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四十四)

(2011-12-12 09:04:18) 下一個



四十四、第四十一軍軍長張宣武

張宣武,原名張明霖,字崇文,生於1907年11月17日。張宣武是行伍出身,16歲就在馮玉祥的11師裏當起了備補兵。由於他有文化根基,加上為人精明能幹,很快就被提拔為準尉司務長,又因為馮玉祥的西北軍擴編迅速,部隊極需基層軍官,張宣武又被越級提拔為上尉連長,且得到了上級張維璽的賞識。這張宣武在西北軍裏,算是坐上了直升飛機了。

中原大戰的時候,張宣武已經在張維璽的部隊裏當到了上校團長。要說馮玉祥反蔣成功的話,那張宣武肯定在今後的事業上肯定能更上數層樓。可偏偏馮玉祥失敗了,張宣武就隻能跟著漢中警備司令王誌遠投靠了楊虎城。可楊虎城並不真想接納這些西北軍殘將。楊的意思是要吞並王誌遠的部隊,以充實自己的實力。於是在17路軍的幾次逼迫下,張宣武又跟著王誌遠投靠了四川軍閥田頌堯。由於張宣武能帶兵,且會練兵,他的團隊竟然成為田頌堯部隊中訓練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可著實讓川軍舊部十分的眼紅。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時,張宣武團在122師的編成內開赴山西、山東戰場抗擊日軍。張宣武是滕縣保衛戰的幸存者,在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張宣武指揮全團官兵拚死的抵抗了四天。在這四天裏,張宣武天天登上城頭督戰,並親自手舉大刀投入到與日軍的肉搏戰中。最終張宣武是在師長王銘章陣亡,守軍官兵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擔負起指揮官的責任,指揮殘部向北突圍。此後張宣武曆經了第五戰區的各次會戰,並積功累升至第122師少將師長。

內戰時期的張宣武十分痛苦,作為雜牌軍將領的他一直受到中央軍的壓製,他的部隊在缺衣少糧的情況還必須承擔與解放軍的作戰任務。他覺得有愧於自己的部下,於是在參加完圍攻中原新四軍的戰鬥後,就提出了辭呈。不過孫震沒有批準張宣武的辭職要求,並對張講了一些勉勵和許諾的話。對於這位已經跟了九年的老上級,張宣武隻得勉強答應留下來。可122師在將無效力之心,兵無效死之命的情況下,在和解放軍的曆此作戰中總以失敗告終。終於,張宣武的122師在徐蚌戰場全部報銷了。

張宣武經過化裝突圍,總算是跟著那個把孫震本錢給葬送的孫元良回到了四川。這時候他想起了當年曾在抗日戰場上與日軍撕殺的部下,自己沒能照顧好他們,反使他們在內戰中成了犧牲品,實在對不起他們啊。心灰意冷的張宣武再次提出了辭呈,這一回還是孫震出麵挽留了他,並說通過孫元良的關係,國防部已經答應提供美械裝備來重建41軍。於是在孫震這張老臉下,張宣武又留了下來,並且被任命為第41軍副軍長,幫助兼任軍長的孫元良來整訓新兵。

對於41軍的老幹部來說,由“半路出家”的孫元良來指揮他們本來就不服氣。加上他在徐蚌戰場上斷送了16兵團的主力,就更讓那些突圍出來的老幹部產生了鄙夷的心理。可礙於孫震的麵子,隻得勉強聽之。張宣武也是在這種心理下服從孫元良,並維護孫元良在41軍中的地位的。時間一轉到了1949年11月,16兵團內的高級軍官就部隊的出路問題展開了討論。

這個時候的16兵團上級——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和16兵團副司令官曾蘇元已經在策劃起義,而兵團司令官兼第41軍軍長的孫元良卻是極力主張向西昌轉移的,這就使董、蘇二人開始聯絡41軍和47軍的老幹部一起反孫。張宣武在得知栽培他的老長官孫震已經去了台灣的消息後,從支持孫元良逐漸轉變為支持董、孫,因為他不信任孫元良能將16兵團帶出困境。於是,孫元良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狼狽的離開了16兵團,而41軍軍長的遺缺就由張宣武來接任了。

1949年12月22日,隻當了五天軍長的張宣武在董宋珩、曾蘇元的領導下率部起義了。經過整編之後,41軍並入了解放軍第9兵團,張宣武本人則入華東軍政大學學習。1955年轉業後,張宣武被分配到山東省人民政府當參事,期間還當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民革主委,於1984年10月13日在山東濟南病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