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學魔? Part 4 - 諾那華藏精舍著
(2011-02-10 12:29:51)
下一個
修持佛法的基礎與方法
諾那華藏精舍著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惱、迷惑而超凡入聖。
何以說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四個真理),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人生的一切‘苦’難,是由於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要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衰老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麵臨死亡的苦惱(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惱(怨憎會苦)、與所愛之人分別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卻不能到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這些苦惱,並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貪戀所招集而來的惡果。
若要消除這些煩惱,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永恒的快樂,就必須實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種,故稱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列所示:
(一)正見——我們先要有正確的見解。
(二)正思惟——然後才會有正確的思想。
(三)正語——有了正確的思想,就會有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有了正當的言語,行為就能正確。
(五)正命——行為正確了,我們才會有正當的生計,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進——然後我們依照這樣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心念。
(八)正定——因為有正念,所以心就會安定,不再胡思亂想,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戒學)。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惟(慧學)。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漸脫離苦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佛陀將入涅?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製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麵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欲、嗔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麽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欲: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所共同強調重視的。一般人的靜坐,道教的練丹運氣,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麵才能得到輕和安樂—絕非物質亨樂能夠相比。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就會更加堅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禪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佛教所獨有的是指導禪定,並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感受;因為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樂,而不想離開禪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識便會生至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低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空定合稱為八定),天的壽命雖長,卻未了脫生死,所以佛教隻是把禪定當做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出世間之大智慧,亦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又如明鏡蒙塵,若依戒修定,再由定發慧,掃除煩惱、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純金的本質與鏡體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證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何謂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哪六種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給別人,所以治貪慳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與無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輪回,故三者兼施,方稱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逾矩,所以對治惡法也。學佛者應持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則久後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對於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對治嗔恚,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又嗔恨為墜落三惡道之種子,故學佛者必須切實守戒,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並應視此等事為消我宿業,促我成佛因緣,此方為忍辱。
(四)精進: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獲,修行之道,亦複如是。
(五)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亦即專心一致。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寶,常常念佛菩薩聖號,妄念起時,勿壓勿隨,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亂,貪、嗔、癡、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間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觀世間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蓋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邊際之法門。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眾生與佛同體矣。常作如是觀、則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則貪、嗔、癡、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則一切種智成就,歸元而證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衝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過程,若無智慧的引導,往往會修錯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練,離佛愈遠,始終無法證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離戒定慧三學,雖知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不過稍植人天福報,是不能超出六道輪回,成就無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們閱畢本文,應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礎與方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加上‘自淨其意’方為佛教真義,而由‘自淨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淨了,因此絕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裏,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誌,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在怎樣的因緣才能得到了解過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說:‘淨化心靈,堅守節操,就可以體會出至高無上的真理。就好像我們擦鏡子,把表麵的汙垢去除掉,鏡子的清淨光潔就可顯露出來。同樣的,去除私欲,無所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從淨化心靈,去除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淨其意’之本意,那將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險萬分的——請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