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悔出國了 中國經濟發展空間更大

(2010-12-03 11:48:55) 下一個
以前從中國移民美國被認為是“人往高處走”,有的華人為了子女和未來,放棄大陸的發展機會,咬牙留在美國。如今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許多留在美國的華人發現“過去不如自己的人”現在都升官發財,比自己的情況好得多,強烈的失落感使得一些華人產生心理疾病。

  據美國《世界周刊》報道,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華人移民美國人數一浪高過一浪。當時從中國移民美國被認為是“人往高處走”,留在美國的優越感,使他們克服語言不通、文化不適的困境。紐約一些華裔醫師表示,幾乎每一個移民都有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大多數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和生理調整後,都能適應新的環境。

  但也有一些人適應期延長,甚至無法適應,產生極端行為。例如,2008年11月14日,矽穀高科技公司華裔員工吳京華被解雇,當天下午槍殺公司創辦人和兩名高級主管。“這些事件顯示美國華人產生適應障礙、內心壓抑的極端例子。”

  更有甚者,過去十來年中國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給人民提供無限的發展空間。許多留在美國的華人回頭一看,發現“過去不如自己的人”現在都升官發財,有的把子女送到歐美留學,比目前的自己好過多倍。強烈的失落感使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有人甚至需要看心理醫師。這些醫師認為,既然來到美國,就要麵對現實,不要嫉妒別人,自己才能快樂。他們建議,產生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是正常的,但長期如此,自我折磨,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如果出現症狀,應該及早看醫師。”

  ▋適應障礙 因人而異

  紐約市執業心理醫師金曉春博士稱,適應障礙是新移民中常見的疾病。華人移民美國就麵臨重新適應的問題。“所有的移民都會遇到困難、挫折,隻是反應的不同。”有人就很快適應新環境,有人則很難。

  移民能否適應及適應快慢與他們移民前的社會地位、學曆和心態有關。他說,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專業人士適應困難。例如,有人過去是教授、醫師或幹部。為子女的教育和未來來到美國。當時,美國對他們有吸引力。但他們在美國不能繼續做教授、醫師或幹部,隻能從底層做起,重起爐灶,適應起來比較困難。

  性別在適應環境上也存在差別。他認為,華人女性比較容易適應,男性適應較差。在中國大陸,男性的地位比較高,權力較大。在大陸,丈夫打妻子可以容忍,但在美國不行。到美國後,男性失去過去的優越感。許多華人女性掙的錢比男性多,地位也相對提高,很快適應。所以,“許多女性認為美國比中國好”。

  在心理上,人的性格對適應也有關係。例如,有人的性格比較僵化,適應起來困難。有的人放不下身段,就會產生挫折感,難以走出死胡同,最後患上心理疾病。而有的人則比較靈活,能上能下,這些人的適應起來比較容易。

  ▋反差較大 造成失落

  金曉春說,中國和美國存在較大的差別。在中國大陸,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也存在差別,但是沒有移民美國這麽明顯。他說,反差大小對人們的影響不同。有的人感到有點失落,有的人則失落感很強。

  不同的人對反差反應不同。金曉春舉例稱,中國農村的人來到美國,看到什麽都好,心態也好,“很容易改變自己,適應美國。”80年代的中國還很落後,留學美國主要是公派,想去的人多,而名額卻很少,能去的都是“優中選優”。許多人畢業後留在美國。

  但是,那些當年沒有機會出國的人,卻抓住中國大發展的時代契機。這些定居美國的人,回過頭一看,發現當年的“失敗者”都成了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而留在美國的人卻生活平凡,感到非常失落。於是,有些華人開始懷疑自己人生道路選擇是否正確。他們認為,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好才對,從這個想法中走不出來,整天後悔,心理失衡。最後,有人患上憂鬱症、焦慮症,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他認為,這些人沒有進行客觀比較,老是和最成功的人士比,沒有和差不多的人比,導致反差過大。

  他說,實際上美國也有機會。例如,美國的科研條件較好,想做科學家的人完全可以去做。想做生意的華人在美國一樣能實現目標。有的華人想當作家,在美國也能夠當成。想從政華人也可以。最近,紐約市選出華人主計長、州眾議員和市議員。因此,在美國從政也不是沒有可能。

  ▋精英赴美 失落感強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華人醫師稱,某些在中國最具希望的政治精英和科技精英失落感最強。例如,有人曾經被作為後備幹部培養,赴美留學後留下,卻隻能從事一般性的工作,當時覺得自己做了“正確抉擇”,但多年來沒有進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華人稱,他於80年代後期通過層層選拔考上中美生化聯合招生的項目(CUSBEA),公派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當時,他的單位有數十人在美國讀學位做研究。單位負責人曾經專程到美國,和留學生見麵,希望他們畢業後回國工作,表示“一定重用”。

  後來,竟隻有一人響應號召回國,其它人都留在美國發展。許多年過去了,回國的人現在掌管著一個重要部門。而沒有回國的人盡管衣食無憂,但都默默無聞。 “盡管我們都有綠卡、美國護照、生活無憂,但是地位和貢獻上和那位回國的同學無法相比。”他現在隻好常提醒自己“想開點”。

  一些華裔心理醫師說,不僅中國大陸精英存在失落感,一些華裔專業人士也有失落感。例如,一些中國大陸專業人士來到美國後,盡管以特殊人才獲得居留身份,但是在美國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許多人存在適應障礙,產生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大陸很有名氣的畫家,在曼哈頓街頭給路人畫素描。有的夫婦同到美國,其中一個不能適應,堅持要回中國,導致分居兩地,最後以離婚收場。

  ▋少年英才 沒有成材

  一名華人醫師介紹,患上心理疾病的甚至還有是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生。這些“神童”當年拿全獎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但有人卻適應不良,最終“無法完成學業,成為無業遊民,甚至連身份都失去了”。能夠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大多不是平凡之輩。美國著名院校也看好這類學生,給予他們全額獎學金。一位看過少年班病人的心理醫師說,這些人小時候隻管讀書,父母甘願做孩子的保姆。“如果他們對別人沒有禮貌,別人都可以理解和原諒,因為他們是未來的科學家。”

  但是,盡管他們學業優秀,但是心理發育並不成熟。這名醫師舉例說,美國教授不會要求學生學習,不管學生做不做作業,全憑學生自覺。因此,有的習慣於教授管理的中國學生失去方向,開始玩計算機,作業交不出來。教授一批評就受不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受過批評。“他們的心理落差很大。”

  有的學生不會處理挫折。“教授的批評讓他們感到自己失敗了,無臉見家人,就躲了起來。”因為他們的學業不能維持,學校就取消其獎學金。失去學籍就會失去學生身份。他們不敢告訴家人,就“自己消失了”。“現在,連普通的工作也做不好。”有的人現在後悔來到美國。

  ▋華人思維 適應困難

  在紐約執業15年的心理醫師胡祁認為,華人不能適應美國環境是因為華人的思維方法“存在問題”。他說,美國到處都是機會,關鍵是華人有無本事、能力如何。“有些華人思維僵化,加上語言、文化差異,很難適應美國情況。”

  他說,華人心理上存在幾個特征:一、無視心理問題。大陸華人隻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管心理。“他們對心理疾病視而不見。”二、否認自己患上心理疾病。有的華人到他的診所看病。他認為來看病的人“有病”,但是病人認為自己“沒病”。三、推卸責任。一旦遇到問題,丈夫指責妻子不好,妻子指出丈夫不對。四、容易嫉妒和仇恨。他們看不得人家好,容易嫉妒。

  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反差對比更大。現在,中國經濟蒸蒸日上,許多華人“回去,感到已經不行了;留在這裏,也感到不滿意”。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看到別人海歸成功,心理不平衡。自己想回國,但是位置已被別人占了,產生失落感。他認為,適應環境的關鍵在於自己,不在外邊。如果看到別人成功,要稱讚別人,建立關係,尋找發展機會。

  ▋華人文化 遮掩問題

  胡祁說,華人羞於暴露自己的心理疾病。“來到我這裏的都是喊打喊殺的人。”他們要自殺,要行凶,家人無法解決,才帶病人看病。但即使這樣,病人也不願意來,“不願意聽我說”。不僅病人不願意,家屬也不願意聽。“我對大多數華人幫不上忙。”

  他說,出現適應障礙的人各種情況的都有,如學生、老板、普通老百姓和領救濟金的人。他承認,他更願意看其它族裔的病人。華人都是找外在的原因,不願意說出自己真正的問題。他說,心理疾病最容易掩飾,隻要不說話就行了。“這是華人文化價值觀使然。”

  不久以前,一名福州籍學生在紐約跳地鐵自殺。他說,報道顯示此人早已患上憂鬱症。“他適應美國存在困難,想自殺。”他說,實際上在美國很容易生存,有人就靠打餐館為生,身份都黑下來,但照樣留在這裏。因此,他認為,這些自殺者患有心理疾病,適應社會出現困難。“外在壓力不是主因,隻起促進作用。”

  ▋關注心理 積極治療

  胡祁現在仍然記得在十幾年前遇到的一個案例。當時,新澤西州法院請他去鑒定一個華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他說,這個病人來自福建,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後來到常春藤大學攻讀計算機博士學位,“這人絕對是一個人才”。

  來美不久,他和一名早年移民來美的同鄉結婚,但不久把妻子殺害。他在妻子身上砍了無數刀,並將妻子拖到大街上,一路走一路喊“我愛老婆”。他檢查後發現,丈夫有病,不能適應美國社會。他從常春藤大學不能畢業,後在一家證券公司找到工作,但不能適應,最後在家無所事事。

  2008年12月中旬,媒體報道一個住在維吉尼亞的白華通婚家庭悲劇。當時34歲的白人丈夫把鄭姓華裔妻子殺害,然後自首。倆人還育有剛滿周歲的兒子。媒體尚未報道殺人的原因。他分析後認為,從美國人的習慣來看,如果夫妻不合,提出離婚就完了。“殺人一定有許多原因。”

  他認為,美國華人平時不太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小事不解決,就會釀成大事”。因此,華人總是經常發生突發事件。他建議,華人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遇事想開點,要認識自己的不足,不能怪別人,不要嫉妒別人。

  ▋無優越感 後悔來美

  紐約市心理健康協會設有“心理安康一線牽”中文谘詢熱線。健康協會亞裔外展教育主任羅潔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有的華人打電話說,他們當時為了孩子的前途,放棄大陸的一切來到美國重新開始。誰知多年後,兒女一事無成,現在後悔來美。有的人過去在中國地位很高,現在也不敢回去,“與別人相比,沒有優越感了”。有人抱怨自己在美國語言不通,“不知道來美國幹什麽”。也有人甚至說,自己“來美國來錯了,早知道這樣就不來了”。

  她說,這些人打電話來,不會直接說自己“心理失衡”,而是講述自己的困難。例如,有人有美國學曆,本來認為前途光明,但是突然被公司解雇,自己根本沒有預料到。“過去,他們總認為自己很能幹,隻有別人才會失業,沒有想到裁員會裁到自己頭上。”

  有人因為失業,想把房子賣掉,但是總是賣不到過去的高價。因此,他們情緒很低落。有人買賣股票,但損失慘重,認為上當受騙了,抱怨美國的證券市場。有的原來是工程師,已經失業很久了,不願意做賣麵包的工作,隻好待在家裏。“過去,他們每年都回大陸,很有優越感,現在不回去了。”

  她經常到紐約華人小區舉辦講座,幫助華裔老人解決心理問題。她說,有的老人講到兒女不好時,後悔自己犧牲太大。他們原來希望移民美國,讓子女來美國上大學,找個好工作。十幾年後發現,大陸發展得太快,“許多人發了大財,自己一無所有”,故心理產生不平衡。具有紐約大學心理社工碩士學位的羅潔說,一些華人感到住在美國的優越感沒有了,產生失落感。她說,這種失去某種東西後產生的失落感是一個長期的心理過程。

  ▋心理疾病 應該治療

  韓裔心理醫師金炳皙說,他在紐約康尼島醫院擔任心理科醫師,也在紐約法拉盛開設私人診所。在醫院裏,他有一些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華裔病人。他說,來到美國的“韓國人自視很高”,認為美國比韓國好,因此他沒有見到由失落感導致心理疾病的韓裔病人。

  他在2002年出版一本專著,書名就是《美國夢之路:美國移民生活的心理健康》。在書中,他把導致心理疾病的精神因素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麵:壓力、焦慮、渴望、衝突、自卑感、孤獨、憂鬱和認同危機。這些心理疾病可以表現出以下的身體症狀:失眠、頭痛、胃腸道症狀、頭昏、心血管症狀、性欲下降、無力感、尿頻和喉嚨腫脹等。

  他認為,韓國人和華人一樣,都是不願意看心理醫師。“如果誰去看心理醫師,別人就會認為他們是瘋子。”因此,如果韓國人患上心理疾病,他們願意看中醫,吃草藥,用針灸。

  一些接受采訪的心理醫師認為,心理疾病常常表現在語言、行為上的過激行為。這類疾病治療起來比較簡單。如果不嚴重,開導一下就行了;嚴重的病人需要吃藥,但“病人要決心改變自己才行”。因此,他們建議“有病要看醫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