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十一)

(2011-12-09 12:06:08) 下一個



十一、第九軍軍長徐誌勖

第9軍的番號先後被黔軍、東北軍和青年軍使用過。到了內戰中期,這個番號在李彌擴軍時被要了過去。理論上這個軍的戰鬥力應該和第8軍處於伯仲之間,並且一度被範漢傑要到東北去打仗。但是曆史沒有給這個軍發揮的機會,就在徐蚌戰場上成了解放軍的“點心”。重建的第9軍雖然仍屬李彌統轄,由於國防部對李彌的不信任,安插了一批副職到李的部隊,比如之前提到的曹天戈和柳元麟,而以正職被安插進去的,僅有徐誌勖一人而已。

徐誌勖,原名徐鳳樓,後以字行,浙江永嘉人,生於1907年。徐誌勖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和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期,以他五期生的資格,能考進陸大十期深造,可見徐的才能很不一般。陸軍大學畢業後,徐誌勖被陳誠招至麾下,擔任過第14師的參謀處主任,由此和土木係搭上了線。可能是徐誌勖不願受到陳的約束,幹了一年後就申請調到陸軍大學當教官去了。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時,徐誌勖正式幹起了參謀行當,他被調到軍委會先後擔任第1部作戰組的上校參謀和軍令部第1廳的上校科長。第二年徐被下派到部隊,擔任第79師少將參謀長以及第29軍少將參謀長。在1939年5月的南昌反擊戰中,第29軍損失慘重,最後徐誌勖跟著軍長陳安寶和第26師師長劉雨卿,帶著僅有的一個警衛排向日軍陣地打起了死亡式的衝鋒。在這個時候,徐誌勖或許已經決心為國捐軀了吧。幸運的是,在師長劉雨卿負傷、軍長陳安寶陣亡的情況,徐卻毫發無傷。危急關頭,徐誌勖承擔起指揮29軍殘部突圍的重擔,成功將剩餘的千餘殘兵帶了出來。此戰結束後,徐誌勖又擔任過第86軍參謀長和第32集團軍參謀長,替俞濟時和上官雲相出謀劃策。要追查皖南事變元凶的話,或許徐誌勖也脫不了幹係。

自1943年起,徐誌勖被下放到野戰部隊——第63師當副師長,1944年8月又接任該師師長一職。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隻是充實徐誌勖資曆的過度性崗位,竟然使徐趕上了對日軍的最後一次會戰,並使他在這次會戰中打出了漂亮的一戰。那就是在1945年5月的龍潭司、山門間阻擊戰,這次戰鬥,徐以一師之力力阻日軍第109聯隊的連番進攻,並給該部以重創。戰後,徐以功獲頒武功狀,此戰可謂其軍旅生涯中的顛峰。

內戰爆發時的徐誌勖帶著整編第63旅投入到蘇北攻勢中,但不久之後他就被調到陸軍總司令部當第3署(作戰)署長,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1949年2月,徐誌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9軍軍長,並以閩西為招兵基地。根據當時國防部對李彌第13編練司令部的部署來看,第8軍在上海,第9軍在福建,很明顯有分割支解該部的意圖。

李彌也不是傻瓜,強行要求第9軍所屬的第3師跟著第8軍走了,留下徐誌勖帶著兩個師的空架子繼續留在福建。徐誌勖很知趣,他並不為難第3師師長田仲達,放任他率部離開,畢竟徐還有兩個師的番號呢。至少在名義上,第9軍的主力(沒兵的主力……)不受李彌控製,徐誌勖還是達成了國防部的意願。在這個時候,曾經在黃埔軍校做過徐誌勖老師的胡公冕派人來策動他起義。徐誌勖考慮到自己的出路問題,顯露出願意起義的態度,但又考慮到自己在皖南事變時期所充當的角色,就顯的十分猶豫。

同第9軍的番號一樣,曆史沒有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就在1949年7月,蔣介石在福州召開了軍事會議,並在會中決定了駐閩各部的縮編問題。或許是軍方已經察覺到徐誌勖的不可靠,他的第9軍被裁撤了,所屬部隊並編為第166師納歸第25軍序列。好麽,徐誌勖就這樣失去了起義的資本。被調為第22兵團副司令官的他既然失去了兵權,那就沒有選擇了,乖乖的隨著部隊撤往了台灣,並在不久之後就申請退出了現役,避開這個是非場所。晚年的徐誌勖當起了寓公,他以書法自娛渡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於1983年2月21日因心髒病突發在台北去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