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潘金蓮性格堅強,但是她的理想不但不能如願,而且遭到了主人報複:把他嫁給了一個外號叫做"三寸丁穀樹皮"①的武大郎,那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心裏肯定是不滿意的。《水滸傳》對潘金蓮前期的定位,雖然不是貞節烈女,但至少是個規規矩矩、不肯亂來的女人。當然,在強大的壓力之下,雖然表麵上順從了,但也不排斥對自己的婚姻仍存有幻想。
武鬆的出現,勾起了她的愛情欲望,也是情理中事。在這種情況下,武鬆應該"曉之以理"。但武鬆是個粗人,不善於做安撫工作,引起了潘金蓮的逆反心理,於是西門慶這個淫棍兼惡棍趁虛而入了。她和風流倜儻的西門慶勾搭成奸,也不是她主動投懷送抱,而是經過王婆的精心策劃、苦心安排,隻能算是潘金蓮"中計"或"失足"。後麵的故事,責任主要在西門慶和王婆,不能全怪潘金蓮。
但是她看見武鬆一表人才,又是打虎英雄,居然敢冒著"亂倫"的惡名,主動對武鬆進行挑逗,就不是一般情理中的事情了。如果潘金蓮僅僅以找一個美貌少年做情人就滿足,她不是沒有機會:武大郎婚後住在清河縣,就有許多青皮、地痞來勾搭她。青皮、地痞不都是舞台上的小醜,其中應該也有幾個平頭整臉的風流少年。但是她在清河縣並沒有紅杏出牆,而是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措施,搬到另一個郡的陽穀縣來居住。而且在武鬆出現之前,潘金蓮一直是一個"規規矩矩"的女人,每天安排武大郎上街賣炊餅之後,基本上是"關著門"過日子,不和外人來往的。所以她才敢說:"自從嫁了武大,真個是螻蟻也不敢進屋裏來!有什麽籬笆不牢,犬兒鑽得進來?"--這可不是說大話,而是真真實實的當時情況。
那麽為什麽武鬆一出現,她就動了心呢?潘金蓮有一百個理由尋找情人,也可以尋找任何一個少年郎做情人,但是也有一千個理由絕不應該找武鬆做情人。因為武鬆是武大郎的弟弟。這不是"封建倫理",而是中國人的"傳統人倫"。隻要是個"正經女人",都不會這樣想、這樣做的。
但是潘金蓮居然這樣想了,居然這樣辦了。這就是"個例",不是用常情可以解釋的。也就是說:這其中一定有一個"之所以不合常情"的道理。
2002年,朝花少年兒童出版社約我改寫《水滸傳(少年版)》,我就覺得這個地方不合情理,一定有"脫榫"之處,必須進行補充。經參考許多"水滸外傳",我就冒昧地編了一個故事:說武鬆從少林寺學習武藝回來,在張大戶家當保鏢看家護院兒;小丫頭潘金蓮對他很有好感,時常在吃飯穿衣洗洗涮涮等方麵照應他,兩個人實際上已經"你有情來我有意"了。有一次張大戶把潘金蓮堵在空房間裏要強奸她,被武鬆打暈。武鬆以為自己打死人了,這才逃到柴進莊上去躲避。這件事情鬧大了,張大戶的老婆為了報複,這才故意把潘金蓮嫁給形象猥瑣的武大郎。這樣一改,第一,武鬆為什麽逃到柴進莊上解釋清楚了;第二,潘金蓮和武鬆之間舊情未斷,有些情綿綿意切切,還想重敘舊情,就比較合乎情理。
但是,這樣寫,雖然合乎情理,卻不是《水滸傳》的原文,也隻能算是"水滸外傳",不能拿來作為評論潘金蓮這個"水滸人物"的依據。
《金瓶梅》第一回,是這樣介紹潘金蓮的出身的:陽穀縣遭遇荒年,武大郎的老婆死了,隻好帶著女兒迎兒搬遷到清河縣,租了張大戶的房屋居住。當時張大戶就已經和丫頭身份的潘金蓮私通,但為老婆子所不容,所以張大戶故意把她嫁給自己的房客武大郎,目的就是因為武大郎"老實可欺",他到武大郎家裏和潘金蓮幽會,也可以更方便。這樣的定位,是說潘金蓮本來就是一個淫婦--至少也是一個"不規矩的女人"。下麵描寫:張大戶死了,武大郎被趕出張家,搬到紫石街來住;潘金蓮想勾搭武鬆不成,接著就和西門慶勾搭成奸。這樣寫,自然順理成章,潘金蓮本來是一個"淫婦"。--即便她的丈夫不是武大郎,她也還是要"紅杏出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