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7年3月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東北海軍屢次南下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曾有人統計說是14次,戰鬥規模雖不大,取得成果也微不足道,但對閩係海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其中海軍航空兵的初次登台亮相無疑給這些壓力大大地加了碼。閩係海軍隻得龜縮於長江之內,製海權盡為東北海軍掌握。北伐軍難以利用海運,海上交通線完全被阻止,這也是閩係海軍不顧一切,向日本訂製“寧海”的遠因之一。
1928年6月3日,皇姑屯的一聲爆炸結束了一代梟雄張作霖的性命,也宣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的終結。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中國終於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南京國民政府則特任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奉係海軍自然成為南京政府海軍的一部分了。稍前的12月10日,東北江海防司令部成立,由張學良兼攝總司令,沈鴻烈任副總司令,謝剛哲任參謀長。全麵整編後的東北海軍達到了其鼎盛期。即使如此,東北海防艦隊的第一艘軍艦“鎮海”艦沒有黯然失色,仍舊發揮著作用,葫蘆島航警學校的學員們以其作為練習艦和實習艦,學員們上艦操練大多是在“鎮海”艦上完成的。同時,作為唯一的飛機母艦,時時在演習中還能一睹其姿影。
1930年4月18日,中英兩國《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簽署,威海衛的主權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為了接收這塊失地,外交次長王家楨和威海衛管理公署專員徐祖善等率領東北海軍陸戰隊一個大隊乘坐“海琛”和“鎮海”艦在10月1日收回了這塊回歸的國土,老艦“鎮海”也成了這個重要曆史時刻的見證。
然而,東北海軍畢竟是軍閥混戰中通過明爭暗奪而發展起來的,興盛得雖快,衰敗的也快,來去都是唯利是瞻。1929年,其起家的老本江防艦隊在“中東路事件”中全軍覆沒,“九一八”事變後,賴以生存的東三省又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江防艦隊落入敵手,葫蘆島海軍學校也被迫遷到了青島,更名為青島海軍學校。
雖然數次蒙受外患,東北海軍的內訌惡習還是不斷萌生,曆經“嶗山事件”和“薛家島事件”,“海圻”、“肇和”、“海琛”三艘主力軍艦叛沈南投廣東,僅剩的艦艇改編為海軍第三艦隊,由原參謀長謝剛哲任司令,直屬北平行營管轄。沈鴻烈專任青島市長,但依然控製著對艦隊的影響力。此後,成立了一個3000餘人的海軍教導總隊,外附有水麵飛機一個中隊(九架)。總隊部設威海衛,海軍陸戰隊和飛機隊駐青島,水兵大隊駐劉公島和威海衛。“鎮海”號又一次成了東北海軍的主力軍艦。
“蘆溝橋事變”後,日軍對青島虎視眈眈,山東劃為第三路軍的防區,沈鴻烈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隸屬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東北海軍擔任了山東、河北沿海的防務,謝剛哲、張楚材分任海防指揮官。沈鴻烈除了下令在青島附近洋麵上布置了魚雷網和水雷網,阻止敵人登陸;加固青島的市區海防線、李村—滄口—四方防線和砂子口-即墨-嶗山防線這三道防線以及添設海岸炮台之外,還指令將所有東北艦隊所屬“鎮海”等艦自行沉沒、堵塞港口。
1937年12月26日,第三艦隊司令謝剛哲主持沉艦工作,“鎮海”、“永翔”、“江利”、“楚豫”、“定海”、“同安”等艦沉塞於青島小港碼頭,而“海鷗”、“海清”等4艇沉塞於劉公島。構成阻塞線,限製日軍利用該航道。青島海軍學校已先期搬遷湖北宜昌。29日,第三艦隊全部撤出青島。
“鎮海”等艦雖然被迫自沉,但是從艦上卸下的火炮、重機槍由精選的各艦優秀水兵所裝備,組成了的艦炮總隊10月19日從青島出發,投入了抗戰第一線。21日,炮隊擊毀了日軍企圖突破禹城徒駭河鐵橋的鐵甲列車兩列,使敵軍不敢再次正麵攻擊。以後,這些東北海軍的精強又轉戰馬當、田家鎮要塞,為抗戰衛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當時由於我國軍隊裝備薄弱,這些拆卸下的艦炮竟然成為威力最大的裝備之一,這裏麵當然也有來自“鎮海”艦上的那幾門炮,“鎮海”雖沉,其魂猶在。
“鎮海”號是中國最早歸類為“飛機母艦”的艦艇,而且搭載了中國最早的海軍航空隊,並進行了最早的海空實戰,同時她又是東北海軍的中心力量,見證了東北海軍從成長到消亡的整個過程,無可爭辯地在中國海軍史中占據著獨特的地位。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這艘艦艇誕生於軍閥海軍的門下,所經曆的,大多是軍閥之間的爭權奪利和爾虞我詐,參加的實戰也是對抗國民革命,是對曆史潮流的阻擋。但是,她為中國近代海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青島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雖然在其曆史上有不光彩的瑕疵,然而在其晚年,卻為收回我國的失地作出了貢獻,為抗擊外寇而默默地捐軀在阻塞之線。
除了“鎮海”艦之外,中央海軍中也有“德勝”、“威勝”兩艘932噸的淺水炮艦被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然而這兩艘軍艦則沒有獲得實戰的經驗,卻在默默無聞中沉沒在江陰要塞之前。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多次籌備發展海軍航空兵,像1934年的計劃就提出過在5年內購置150架飛機,編成3隊,然而還是由於資金不足而作罷。可見在近代中國海軍航空史中,這艘相貌平平的“鎮海”號占有著多麽重要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