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野史亂彈]哀將——國民黨的末代兵團司令們(五)

(2012-04-06 14:17:21) 下一個

五、第三兵團司令朱鼎卿

1949年11月以湖北保安部隊改編的暫8軍、暫9軍共3萬人,重建第三兵團,司令官為朱鼎卿,1949年12月在四川起義。



朱鼎卿(1902.3.2-1982) 又名萬均。湖北黃岡(今武漢市新洲區)人。朱懷冰之弟。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兵團中將司令官兼暫編第八軍軍長。

人物簡介

朱鼎卿

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其父早喪,由母親帶著朱鼎卿兄弟姐妹七人,靠種幾畝薄田維持生活。朱鼎卿是家中長子,要靠他支撐門戶,所以盡管窮困,母親還是讓他斷斷續續讀了七年私塾。

1920年,朱鼎卿隨堂兄朱懷冰離開家鄉,到江蘇準陰鎮守使馬玉仁部當兵。不久,又被朱懷冰介紹到石青陽部,在連隊當書記。當時,軍隊裏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窮書記,富軍需”。朱鼎卿對於傭書於人,遭受歧視的境遇十分苦悶,隨時準備另找出路。

1922年10月,石青陽部在軍閥混戰中被擊潰。朱鼎卿便輾轉到四川,投入川東邊防軍教導營。該營營長石潤碧,欣賞朱有文化,處事幹練,讓他當了幾個月書記以後,擢升他為排長。石青陽是雲南講武堂畢業的,就鼓勵朱鼎卿報考這所學校。1923年6 月,他考入該校第十八期步科,在那裏接受了兩年軍事教育。

畢業前夕,朱鼎卿接到在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任團長的石潤碧的信,邀其前去共事。他考慮在雲南和家鄉湖北都沒有人事背景,難得升遷,於是畢業後欣然去廣東投入石部。他先當參謀,後當連長,參加了討伐廣東境內鄧本殷等軍閥的戰鬥。

1925年12月,朱鼎卿所在部隊的領導人因“西山會議派”嫌疑被革職,該部軍官也都被遣散。那時,他到廣東不過數月,人地兩生,不知到哪裏去找出路,隻好隨石潤碧來到重慶。

1929年上半年,朱鼎卿指揮部隊,在麻城一帶參加了對鄂東蘇區的“圍剿”。他把所有壯丁編為 “鏟共團”,參加站崗放哨;在防區實行五家聯保製,挨戶清查赤衛隊員,對共產黨員和同情分子,限期自首登記,在赤衛隊活動的山區,劃出二十裏警戒線,將居民一律搬出。這些辦法得到了上司的賞識。

人物生平

朱鼎卿(1902—1982)生於1902年3月2日(清光緒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湖北黃岡人,又名朱萬鋆。雲南陸軍講武學校第十八期步兵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畢業。

1925年講武堂畢業後出任國民革命軍第9師(兼師長朱培德)第26團(兼團長李明揚)中尉參謀、上尉連長等職。

1926年8月調升第9軍(軍長彭漢章)第1師(師長賀龍)少校參謀兼教導大隊大隊附。

1927年2月第9軍瓦解後離職返鄉。9月出任第19軍(軍長胡宗鐸)第3師(師長鄭重)第 10團中校副團長。

1928年2月所部改稱第61師(師長鄭重)第183團(團長吳良琛),仍任中校副團長。7月所部改編為第4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暫編第3師(師長胡宗鐸)第9旅(旅長鄭重)第9團(團長吳良琛),改任中校團附。10月所部改稱第16師(師長胡宗鐸)第48旅(旅長鄭重)第9團(團長吳良琛),仍任中校團附。

朱鼎卿起義故事

1929年4月跟隨所部反蔣失敗後離職。5月出任第13師(師長夏鬥寅)第 39旅(旅長盧本棠)第78團(團長張亞一)第3營少校營長。10月調升師參謀處(處長金巨堂)中校參謀。

1931年12月7日獲頒六等寶鼎章。

1932年9月考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一期學習。

1933年5月軍校畢業後派任第11師(師長蕭乾)第32旅(旅長黃維)第65團(團長陳希平)中校團附。8月調升第67師(師長傅鍾芳)第399團上校團長。

1935年5月18日敘任陸軍步兵中校。12月調任第11師(師長黃維)第33旅(旅長莫與碩)第65團上校團長。

1937年4月升任第11師(師長彭善)第33旅(旅長王嚴)上校副旅長。5月6日晉任陸軍步兵上校。11月調升第13師(師長吳良琛)第39旅(轄兩團)少將旅長。

1938年12月升任第13師(師長方靖)少將副師長。

1940年4月16日升任第13師(轄三團)少將師長。

1943年4月1日升任第75軍(軍長施北衡)少將副軍長。7月13日調升第86軍(轄第13 師、第67師、暫編第32師)中將軍長。

1945年2月20日晉任陸軍少將。6月23日調升第10集團軍(總司令王敬久)中將副總司令。9月22日晉頒四等寶鼎勳章。10月調任軍政部(部長陳誠)第8軍官總隊中將總隊長。同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7年5月調任第1補給區中將司令。

1948年6月調任第9補給區中將司令。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

1949年1月1日獲頒四等雲麾勳章。2月21日調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軍管區司令。7月所屬保安司令部、軍管區改組為湖北省綏靖總司令部,兼任總司令。11月5日所部改編為第3兵團(轄暫編第8軍、暫編第9軍),改任司令官兼暫編第 8軍(轄暫編22師、暫編第23師、暫編第24師)軍長。12月26日在四川金堂率部起義。

1950年2月入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高級政治研究班學習。5月轉入西南軍政大學學習。12月出任西南軍區高級參謀。

1954年9月轉業後聘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6年2月調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4月當選民革湖北省委員。

1959年4月當選全國政協委員。6月當選政協湖北省常委。

1961年9月當選民革湖北省常務委員。

1979年10月當選民革中央委員。

1980年1月當選政協湖北省副主席。3月當選民革湖北省副主任委員。

1982年5月24日在湖北武漢病逝。

大事年表

1923年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十八期,後在國民黨軍擔任過第 13師,第11師團附,團長,師長及第86軍軍長,第一補給區司令等職。

1948年任聯勤總部第九補給區司令。

1949年任國民黨政府最後一任湖北省主席,後任第三兵團司令。

1949年12月在四川金堂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員、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軍事審核委員會委員。

1950年入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後,任西南軍區司令部高級參謀。

1954年轉業。同年9月,被聘任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6年調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2年去世。

人物事跡

1949年12月26日,國民黨軍第3兵團司令官朱鼎卿率兵團部、暫編第8、第9軍共7000餘人,在四川省金堂縣舉行起義。

朱鼎卿曾任國民黨軍第9補給區司令官、湖北省主席。在人民解放軍大舉向西南進軍,國民黨節節敗退的情勢下,川鄂綏靖公署主任孫震,向朱鼎卿轉達了國民黨國防部的命令,將所有以湖北軍政名義的機構一律撤銷,改為第3兵團,由朱任兵團司令官。綏靖總司令部及保安部隊編入第3兵團暫編第8、第9軍,李朗星任暫8軍軍長,楊達任暫9軍軍長,駐防萬縣以東、長江西岸的龍駒堤。

11月下旬,孫震命令第3兵團擔任萬縣以東至忠縣的江防守備,然後再逐次退到渠縣附近,對東作戰,防止人民解放軍西進。但是,剛組建的第3兵團大都是由文職人員和保安團隊組成的,在人民解放軍大舉進攻麵前無力抵抗。朱見機行事,命令各部停止作戰,立即從江防線上撤下來,分別向墊江、梁平撤退,一路上班不成班,連不成連,與解放軍先頭部隊稍一接觸就繳械投降。朱見此狀況,命令部隊一直向西奔逃,於 12月23日到達新都縣附近。經與成都國民黨駐軍聯係,得知孫震、顧祝同、胡宗南等都逃走了。這時,朱召集李超君等人商議,決定派人到成都與王瓚緒聯係。兵團副司令彭曠高在抗日戰爭時期當過王的參謀長,利用彭與王的關係,派其前往聯係。25日上午,朱沒有得到彭的回報,十分焦急。因兵團正處要衝,為避免同沿公路前進的解放軍發生衝突,命令部隊避開新都,向金堂西北轉移,等待成都方麵的消息。下午16時許,部隊行至金堂趙鎮附近時,探知前有解放軍部隊向該地急進。此時,朱接到暫編第9軍軍長楊達送來的報告:還是起義好。朱看後在報告上批示:已派人赴成都接洽。此時,第3兵團先頭部隊已被人民解放軍發現,雙方展開槍戰。該部派第1營副營長同解放軍聯係,申明已派人去成都接洽起義。暫編第9軍軍長楊達也親赴解放軍前線部隊聯係,並下令第3兵團的部隊立即停火,一場槍戰結束了。

朱鼎卿麵對第3兵團裝備缺乏,補給無源,官兵疲怨的情況,委派李超君和副師長劉巷霖趕赴趙鎮,找到解放軍第60軍第180師,該師政委張其善、政治部主任朱向璃接待了他們。李和楊向張、朱表明了謀求和平道路的態度,以及已經采取的措施。朱向璃當即稱讚了他們的義舉,解除了李和楊的顧慮。

張其善政委、朱向璃主任要求李和楊回去後轉告朱鼎卿:將金堂附近的部隊集中到大麵鋪,聽候整編,生活供應由解放軍負責發給。26日,李超君、楊達將解放軍第180師師長、政委聯合簽發的信帶給朱鼎卿。朱閱後,立即命令部隊經趙鎮向石板灘集中。部隊到達石板灘後,兵團部即召集官兵大會,朱宣布全軍起義。

第3兵團起義後,分別集中在石板灘和大麵鋪一帶,聽候整編。1950年1月1日,賀龍司令員在住處會見了朱鼎卿,當他得知朱曾在他部下當過參謀時,鼓勵說:起義就好,從頭來。解放後,朱先後任過西南軍區高參、湖北省文史館館員、湖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李超君先後任解放軍重慶炮校教學組組長、戰術教員。楊達先後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教員、山東省民政廳福利處處長、山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人物性格

十三師官兵全都是湖北籍,朱鼎卿視這支“家鄉子弟”部隊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對部隊的訓練要求比較嚴格,也比較體貼士兵的疾苦。當時國民革命軍“吃空額”現象十分普遍。

1945年5月間,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一期整編,八十六軍被撤銷。朱鼎卿調任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但還未到職就改任第八軍軍官總隊隊長,負責資遣安排編餘軍官。當時,這些編餘軍官有門路的經過活動,仍然可以回部隊任職,無門路者則怨天尤人,為去向惶惶不安。在這樣的環境裏,朱鼎卿也感到難安於事,希望軍官總隊早日結束。

1947年5月,朱鼎卿調到徐州擔任第一補給區司令,歸顧祝同指揮。上任時,郭懺對他交待說: “你到漢口雖然受白崇禧指揮,但除了法令規定的東西以外,不要隨便接受他的補給命令。

朱鼎卿一直在軍界任職,對如何組織“省政府”,心中完全無數。恰巧,朱懷冰賦閑在武漢,便幫助其物色省政府人選。那時,許多官員都在做逃跑的準備,對當省政府的這“長”那“長”都不大感興趣。朱鼎卿原擬由廖廓出任教育廳長,廖堅辭不就。

南京上海相繼解放以後,武漢惶惶不可終日,省政府公務人員的薪水無處可領。

7月,朱鼎卿來到鄂西。這時候,他還沒有看清蔣中正政權已經全麵崩潰的形勢,想在鄂西打開一個 “新局麵”,提出了“一切從頭來”的口號,企圖振奮人心。他把從武漢跑去的人員和鄂西行署人員合並,重新組織湖北省政府,並抓節約開支,籌劃財政。規定上至省主席、下至士兵公役,每人每月薪金八元,願留則留,不願留者可自由離去。收入來源,除向“中央”催領經費以外,由省銀行經營貿易和發行輔幣。將湖北軍管區和保安司令部撤銷,合並改編為湖北綏靖總司令部,自己兼任司令。建立湖北幹部學校,輪流訓練文武職員,以期形成私人力量。

人物評價

朱鼎卿和周士第司令員見麵以後,又回到賀龍那裏,並和賀龍一起參加了元旦會餐。席間賀龍對他說:“你過完節就回部隊去,把部隊好好整編收容,不能再坑害人民了。從前紀律不好可以原諒,以後紀律不好就不行了。把部隊整頓好以後,再回成都多住幾天。”後來,朱鼎卿又和賀龍見過幾次麵。成都警備司令部迅速派出兩個騎兵團,和朱部一起會剿叛匪,很快平定了這場叛亂。後來,成都的《川西日報》發表文章表揚朱鼎卿部說;“在平定石板灘叛亂中,起義部隊第三兵團與解放軍並肩作戰,頗著成績,應予表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