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二十一)

(2011-12-09 13:02:20) 下一個



二十一、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

說起18軍的名號,估計對民國史稍微有點興趣的人都會知道。這支作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隊,經常被大夥做為飯後茶餘的談資。比如部隊,比如軍官,幾乎各個都能拿出來說上一整天,可見其影響是多麽的深遠。有鑒於這個軍實在是太出名了,筆者在這裏就不多介紹了,下麵直接進入正題。

高魁元,字煜辰,山東嶧縣人,生於1907年3月26日。高魁元的軍旅經曆比較豐富,比如他在黃埔軍校四期步科畢業之後的第一職務是在憲兵部隊當排長。在他老師錢大鈞的提攜下,高魁元一直做到14師的營長。後來14師被陳誠吞並,也就此成為土木係的一員。此後高魁元的仕途更為有趣,他的每一個升遷,都是伴隨著陳誠擴編軍隊而來的。比如擴編94師,高魁元升任團長,擴編第99師,高又升任旅長。由此可見,高在土木係中是較受賞識的,同時他整訓部隊的水平也是不錯的。

其實高魁元在加入土木係不久,就已經有過一次不俗的表現,當時他還是14師的營長。有一天,高魁元奉命護送槍支彈藥以及一批傷員前往吉安,在途中突然遭遇紅軍伏擊。在這個時候,高魁元十分的冷靜,他從槍聲的密集程度,很快就判斷出對手兵力有限,不敢發起衝鋒,他一方麵布置部隊搶占有利地形進行抵抗,一方麵派多名士兵分不同道路向團部求援。由於高魁元指揮若定,紅軍打了一夜都沒能得手。到了第二天,紅軍在得到增援之後決定圍殲高營,高魁元則將全營機關槍集中布置,猛烈的掃射衝鋒的紅軍,就這樣,一直堅持到下午五點,得到了友軍的增援。於是高魁元圓滿的完成了護送任務。這次戰鬥被時任14師師長的周至柔報告給陳誠,於是高魁元這個名字,被陳誠記下了。

抗日戰爭爆發時,時任第14師83團團長的高魁元奉命投入到上海戰場。在羅店,高魁元經曆了有生以來最為慘烈的一次戰鬥。當時高魁元奉命指揮所部對據守羅店的日軍發起進攻,他打算先以兩個連在正麵進行攻擊,但他沒想到,這兩個連自發起進攻後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犧牲了。這一結果使高魁元深刻領教到了日軍的厲害。就在他準備如何繼續下一輪進攻時,日軍已經派了一中隊從側麵對83團發起了進攻,並將高團與友軍的聯係完全切斷。在此情況下,高魁元果斷的下令放棄進攻任務,集中全團兵力對包抄的日軍發起反衝鋒,乘日軍還沒反應過來,成功的脫離了日軍的包圍圈。高的這一決定明顯違抗了18軍軍部的進攻命令,但當時的師長霍揆彰卻認為高能在臨戰時果斷處置,避免全團覆滅的危險境地,是值得表揚的。而同時期進攻羅店的各部隊傷亡都很慘重,於是高魁元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受到了嘉獎。

高魁元在當營長時,和同在18軍服務的老同學胡璉關係不錯。抗戰勝利時,已經是18軍軍長的胡璉,把在六戰區服務的高魁元給要了過來,並且讓他接任了118師的師長。18軍在胡璉的指揮下,充分發揮出攻守兼備的優勢,在同日軍、或是解放軍的交手中,往往都能取得勝利,極少吃虧,這也使身為“五大主力”之一的地位更加鞏固了。高魁元與胡璉的合作也是如魚得水,十分愉快,一直到1947年10月,高魁元奉調整88師師長時,才與胡璉短暫的分開了。

徐蚌會戰時,胡璉的18軍全軍覆沒。當他身背數彈幸運的突圍而出後,18軍的重建工作自然就成為他的首要工作。對於繼任軍長的人選,胡璉很自然的想到了高魁元,於是高在胡的懇切邀請之下,離開了88軍(整88師改稱),到18軍上任去了。在內戰後期,高魁元的運氣是不錯的。早在就任整88師師長時,就避開了18軍在徐蚌戰場的覆沒,這回他離開88軍重返18軍,又使他避開了88軍在江防戰役中的覆沒。此後在金門,作為前線指揮官之一的高魁元,更是得到了他軍旅生涯中的又一次輝煌,在與友軍第19軍等部的通力合作下,將登島解放軍全部殲滅。可以說,高魁元的貢獻,對蔣家王朝能得以延續,有著深遠影響,但同時也對中國長時期的分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管怎麽去評價,至少高魁元對黨國是盡到了應有的一份責任。

高魁元在台灣時期也是官運亨通,他先後擔任過陸軍總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等職,官至陸軍一級上將,可謂是榮光倍至,深受士兵愛戴。他在陸軍總司令任期內,曾下令將軍便帽改為高聳的圓帽,使台灣軍隊的軍容得到了一個革新。他在國防部長任期內,極力推動國防自主化的思想理念,對台灣的整軍建軍以及國防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台灣政府為了酬勞他在任期內功績,特頒發青天白日勳章,以示嘉獎。

1980年11月,年屆73歲的高魁元申請辭職,從此離開了他為之貢獻一生的軍隊。他是國民黨政權曆史上年紀最大的國防部長,同時也是任期最長的國防部長。晚年的高魁元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同他的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作為曆史的見證人,他仍舊健在,並且是黃埔前四期中唯一還活著的一位,如今已104歲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