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煮酒論史]烈將--共產黨早期紅軍軍長們(五十七)

(2012-08-12 07:06:36) 下一個
紅軍第十四軍軍長李超時:



李超時(1906~1931),原名李振華,1906年2月1日(農曆丙午年正月初八日)生於江蘇省邳縣柴莊村(今江蘇省邳州市碾莊鎮才莊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六期生。

他7歲入家塾就讀,後轉至薑集高等小學讀書。1925年高小畢業後,李超時考入徐州市江蘇省立第十中學(今徐州市第一中學)。在徐州省立第十中學求學期間,李超時閱讀了許多進步書籍,接受了進步思想,於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並擔任青年團徐州地委學運書記,領導了徐州地區的學生運動。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武漢成為當時革命的中心,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李超時毅然離開學校,奔赴武漢,經在北伐軍中工作的共產黨員郭子化(同鄉人)介紹,於當年12月考入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1927年2月改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第六期)學習。主持這個分校日常工作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惲代英。在惲代英指引下,李超時進一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於1927年2月19日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5月,武漢國民政府所轄的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鬥寅率部叛變革命,李超時和軍校同學一起參加了葉挺指揮的討伐叛軍的戰鬥。同年秋因身份暴露,李超時被組織派回家鄉從事革命活動,發動和組織群眾,建立中共的基層組織。

1928年4月,李超時組建了中共邳縣特支,任書記,公開身份是邳縣總工會負責人。到當年6月,全縣發展60多名黨員,建立起9個支部。7月,李超時遵照中共江蘇省委指示離開邳縣,前往東海開展建黨工作。1928年12月5日,李超時代表中共東海縣委參加中共徐(州)海(州)蚌(埠)特委舉行的代表大會,當選為特委委員。不久,經中共江蘇省委批準,正式成立中共東海中心縣委,由李超時任書記,楊光鑾任組織部長,惠美琬(即惠浴宇)任宣傳部長,主持領導東海、灌雲、沭陽、贛榆等縣黨的工作。他積極發展中共黨的組織,宣傳發動群眾,領導工人鬥爭、農民暴動和學生運動,掀起革命浪潮,被稱為“李旋風”。其間,曾組織新浦黃包車工人開展反包攬鬥爭;組織雲台山貧苦農民成立“扁擔會”,提出“創共產,救窮人,除山霸,還山林”的鬥爭口號,建立了中共雲台支部,打退國民黨灌雲縣常備隊的“圍剿”,創建了1000多人的武裝團。

1929年6月,李超時被調到通(南通)海(海安)如(如皋)泰(泰州)地區工作,任中共通海如泰特委書記。8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事部委員。1930年春參與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兼任政治委員。開國上將張愛萍曾任第十四軍第二大隊大隊長。4月16日,在如皋老戶莊戰鬥中,何昆犧牲,他任紅十四軍軍長兼政治委員。領導整編部隊,整頓紀律,加強軍政訓練,運用遊擊戰術多次挫敗國民黨軍的“進剿”,領導開辟通海如泰遊擊區。5月,李超時率部主動出擊,連續取得了攻打南通圩角鎮、騎岸鎮、餘車街、湯家苴等戰鬥勝利,並把這些地方惡霸地主的幾百擔糧食分給貧苦農民,擴大了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鞏固了根據地。6月14日,李超時指揮紅十四軍粉碎了如皋西鄉六甲、大小陳家堡數千國民黨軍隊的所謂八路“圍剿”。後因執行“左”傾盲動主義路線,李超時與特委負責人劉瑞龍等組織“黃橋暴動”。由於敵我弱,結果慘敗,紅十四軍被打散。

1930年10月,李超時奉命回江蘇省委匯報工作,被任命為中共江蘇省委外縣工作委員會委員,後又擔任江蘇省委巡視員。1931年6月26日,李超時到徐海蚌地區巡視工作,和已懷孕的妻子呂繼英(中共黨員)同行。他們一上火車就被特務盯梢,在鎮江下車後,夫妻雙雙被盯梢的特務截住,軟禁在鎮江輪船碼頭萬全樓旅館內。後被押解到鎮江江蘇省臨時軍法會審處審理,被叛徒王益之(曾任中共通海特委委員、泰興縣委書記)到庭指認,身份暴露。1931年9月19日,李超時在鎮江北固山英勇就義,年僅25歲。

1982年,張愛萍題寫了“李超時烈士之墓”的碑文。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李超時的家鄉碾莊鎮修建了“李超時紀念館”,成為徐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妻子呂繼英,女,1911年2月26日生於沭陽吳集,是連雲港地區建黨初期的黨員,蘇北婦女運動的先驅。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在蘇州、常州、上海等地從事婦女、幹部、教育等方麵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作出了積極貢獻。出版有《呂繼英紀念文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禾虹 回複 悄悄話 李超時的遺孀後來生了李源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