能力,確實困難重重。
中國一直以來都在秘密發展反艦彈道導彈(ASBM),該導彈也被稱為是潛在的“破局者”,意思是說單憑這一種武器就能扭轉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一位退役的美國海軍少將早在2005年就曾十分肯定地表示,“中國獲得反艦彈道導彈能力的戰略價值足以與1964年中國擁有核武器相提並論。”無論這種表述準確與否,有效的反艦彈道導彈能力無疑將是一種強大的、令人畏懼的反介入武器,對付活躍於西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特別是在有可能爆發的台海衝突中。不過,按照中國一些軍事論文的描述,反艦彈道導彈所蘊含的意義還不僅僅是這些。在得到必要的C4ISR(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係統支持下,完全達到實際作戰水平的反艦彈道導彈能力將會是中國獲得更大軍事現代化成就的象征,是一種實現地區戰略雄心的有效手段。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的報告指出,相關的文獻著作強調,如果中國要取得有效的並且可靠的反艦彈道導彈能力,就必須解決三大技術挑戰:首先,保證反艦彈道導彈能夠突破美國人的導彈防禦體係;第二,裝備一種彈道導彈武器係統能夠在其彈道末段追蹤並擊中移動目標;最後,在發射之前為導彈提供準確的、實時位置追蹤和瞄準數據——尤其是利用天基設施。
解放軍內部的技術專家告訴《世界報》說,一個完整的反艦彈道導彈係統將需要探測、識別、追蹤、瞄準能力,並且向威脅者發動攻擊,隨後執行對敵方破壞情況評估——這是一條完整的“致命的殺傷鏈”,這些傳感係統到發射平台的每一步,都必須在時間要求非常嚴格的情況下完成,因為敵對目標是可機動的——一艘美國航空母艦(或航空母艦戰鬥群,由航空母艦、護衛艦艇、其他攜帶導彈的艦艇和支援船隻及其他受該航母戰鬥群指揮的船隻組成)。一個完整的“致命殺傷鏈”需要許多方麵的技術,從突破艦載導彈防禦係統、天基及其他傳感器、數據處理和交換網絡到其他基礎設施,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少文章和著作都將美國的導彈防禦,看作是反艦彈道導彈在其末段以及中段時最主要的擔心。一些文章認為,反艦彈道導彈將不得不大幅度降低速度以確定航空母艦的位置,並作出機動動作,以便於完成最後一擊,對於導彈防禦係統來說,這使得反艦彈道導彈更加易於攔截。其他一些文章還提出,在對抗電子幹擾和對付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器的方法等方麵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總而言之,關於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內容的文章和書籍在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不斷湧現,在這些有效的文獻中,可以看到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技術演進的大致輪廓。如今討論的問題少了一些理論和概念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係統化和細節化。最終,在最近的文獻出版物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相關研究人員正在對反艦彈道導彈係統的組成技術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