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傷疤:“中國製造”成為一種恥辱
提起“中國製造”,如果以前還有國人引以為豪的話,現在早已普遍轉化為恥辱。一位在國外工作的朋友,回國探親時專門跑到中關村買了兩部諾基亞高仿手機,說是國外的同事托他無論如何要帶的,因為這麽廉價的仿製品,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買不到的。
在中國,民族企業依靠科技創新躋身行業前沿,簡直比登天還難。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道關,政策扶持是第二道坎,知識產權是噩夢。
先不說科技創新型人才本就不是中國教育體製的產物,單就企業培養人才的代價,就讓眾多華人企業家望而卻步。說到政策扶持,在中國沒有理所當然,複雜的企業體製和利益格局,讓很多人成為賣國賊而不自知,在那些人眼裏,根本就沒有國家和民族,先塞滿自己的腰包。知識產權,更讓許多中國企業的航船栽在了太平洋底,至今還有多位華人企業家被關押在國外的監獄裏,成為海外孤魂不能與家人團聚。華為,這個掌握核心科技的民族企業,正在聲討和謾罵聲中苦苦掙紮。
第四大傷疤:每個人的故鄉都已淪喪
大約是五年前,有人疾呼“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喪!”現在,這幾乎已成為全中國人的痛。兒時的鳥語花香、小橋流水、漫天星辰,都在離我們遠去,代之是汙流遍布、黃沙漫天、陰霾蔽日。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不洗馬桶蓋。”
這是一首流傳在淮河流域的民謠,揭開了這條千年大河的汙染曆史,也成為淮河流域遭受汙染的真實寫照。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穿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流域麵積27萬平方公裏,有大小支流近500條,是1億5000萬人民的母親河。“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古老的歌謠,描述著人們對母親河的依戀,也刻畫了淮河兩岸的秀美富足。
1994年7月,淮河上遊的河南境內突降暴雨,潁上水庫開閘泄洪。經過之處河水泛濁,經專家取樣檢驗,證實上遊來水水質惡化,沿河各自來水廠被迫停止供水達54天之久,這起淮河汙染事故,將“水汙染”形象化成“長達70公裏的醬黑色汙染帶”,造成上億元直接經濟損失。
第三大傷疤:山空了,羊瘦了,地荒了
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某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租或荒棄了耕地和草場,蓋起了磚房,購買了全套家電,手機、摩托車隨身行,銀行裏有了存款,說話的聲調也高了起來。這一切轉變,都在五年裏實現。五年前,這裏完全“靠天吃飯”,耕地,全在山坡上,無法灌溉;養牧,草料是否充足全看年景好壞。
五年前,多處山脈探出了鐵、銅、銀、錫等礦石,接著,操著不同口音的外地人將大大小小的采礦車、運輸車開進了沉寂的大山,從此,山裏徹夜轟鳴。
現在,鎮上多數力壯的青年得益於礦山招工,富足了起來,但少數沉默的老人卻眉頭緊鎖。環顧周圍,以前花草茂盛、牛羊遍布、野果繁多的景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橫一道、豎一道遍山的探槽傷痕。山空了,羊瘦了,地荒了……
中國能源消耗急劇膨脹,源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已邁入重化工業時期。這個階段的特點之一,就是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大增,快速發展的機械、汽車、鋼鐵都是單位增加值能耗很高的行業。如今,中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
目前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又占整個工業終端消費的70%以上。
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大約10倍,同時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倍。以2004年為例,我國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約50億噸,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創造的GDP卻隻相當於世界總量的4%。
第二大傷疤:中國每天浪費的糧食夠一千二百萬人吃一年
江蘇是曆史悠久的魚米之鄉。“蘇湖熟,天下足”,是一句自中國南宋時期開始流傳的民間諺語。蘇指蘇州,湖指湖州,處於太湖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就是農業高產區。
如今,在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曾經的魚米之鄉,那種糧船穿梭,繁忙運送糧食到全國各地的勝景早已不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的誕生地無錫錫山,經曆了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現在卻麵臨著土地緊張、環境汙染、原生態消失等一係列負麵效應,也成為“蘇南之痛”。
錫山原本就是一個資源缺乏區域,在蘇南模式不斷推動中,土地、能源等資源進一步減少。曆史上素有“四大米市”之首稱號的無錫,現在人均耕地麵積隻有0.56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5%,糧食自給率僅為45%。
而與此同時,遍觀各個城市的飯店酒樓、學生食堂、食肆街攤,甚至居民樓裏的冰箱、垃圾桶,糧食浪費現象驚人地普遍,被人們熟視無睹。
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天浪費的糧食,足夠一千二百萬人吃一年,多麽驚人的浪費啊!難以想象在一個耕地短缺、每天都有人在挨餓、糧食依靠進口的國家,卻在肆無忌憚地揮霍浪費……
第一大傷疤:總是在抱怨“到哪兒都排隊”
擁擠的車流,快速湧動的人群。麵對密集得甚至有點透不過氣來的生存空間,生活其中的國人,恬淡從容,處亂不驚。擁擠,這或許是生為中國人必須要習慣的一種生活。
雖然同樣的擁擠可能出現在東京、紐約、倫敦、孟買,甚至更多國家的一些城市。但是在國土麵積前五十位的國家當中,沒有一個會像中國這樣,在如此廣袤的疆土上,大麵積地出現類似的擁擠。也不曾有過其他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在漫長的曆史河流中,始終如一地密集著。
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13億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賺錢和消費,要養活13億人,衣食住行,無論牽動了哪根神經,都是13億的浩大工程。
由於眾所周知的人口基本國策的幹預,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當前的“421”人口結構下,沉重的贍養義務,將使得獨生子女背負著的壓力,將直接減少很多家庭的消費需求,也使得其在諸如創業投資上少了很多可能性。
屆時接近2億的老齡人口,將對社會保障體製的財務可持續性產生直接衝擊,政府不得不再次上消耗更多預算,而在那些可以創造財富,可持續發展的諸如文化教育、科技創新、扶持個人創業、中小企業發展等活動上,將受到更大的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