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1 (417)
2012 (298)
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日前發表讀者來信文章,題為《中國最缺思想家》。摘編如下:
中國的發展,最缺的是人才,這已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因此,對中國來說,人才是多多益善,各行各業的人才都需要。但我認為,相比其他行業的人才,甚至相比科學家,中國更缺的是思想家。思想家的缺乏,是導致目前中國人的思想和信仰整體性失去方向感的主要原因。
比如說中國政治,其實踐既不同於曆史上的政治但也沒有割斷曆史,它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又難以完全用馬克思主義來解釋,它既抵製西方的民主政治但實踐上又有所借鑒。中國的政治仿佛是奇怪的混合體,好像是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雜糅,它看起來有些混沌,但似乎又有著邏輯。
然而對中國的政治實踐,中國的學者們似乎無心無力予以係統性的理論說明。西方的一些學者,盡管見解獨到也相當深刻,但以西方的坐標解釋中國,又有些意猶未盡。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中國政治,對中國的未來走向,不免有些困惑和彷徨。比如對中國模式,對其是否存在,其實踐上能否穩定下來,以及未來如何發展等,人們也是各說各話,難有定見。
好的思想理論,既能說明現實,也可用於指導實踐,並給社會以清晰的指向。思想理論的高度與厚度,也決定著一個國家文明的高度與厚度。中國由於缺乏好的思想理論,以致當代宏大的社會實踐,難以形構成一種文明。也正因為這種缺乏,中國人的講述隻好要麽借用西方的術語,要麽引用老祖宗的箴言,這就使我們既無法很好解釋當代中國,也難以打破西方的話語優勢。
如果中國的學者們無法沉下心來,把西方近代以來的工業文明放到一個更長的曆史框架中進行審視,並把中國自身數千年文明與西方文明做一次係統的比較,反思和總結,那麽,我們就無法獲得有關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更一般意義上的知識,也就無法對未來展開某種有價值的指導。這樣,我們的思想理論也就無法具有相應的高度和厚度,更別說超越西方了。
要成為好的思想家,自然很難很難,既要有極為淵博的知識,還要能洞察曆史的發展。由於目前中國處於轉型期,社會普遍有些浮躁和急功近利,這自然是不利於有深度的思想家成長了。但我也相信,中國將來會出現一流的思想家,畢竟,智力上,中國人並不笨,而且時代,也到了中國人逐漸找回自我和自信的時代了。
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與進步,都與思想家們對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生產與生活等各方麵的係統思考與總結相關。中國的分封製,郡縣製,以及封建製度的成熟,既是實踐的產物,也與思想家們的思考分不開。我期待當代中國學人沉下心來,去除功利心,好好思考重大的時代課題。我也期待中國的政治家們,加快政治體製改革,為思想的活躍與湧流提供製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