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
(2012-08-18 11:35:08)
下一個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於1930年5月在溫州永嘉楠溪江畔正式成立,軍長胡公冕,政治委員金貫真。紅十三軍建立後,戰績頗豐。8月底,紅軍攻陷城池,開放監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9月,紅十三軍因敵強我弱,在敵人的進攻中大部失散,餘部轉為零星的遊擊活動。1935年11月,紅十三軍餘部加入紅軍挺進師。
基本簡介: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編製序列裏,有紅十三軍的番號,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支紅軍長期以來卻鮮為人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黨史資料征集工作的廣泛開展,紅十三軍才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沿革概述:
1929年,浙南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大災荒,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村村餓殍相枕籍,十村九室無炊煙”的慘狀,而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官逼民反,這年11月,永嘉西溪一帶84 個村莊的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形成了30餘支揭竿而起的農民武裝。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當時的中央軍委按照中央巡視員金貫真的建議,於1930年3月初派軍事幹部胡公冕回家鄉組織紅軍。3月9日,在永嘉黃皮成立“浙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5月11日,浙南特委決定以“浙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為基礎,擴大紅軍,正式建立十三軍。中央批準了浙南特委的決議,並派兩位懂軍堅事的同誌往浙南協助組建十三軍。5月初,各地紅軍遊擊隊相繼集中到永嘉楓林整訓,宣布浙南紅軍遊擊隊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正式成立紅十三軍軍部,胡公冕任軍長,金貫真任政委,陳文傑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一、二、三大隊和教導團,軍部設在永嘉五鶒村。紅十三軍是中央軍委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14支正規紅軍之一。
組建基礎:
紅十三軍軍部建立後,以各地遊擊武裝為基礎,先後建立了三個團。紅一團是1930年5月與軍部同時成立的,最初由永嘉西楠溪30多支紅軍遊擊隊整編而成,不久瑞安、黃岩、仙居、青田、縉雲等地的部分遊擊隊也編入紅一團建製,共有 3000多人,是紅十三軍中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紅二團成立於1930年7月,以台州地區的溫嶺塢根遊擊隊為基礎,加上臨海、仙居、天台、東陽、寧海等縣邊區的幾支農民武裝組建而成,共600多人。紅三團成立於1930年7月,由永康、縉雲、仙居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共 1500多人。隨著武裝鬥爭的不斷發展,紅十三軍最盛時全軍擁有 6000多人。
大事記載:
1929年4月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浙江工作會議,暫時撤銷浙江省委建製,在杭州、寧波、溫州、台州、湖州、蘭溪等6個重要地域建立中心地方黨部(中心縣委),直屬黨中央領導。據此,永嘉縣委改為永嘉中心縣委,與在上海的黨中央聯係密切。
11月13日 永嘉西楠溪爆發了有84個村莊4000多農民參加的大暴動。
11月 是年,浙南地區發生了曆史上罕見的大災荒,溫屬各縣饑民達40萬以上,農村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紛紛揭竿而起,暴動的中心主要有永嘉的西楠溪、瑞安的西區(今屬文成縣)、平陽的江南(今屬蒼南縣)等,同時,黨的組織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11月19日 永嘉中心縣委派縣委委員雷高升、李振聲前往加強領導並在溪下組建紅軍遊擊隊,計360多人。進入永(嘉)仙(居 )黃(岩)邊的黃山一帶活動。
1930年1月至2月 黨中央派巡視員金貫真到浙南溫(州)台(州)巡視了一個多月,2月28日,金貫真向黨中央寫了長達1.5萬字的報告,詳細闡述溫台地區政治形勢,農民武裝暴動,黨和群眾組織等情況,並向在上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建議派胡公冕到浙南負責軍事指揮。
2月 據永嘉中心縣委第二次擴大會議的決定,王國楨等同誌到永嘉西區集中當地農民武裝,聯合楠溪的謝文侯,擴大了西楠溪紅軍遊擊隊,與前來“清剿”之敵激戰。
3月 中央軍委派胡公冕、陳文傑(柴水香)到溫州加強武裝鬥爭的領導。7日胡公冕及跟隨人員在永嘉的白岩與王國楨等領導的農民武裝匯合,9日,胡公冕率隊伍在永嘉溪下黃皮寺成立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胡公冕任總指揮,劉斐雄任參謀長,王國楨、李振聲負責政治工作,將遊擊隊400餘人整編為3個支隊,支隊長分別由雷高升、胡協和、謝文侯擔任。陳文傑在永嘉(溫州)城郊和上和鄉(今屬甌海)一帶發動群眾,組織農民武裝。
3月19日 浙南遊擊總指揮部為了與浙西武裝力量匯合,決定先攻打力量比較薄弱的處州(麗水)。19日淩晨,胡公冕率紅軍四五百人攻入處州城,與省保安隊、地主武裝保衛團巷戰約3小時,後因彈藥不濟撤出戰鬥。22日隊伍退至青田海溪。翌日在當地群眾支持下,打退了數倍於紅軍的追敵,回師永嘉五尺等地。
5月上旬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成立。以永嘉西楠溪紅軍遊擊隊為主的部隊月初攻下楓林,於該地匯合瑞安、平陽、仙居、青田等縣部分農民武裝進行整編。9日,中共中央授予浙南紅軍遊擊隊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番號,宣布紅十三軍軍長為胡公冕、政委為金貫真、政治部主任為陳文傑,軍部設在永嘉五尺;共3000多人組成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政委金國祥,下轄3個大隊,大隊長分別由雷高升(兼)、胡協和、謝文侯擔任。不久,黃岩,縉雲等縣的部分遊擊隊也編入紅一團建製。
5月20日 為打平陽,金貫真政委親自去部署 ,返回時於20日在溫州城內被捕,當晚英勇犧牲。
5月24日 胡公冕、雷高升率紅一團戰士900餘人於5月15日從永嘉表山出發,經青田平橋在當地遊擊隊配合下擊潰省保安隊兩個連;繼而襲擊瑞安陶山鎮,奪取警察所全部武器,沿途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發動群眾燒毀田契沒收糧食浮財分給貧苦農民,懲辦土豪劣紳,23日晚紅一團和瑞安農民赤衛隊匯合進入平陽縣境,24日上午9時攻入平陽縣城繳獲守敵部分槍支及縣府大印,打開監獄釋放被抓群眾;但因為未能集中力量全殲主要守敵,使敵人得以反撲,奮戰到下午3時,為保存實力撤出戰鬥。紅軍和赤衛隊共犧牲192人。
5月27日 胡公冕率紅一團一部200餘人到瑞安黃坦等地活動,打土豪籌經費協助建立瑞安西區革命委員會。隨後胡公冕到上海向中央軍委請示匯報工作,部隊交陳文傑、雷高升負責。
5月 紅十三軍第三團在永康宣布成立;由永康、縉雲、仙居的紅軍遊擊隊1500多人整編而成,下轄3個大隊和一個獨立中隊,有各式槍枝900餘支、土炮4門、手提式機槍4挺。是紅十三軍3個團中武器最精良的個團。
7月 以台州地區的溫嶺塢根遊擊隊為基礎於7月組建紅十三軍第二團,全團約1200人;紅二團下轄塢根、青嶼、楚門(海上)3個遊擊大隊和一個直屬特務隊及天台遊擊隊。
8月25日 陳文傑、雷高升率紅一團900多人,佯攻處州,31日拂曉在縉雲縣城南郊發起強攻,擊潰省保安隊1個機槍連占領縣城,這是紅十三軍百餘次戰鬥中最成功的一次戰例。
9月9日 紅一團一部分三路進攻甌渠,沒收地主浮財後撤離,敵人反撲殺害了100多群眾。
9月中旬 胡公冕和留蘇回國人員楊波等5人到永嘉表山,加強部隊政治教育工作,培養紅軍骨幹力量。調整補充紅一團,下轄3個縱隊,分別由雷高升、胡協和、謝文侯負責,直接由軍長指揮,在永嘉黃南一帶建立根據地。
9月 5月至9月,紅十三軍人數達6000左右,所屬各部頻繁出擊。永(嘉)青(田)仙(居)黃(田)邊界等地成為紅軍遊擊中心區域。
9月20日 甌渠戰鬥後,政治部主任陳文傑養傷時被叛徒出賣被捕,在溫州鬆台山英勇就義。
9月21日 胡公冕率紅一團700餘人驅逐烏岩鎮要道小佛頭國民黨浙保五團200餘人占領烏岩鎮,因敵人傾巢而出,放棄攻打黃岩縣城撤回西楠溪。
10月 國民黨調集一三五旅和浙保三、四、五、七團及地方武裝萬餘人,向紅軍發起大規模“清剿”,在敵人“圍剿”下,紅十三軍各部損失嚴重,軍部決定分散遊擊,停止攻打中心城鎮。胡公冕和楊波等人去了上海,後胡公冕潛回溫州策動兵變未成,1932年9月,胡公冕在上海被叛徒出賣遭國民黨逮捕入獄,在我黨和親友大力營救下於1936年被邵力子保釋出獄。
1930年冬 紅十三軍主要領導人潘心源犧牲。
1931年6月 王國楨、雷高升奉中共中央軍委令返回浙南重新組織武裝鬥爭,並與紅二團、紅三團的部分隊伍接上關係,在永、青、仙、黃邊境繼續堅持鬥爭,多次擊退省保安隊和地方民團進攻,1932年春,遊擊活動區域重新擴大。
1932年5月23日 1932年1月,浙江保安團和當地民團2000多人“圍剿”紅一團,多次進攻失敗後,遂改單純軍事“進剿”為“剿撫兼施”;以30倍於紅軍的兵力,將紅軍圍困在不到200平方公裏的山區內,利用各種關係進山遊說雷高升下山,開始均遭雷拒絕,但在“絕境”之際,加上敵使用以允許紅軍進駐永嘉縣岩頭不予分散的欺騙手段,終使雷輕信上當,5月23日,他率餘部70多人下山集中岩頭東宗祠堂接受“點檢改編”時,敵突然襲擊,22名戰士當場被搶殺,雷等7名幹部被捕,25日雷高升在溫州城英勇就義。“岩頭事件”標誌著紅十三軍主力鬥爭的失敗。
1938年12月紅二團餘部的武裝活動完全停止;紅一團餘部堅持到1933年9月,在西楠溪堅持鬥爭分散活動,部分人員於1938年與西南溪黨組織重新接上關係;紅三團餘部在1934年秋成立浙西遊擊隊,1935年11月與紅軍挺進師一縱隊一部在永康、縉雲邊境匯合,繼續艱苦鬥爭。
活動簡介:
紅十三軍的旗幟在浙南各縣高高飄揚,在他們堅持鬥爭的前後4年中,活動遍及浙江南部的溫州、台州、麗水、金華地區的20餘個縣。英勇的紅軍戰士打平陽、克縉雲、襲甌渠、戰溫嶺、攻壺鎮,曆經大小戰鬥百餘次。東海之濱、甌江兩岸到處留下他們神出鬼沒的足跡。當年的黨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曾對紅十三軍的活動作了大量的報道。紅十三軍的活動給反動統治者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查閱1930年間國民黨浙江當局多次會議記錄可以看到,浙南十幾個縣的國民黨縣政府連連發出“縣城空虛,萬分危急”、“匪共攻城,人心惶恐”,請求“派兵痛剿”的告急電文。
行動結局:
然而,紅十三軍畢竟太年輕了。在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敵我力量懸殊,紅軍戰士又缺乏嚴格軍事訓練的情況下,他們把攻打中心城鎮作為主要的軍事行動,致使自己的力量連連遭受損失,政委金貫真和政治部主任陳文傑先後犧牲。1930年10月,紅十三軍軍部決定分散遊擊。紅一團所屬部隊由團長雷高升等人分頭率領在永嘉、仙居、黃岩邊境堅持。紅二團在敵人的“圍剿”下,此時已分散到沿海島嶼隱蔽活動。紅三團也由幾位領導分頭率領隱蔽堅持鬥爭。軍長胡公冕和軍部幾位外來幹部先後轉移到上海。此後,中央恢複紅十三軍鬥爭的努力也未能成功。1932年5月,堅持鬥爭的紅一團團長雷高升及70餘名紅軍戰士在永嘉岩頭被國民黨設計誘捕,大部分壯烈犧牲。“岩頭事件”標誌著紅十三軍鬥爭的失敗,但仍有紅十三軍的餘部在堅持鬥爭,有的甚至堅持到抗戰爆發。
曆史點評:
鬥爭,失敗,流血。4年悲壯鬥爭,紅十三軍犧牲戰士達1500多人,營連以上的幹部幾乎全部犧牲。每一位犧牲的烈士,都有著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經曆。紅十三軍悲壯曆程構成的英雄詩篇,像不滅的火種,撒向人間。
另一部隊:
紅5軍團的第13軍1931年12月1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軍第26路軍第73旅改編為紅軍第13軍,歸紅軍第5軍團建製。軍團副總指揮董振堂兼任軍長,鄺朱權任政治委員(後何長工),劉耀增任參謀長,轄第37、第38師。1932年春,參加贛州戰役和漳州戰役。6 月,紅14軍縮編為第39師,歸紅13軍建製。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兼任軍長,王如癡任政治委員。12月,紅13軍建製撤銷,將第37師部隊編入第39師。第38、第39師由軍團直接指揮。1933年1月,趙博生犧牲。2~3月,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6月,第38、第39師與紅15軍合編為紅5軍團第13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