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十六)

(2011-12-09 12:52:19) 下一個




十六、第十四軍軍長張際鵬

第14軍的曆史不算短,比如早期的贛軍賴世璜、湘軍陳嘉佑,都做過這個軍的軍長。可能因為都是雜牌,戰鬥力都不怎麽地,而且還老被李宗仁的新桂係盯著,就像看見快肥肉一樣的直流口水。到了1931年6月,這個軍的番號給了衛立煌,於是14軍從雜牌變成了中央軍了。抗戰期間,這個軍的一半時間都在山西和日軍周旋,前麵提到過在洛陽血戰的張世光94師,就曾經在這個軍的編成內。總的來說,從抗戰到內戰這段時期內,14軍的表現中規中矩,既無重大戰績,也沒有什麽汙點。而14軍的曆任軍長呢,除了頭兩任衛立煌和李默庵之外,也大都不為世人所知。這回要介紹的張際鵬,即屬此列。言歸正傳,下麵有請本文的主角張際鵬登場。

張際鵬,字雲輝,湖南醴陵人,生於1904年。同著名將領陳明仁一樣,張際鵬起初是程潛開辦的軍政部講武學堂的學生。後來這個講武堂並入黃埔軍校,編為第6隊,這才使張際鵬有了黃埔一期的學籍。畢業後的張際鵬,先是跟著原來的校長程潛混,後來程潛垮台了,便歸了中央軍的隊伍。在經曆過圍剿紅軍的曆次戰役之後,張際鵬成為了第83師的247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際鵬的部隊在14軍編成內調到山西抗擊日軍的侵略。也就是在那裏,他度過了漫長的三年遊擊戰,並逐步晉升為第85師少將師長、第14軍中將軍長。自從張際鵬當上了14軍軍長後,這個軍就總被上級部門拆散使用,好在當時也沒什麽大的戰鬥,除了日思夜想的盼著自己的部隊歸建外,張際鵬也就不說什麽了。

一轉眼到了1944年,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一號作戰,身在一戰區的張際鵬自然義不容辭的投入了所在戰區的戰鬥之列。使他鬱悶的是,這回14軍又被拆散了,他的94師被配屬在洛陽歸15軍指揮,本人則帶著83師和85師編入劉戡兵團。要說在整個4月的豫中戰場上,國軍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和“潰”。張際鵬的14軍自然也難以避免這樣的丟人狀況,好在他並沒有氣餒。重整旗鼓的張際鵬指揮所部在伊川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此戰摧毀日軍戰車五輛,擊斃日軍百餘,一掃上月之恥。不過豫中會戰後的14軍也基本上被打殘了,張際鵬本人也被調到專門用來“聊天喝茶”的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受訓”去了。

張際鵬不會想到,他為之效忠的黨國竟然在抗戰勝利之後將他編餘了。要知道,在法幣貶值一跌千裏的當時,張際鵬依靠手裏這些少的可憐的退役金,根本無法維持生計。為了改善生活狀況,這位始終以“忍”字為生存原則的張際鵬爆發了。張際鵬和那些相同遭遇的編餘將官一起籌劃去中山陵祭靈,希望能以這次行動引起當局的重視。作為籌備小組的五名成員之一,張際鵬與另四位成員——蔡忠笏、鍾煥全、俞遇期、湯燕生一起寫出了祭文,並在編餘將官中挑選了60名年紀相對較小的“難友”,由他們攜帶武器組成“先鋒隊”,以保證行動的順利實施。

1947年7月6日上午九時正,600多位少將以上軍官身著黃呢軍服,領佩將官標識,手舉國民黨黨旗或國旗,在“先鋒隊”的護衛下,分成三個大隊,正步走上中山陵。600多名將領排成方陣去祭陵,這個架勢可把守陵的衛兵給嚇壞了,他們一麵請示上級一麵急忙關閉大門,拒絕放行。“先鋒隊”這時候發揮了的功效,他們有的拿著手槍,有的提著衝鋒槍,當即對衛兵展開“攻勢”。這些上了年紀的將軍,身手矯健的將衛兵繳了械,並且衝破了大門,順利的保衛著三個將官大隊登陵而上。

祭陵隊伍由原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丁德隆主祭,張際鵬與賀光謙、張君嵩、李模、謝遠灝、鍾煥全等一期同學站立頭排為陪祭。600餘將官隨後按照期別、年歲依次排列,在丁德隆宣讀完祭文後,全體靜默三分鍾,隨後魚貫進入靈堂瞻仰先總理。事情發展到這裏,到也算圓滿。不料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因無錢治病而去世的將領家屬在陪祭時失聲痛哭起來,這一行為刺痛了那些被迫退役的將軍們,他們為了黨國出身入死,到頭來卻落得這麽一個悲慘境地,實在不公。於是,一場莊嚴肅穆的祭奠活動,轉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哭陵!張際鵬等人傻了,他們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而當時局麵也已經失控,他們根本無法恢複秩序。幹脆,他也哭吧。反正事情已經發生了,當局該怎麽辦他就怎麽辦吧。

事情的結果是,張際鵬沒有受到處罰。國民黨當局在輿論的壓力下,宣布將編餘軍官全部重新安置,他們有的轉為警察,有的安置到國防部掛名部員,有的送入將官班“喝茶”,還有的接受戰地視察官的培訓,張際鵬就這樣成為了戰地視察組的一名組長,其經濟來源至少是穩定了。

1949年1月,張際鵬在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舉薦下,再次當上了第14軍軍長。原來的14軍由於在徐蚌戰場覆沒,張際鵬便以該軍殘部為基礎在常德搭起了軍部的架子。早在張際鵬服務於14軍的時候,李默庵就是他的頂頭上司——第14軍軍長。李默庵這次舉薦,一方麵是扶持自己的老同學,另一方麵也可借機利用李、張之間的關係多掌握一點兵權,以便爭奪湖南的實際掌控權。李默庵的算盤是不錯,可當時的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卻隻對曾在四平立功但被撤職的原71軍軍長陳明仁親睞有佳。於是李默庵的希望落空了,而接管部隊的陳明仁雖然剝奪了張際鵬的兵權,但看在當年同是講武學堂同學的份上,把他調為第1兵團副司令官,另派71軍的出來的老人——傅正模來當軍長。8月4日,第1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張際鵬的名字,被列在了長沙起義通電上麵。

寫到這裏,或許有人會問筆者,為什麽不寫起義,而隻說是列名呢?原來,張際鵬並不打算起義,甚至可以說當他的名字被列上起義通電時,他自己還被蒙在骨裏呢。反應過來的張際鵬這才知道,自己被“裹挾”了。兩天後,張際鵬得知自己的老同學兼老長官李默庵跑香港去了,於是他也找了一個機會追隨李默庵而去。

由於走的匆忙,加上自己本來就沒什麽家底(要不也不會去哭陵),抵達香港的張際鵬日子過的十分艱苦,他的孩子甚至連書都讀不起。而李默庵也是經濟有限,無能為力。兩年後,已經連三餐都不能保證的張際鵬終於向台灣當局伸出了求助之手。可能是當年長沙起義後張際鵬沒有回到部隊的緣故,他的求助被拒絕了。這時候的張際鵬真是後悔啊,不管是起義或者歸隊,任何一個選擇都能吃上飯,現在到好,落的兩頭不討好。無奈之下,他隻得托人給自己的一期老同學袁守謙寫了求助信,袁到是很念舊情,加上當時他是台灣的國防部次長,於是在袁的幫助下,張際鵬終於在1955年6月舉家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十五年後,也就是1970年,張際鵬在台灣去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