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野史亂彈]哀將——國民黨的末代兵團司令們(一)

(2012-04-01 14:39:26) 下一個

一、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



 第一兵團:

1947年3月,國民黨軍為集中兵力進攻華東解放區,以6個整編師組成第一兵團(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轄40、108、148旅;整編28師,師長李良榮,轄52、80、192旅;整編57師,師長段霖茂,轄117旅、預4旅;整編65師,師長李振,轄160、187旅;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轄51、57、58旅;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轄19、44、63旅),司令官為湯恩伯。同年4月,為了便於指揮,將所屬部隊分為四個縱隊,以整編 74、83師為李天霞第一縱隊,以整編28、57師為李良榮第二縱隊,以整編25、65師為黃百韜第四縱隊(同時第三兵團下屬的整編48師和7軍也編成第三縱隊,改歸第一兵團指揮)。

1947年5月,第二縱隊調出兵團序列,同時由於第一縱隊內部張靈甫、李天霞發生矛盾,遂決定由黃百韜統一指揮25、74師,而65、83師改為執行守備任務。當月,由於隸屬第一兵團的國民黨頭號主力整編74師在孟良崮戰役被殲,湯恩伯被撤職。第一兵團改由範漢傑任司令官,兵力仍舊為6個整編師,但僅25師為原第一兵團老部隊(整編5師,師長邱清泉,轄45、96、200旅;整編11師,師長胡璉,轄 11、18、118旅;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轄40、108、148旅;整編64師,師長黃國梁,轄131、156、159旅;整編75師,師長沈澄年,轄6、16旅;整編85師,師長吳紹周,轄23、110旅)。同年6月,國民黨軍統一調整1、2、3三個兵團序列,整編75、85師改歸第三兵團指揮。1947年8月第一兵團改稱膠東兵團,恢複6個整編師的編製,但僅25、64師是老部隊(整編8師,師長李彌,轄42、103、166旅;整編9師,師長王淩雲,轄9、76旅、預2旅;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轄40、108、148旅;整編45師,師長陳金城,211、212、213旅;整編54 師,師長闕漢騫,轄8、36、198旅;整編64師,師長黃國梁,轄131、156、159旅)。1948年1月,因萊陽就解放軍占領,膠東局勢無法控製,第一兵團番號遂被撤消。

1948年3月,以負責長春城防的新6軍(由原新1軍新38師擴編,軍長李鴻,轄新38師、暫56師、暫 61師3個師)及60軍(滇軍龍雲係部隊,軍長曾澤生,轄182師、暫21師、暫52師3個師)6萬人編成第一兵團,司令官為鄭洞國。成立之後就困守長春,一直無法機動作戰。1948年10月在久困之後,於吉林長春地區投降。

1948年11月,第一兵團在武漢重建,轄29、71軍 (29軍軍長陳明仁,轄197、234、307師;71軍軍長熊新民,轄87、88師),司令官為陳明仁。1949年2月兵團改駐長沙,14、100、 103軍加入兵團,和原29、71軍合並整編為3個軍,兵團此時轄14、71、100軍(14軍軍長成剛,轄10、62、63師;71軍軍長熊新民,轄 87、88、232師;100軍軍長杜鼎,轄19、197、307師)。1949年8月兵團司令部和14軍一部、100軍大部在長沙起義,改編為解放軍第 21兵團。

1949年8月,陳明仁兵團起義後,國民黨政府將未參加長沙起義的第一兵團部隊重建新的第一兵團,轄14、71軍(14軍軍長成剛,轄10、62、63師;71軍軍長熊新民,轄87、88師),司令官為黃傑。9月,97軍(轄33、82師、暫1師)也劃歸第一兵團序列。 1949年12月在廣西戰役中被重創,殘部逃入越南,由法國殖民政府船運台灣。

陳明仁:

湖南省醴陵縣人。一九二四年升入廣州市軍政部講武學校和黃埔軍校學習。參加過廣東革命政府討伐陳炯明的第一、二次東征。後任國民黨陸軍第十師五十六團團長,陸軍第八十師少將副師長、中將師長,陸軍第二師中將參謀長,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國民黨軍政部中將處長,陸軍預備師中將師長,陸軍第七十一軍中將副軍長、軍長,東北第五綏靖區中將司令、第七兵團中將司令,華中"剿總"中將副總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一九四九年八月與程潛率部在長沙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二十一兵團司令員,第五十五軍軍長,湖南省臨時政府主席,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代表及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生平事跡

陳明仁,1903年4月7日出生於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陳家嶺的一個富戶人家。1922年中學畢業,後回家鄉小學教書。1924年春,輾轉廣州,入陸軍講武學校第四隊學習,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六隊。

1922年2月組建教導團,陳明仁被分到第二團第二營第三連任見習排長。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因作戰勇敢,被升為少尉排長。

1925 年7月,第二次東征時,陳明仁調任第一軍第二師四團三連中尉排長。同年9月在東莞戰鬥中,指揮全排搶占製高點,乘敵不備繳了陳炯明一個營的槍,被升為三連連長。隨後,率部攻打惠州城,陳明仁首先登上城頭與敵展開肉搏,後繼部隊一擁而上,攻克惠州。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在慶功會上,蔣介石親發口令,吹三番號向陳明仁致敬,還帶頭呼口號:“向陳明仁看齊!”命令到會全體官兵舉槍向陳明仁致敬,並當場宣布提升陳明仁為營長。此後,陳明仁平步青雲,一帆風順,先入軍校進修,後升任團長。

1931年,陳明仁任第三獨立旅旅長,奉命率部對石友山進行合力夾擊。陳明仁以一個旅擊潰石友山兩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討石戰役後,陳明仁被蔣介石提為八十八師副師長兼二三八旅旅長。

1933 年,陳明仁升為八十八師師長,歸“東路剿匪總司令”蔣鼎文指揮,對陳銘樞、李濟深等在福建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作戰,並在七裏坪、新集等地“進剿”紅軍。

1934 年夏,陳明仁所屬的二三八旅在沙縣被紅軍擊潰後,八十八師移駐龍岩。陳明仁被蔣介石電令到廬山,被留在軍官訓練團學習,編在第一大隊任大隊副兼中隊長。在廬山學習幾個月後到廬山任二師師長,不久又調任國民黨軍委會參議的閑職。1935年入陸軍大學第十三期學習,學期3年。



1938 年春,陳明仁被任命為預備二師師長。在湖北鹹寧接任後,即奉令率部參加抗擊日軍的九江作戰。陳明仁師對日軍猛打硬拚,受到蔣介石的青睞。1940年陳明仁率師參加了廣西昆侖關的對日作戰。1941升為預二師中將師長。接著率部開往雲南,駐守昆明附近。1942年,陳明仁任遠征軍第十七集團軍七十一軍副軍長,指揮所部進駐雲南保山,建立江防陣地,與日軍隔江對峙。

1944年夏,陳明仁率部越過怒江,進攻龍陵日軍,在鬆山要塞與日軍展開一場惡戰,全殲守敵。接著指揮部隊從攀枝花、惠通橋渡過怒江,沿滇緬公路正麵主攻龍陵。陳明仁組織各師敢死隊,采取輪番攻擊的部署,使日軍疲於應戰,經過8 天的進攻,日軍大部被殲,百餘人被俘。陳明仁升任七十一軍軍長。隨即又揮師南進,指揮該軍一部參加滇西緬北反擊,攻克畹町附近的回龍山。戰鬥打響後,陳明仁親自督戰,命令一部火力猛轟日軍主陣地,一部火力指向日軍後方和三台山,斷其機動增援。陳明仁的有效指揮,使戰鬥順利發展。



1945 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蔣介石發動了大規模內戰。1946年春,陳明仁率七十一軍到東北參加內戰。同年4月15日由永吉向四平進發,行軍途中,八十七師在金家屯以北大窪地區被解放軍殲滅一個團,後續部隊又被斬成數斷,全師潰散,師長黃炎落荒而逃。

1947年6月中旬,四平被解放軍圍攻。陳明仁調兵遣將,拚死抵抗。不久,軍部的核心陣地被解放軍突破,活捉了陳明仁的胞弟陳明信,5天時間占領了四平鐵路以西地區,到6月24日,解放軍已攻占四平的五分之三。此時,解放軍主動撤出戰鬥,指揮出現了失誤。蔣介石急調五十三軍增援,使陳明仁守住了四平。

四平之戰後,陳明仁被蔣介石提升為兵團司令官,並頒發青天白日勳章。 後劉翰東等告發“陳明仁縱兵搶糧”,由陳誠請求蔣介石查辦。蔣介石將陳明仁撤職,但未查辦,後調往總統府任中將參軍的閑職。

陳明仁在閑居南京期間,七十一軍高級將領致信陳明仁不能再為蔣介石、陳誠賣命。在四平被俘的胞弟陳明信從東北釋放回到南京,向他轉告了李立三的寄語,敘說了優待俘虜的事實。一些好友也鼓勵他抓一點實力做“資本”,以圖東山再起,另謀生路。這一切對陳明仁觸動很大。1948年10月的一天,陳明仁在一次秘密集會上表示了不跟蔣介石走下去的願望。

1948年10月,陳明仁應白崇禧屈駕恭請赴武漢就職。陳明仁到武漢後,既有華中“剿總”副司令的頭銜,又有武漢警備司令部兼二十九軍軍長的實職。不久,國民黨恢複七十一軍,成立第一兵團,陳明仁為兵團司令官。在武漢,陳明仁口裏喊“要戰到最後一人”,暗中則與程潛默契,傾向和平(程潛:長沙綏靖主任兼湖南主席,深明大義,決心投向中共,並與中共湖南地下黨有聯係)。1949年初,程潛派人找白崇禧要求將陳明仁移駐湖南就地整訓,充實力量,得到白崇禧欣然同意。2月18日,陳明仁以第一兵團司令官身份率二十九軍、七十一軍到湖南編訓,兵團司令部設在長沙。

陳明仁到長沙後,與程潛來往非常密切。為避嫌疑,先指定人員聯係,後來,程潛要陳明仁兼任長沙警備司令。陳明仁在回武漢請示白崇禧,得到同意後,即回長沙接管長沙警備司令部。隨後,經過中共地下黨的一係列工作,程潛和陳明仁共同表示了與共產黨合作,走和平道路的意願。

1949年6月,程潛寫了要求和平起義的備忘錄,請中共湖南省工委送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毛澤東7月4日給程潛複電:“先生決心取反蔣反桂及和平解決湖南問題的方針,極為佩慰。”

1949年8月3日下午,陳明仁約集汪士楷等人在麻園嶺住地共商草擬宣告起義電文稿。8月4日,由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起義通電。宣布率領全湘軍民,正式脫離廣州政府,加入中共領導之人民民主政權,與人民軍隊為伍。

當晚8時,程潛致電毛澤東、朱德等: “潛等業經8月4日電宣布正式脫離廣州政府,即日成立湖南人民政府臨時軍政委員會,由陳潛、唐生智、陳明仁、仇鼇、唐伯球任委員,並推定程為主任委員的同時,由臨時軍政委員會推定陳明仁任湖南省政府臨時主席,並決定由第一兵團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推定陳明仁兼司令官。”

8 月5日,毛澤東、朱德複電同意。隨後,陳明仁又兼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和長沙市軍官會副主任。8月5日下午,人民解放軍先頭部隊第一三八師舉行入城式,10 萬餘人夾道歡迎,歡呼湖南和平解放。

9月3日,毛澤東電邀陳明仁到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陳明仁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受到毛澤東等接見。



1949年11月,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員。從此,陳明仁以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身份,踏上新的征途。

1950年2月,二十一兵團由瀏陽移駐醴陵,全軍集中整訓。同年12月,陳明仁率部開赴廣西參加剿匪。經過5個月戰鬥,殲匪3萬餘人,勝利完成了任務。

1952年1月,第二十一兵團改組為水利工程隊司令部,領導荊江分洪工程建設。同年10月,在完成以上兩項任務後與其他一部分部隊合並為五十五軍,陳明仁任軍長。隨後,陳明仁率部從桂林開赴湛江,擔負守衛祖國南大門的任務。

陳明仁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政協委員,第三屆、第四屆政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中,陳明仁受到衝擊。

1972年至1974年,陳明仁患癌症住院,周恩來親自過問陳明仁的治療方案,關懷備至。

1974年5月21日,陳明仁與世長辭,終年71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