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坑洞

(2010-12-03 11:48:42) 下一個

胡因夢的博客

根據馬維小姐訪談而整理出來的書稿,我仔細讀過後,覺得許多內容還需要做補充和深入,所以暫時不會考慮正式出版。現繼續將部分訪談內容刊發出來,僅供讀者朋友參考。感謝壽文和筱芬為整理此稿付出的時間和精力:)


  關於原生家庭,對心理學比較熟悉的朋友,對這個概念的定義可能還有所了解。可是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提到原生家庭,可能還會感覺到一些陌生,原生家庭究竟指的是什麽?
   
  胡:原生家庭指的就是父親與母親組合成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存在基礎。原生家庭裏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處關係裏頭,其實有很多的因果的奧秘在。因為西方有一位心理學家,就是EQ的推廣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注1]——他有一句話,說在人類曆史中,對於親子關係的因果律研究得最清楚的就是弗洛伊德。也就是說,弗洛伊德這位心理學大師發展出的精神分析學派,其實已經非常詳細地描述了父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一種非常奇妙的心理症結點,包括所謂的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每個人心底深處都深埋著這種異性的經驗,這是很值得探索的。比如女孩子大部分都有戀父情結,等她長到成年之後,遇到她的伴侶,往往就會把童年的戀父情結投射到伴侶身上。那麽,因為戀父情結裏麵就帶著一種跟母親的對立性,所以女孩子跟媽媽之間,通常都有一種很隱微的下意識的競爭。我記得我小時候,真的就感覺到女兒像爸爸的小情人一樣。在內地也流行這麽一個說法吧?
   
  對,而且父女之間的感情好像更深一些。
   
  胡:特別的深。因為大部分的夫婦之間事實上都有一些功課要學,也就是佛家常常講的一句話:不是冤親債主是不會湊在一塊兒的。
    湊在一塊兒,就會有很多的人格上的習性要轉化。性格上的模式必須要深入地洞察,才能把兩個人的關係調整好。所以他們在相處的過程裏,已經有一些問題了。當子女誕生出來之後,父母親,尤其是父親跟女兒的關係這麽好,那母親就會覺得好像她沒有辦法跟她的先生產生那麽親密自然的、自在的一種互動,這裏麵就會有一種隱微的對女兒的嫉妒。這些東西都是在孩子小時候點點滴滴養成的,身為孩子可能會感覺到的一種無意識裏麵的活動。
   
  它還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就是說孩子可能會有感覺,但是他/她不會清晰地意識到。
   
  胡:他沒有辦法詮釋,沒有辦法分析,也沒有辦法了解。其實父母親也沒有辦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對這個心理學有很多描述,也包括兒子的戀母情結、弑父情結,這裏頭錯綜複雜。客體關係心理學——像克萊因大師[注2]——她提出,孩子在開始有性的感覺和性的欲求的時候,會跟父母親之間產生錯綜複雜的一些心理症結點,這是我們可以去了解的。我們小時候的第一個異性經驗,其實就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他們是我們第一個愛戀的對象。這個愛戀的對象的互動模式一定會變成日後兩性關係的一個基礎。
   
    那比如同性之間,比如女兒和母親之間可能就會有一種排斥和對立的關係。
   
  胡:是。我個人的經驗,對這種排斥的關係,我小時候是很敏感的、可以意識到的。我不明白為什麽母親對我有這麽多的不滿,隨時隨刻你都會意識到她的眼神裏麵總是帶有一種想要矯正你的批判性。小時候我應該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犯錯的,但是母親流露的那種不接納的心態,幾乎變成她的一個精神的基調。這就造成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媽媽親生的,就會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沒有被愛,沒有被足夠的肯定關懷和包容的匱乏感。這個匱乏感就會造成我日後在兩性關係上麵——就像心理學所說的——會有上癮的傾向,因為我們的心靈坑洞沒有被填補好。
  事實上,每個人幼小的時候是很圓滿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很大的自我。但在這樣一個不當的被對待過程裏,會造成心理上的坑洞。這種坑洞裏麵可能會帶著不安全感、匱乏感、自卑、自我否定傾向、低價值感,或者是在自我成長實踐上麵的一種能力不足,必須花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即使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像這類的心態,幾乎都是在小的時候跟父母之間非常微妙的互動當中慢慢形成的。
   
  也就是說源於原生家庭的心理坑洞。聽起來特別沉重!
   
  胡:我翻譯的《鑽石途徑係列》,作者A.H.阿瑪斯[注3]是中東裔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是有一種很深的精神性開悟經驗的。他在《鑽石途徑係列》一、二、三這三本書裏頭,就把坑洞理論特別地發揚光大了,幫助大家了解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很多的坑洞,我們這一生事實上就帶著這些坑洞在經驗這個世界。實際上,這些坑洞裏麵所有的負麵情緒能量並不是實存的,也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它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性質。但是因為這些洞沒有被補足,我們就老覺得內心裏有一些匱乏。按照生物能醫學的研究,這些坑洞的情緒,事實上都鬱結在我們的中脈七輪裏麵。
   
  中脈七輪?
   
  胡:人體有一個中脈,西方世界對中脈[注4]研究得相當透徹,幾乎所有生命醫學和信息醫學都涉及對中脈的研究。我們東方的佛道思想和佛道修行人,研究奇經八脈的比較多,像任督二脈之類。但是往中脈七輪上麵探索的,瑜伽係統和藏秘係統比較多一些。所以西方世界好像受了瑜伽和藏秘的影響比較大。這些科學家,包括心理學家,他們事實上慢慢地進入到了能量醫學的探索。他們就發現這些早期的情緒幾乎都鬱結在我們的中脈七輪,尤其是下麵三個輪,也就是海底輪[注5]、臍輪[注6]和太陽神經叢這些部位。海底輪就在我們的會陰地帶,臍輪就在下丹田這個部位。太陽神經叢在我們肚臍以上,包含了肝髒、脾胃、十二指腸這一塊兒的能量中樞。
  現在很多的成年人都覺得上腹部被悶住了,胸悶,腹部這裏好像有鬱結感。那呼吸就沒有辦法下到丹田,上下的能量不通,你就不會有喜悅感,生命之中就充滿了焦慮。事實上這都跟我們早期在原生家庭的經驗有關,因為都是壓抑,打壓下來非常多的負麵能量。
   
  這些負麵能量會在下麵這三個輪當中積存?
   
  胡:對,這個輪很抽象。如果你沒有進入到對氣脈的覺知,就沒有辦法了解和體認甚至體證到有這些脈輪的存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體內有這麽隱微的能量中樞,當我們的能量活化或者提升到一個層次的時候,或者是我們先天的潛能覺醒的時候,這些脈輪會在裏頭轉。所以這些脈輪要很活絡,要能夠轉動,而且身體裏的振動頻率要很輕鬆、很活躍,這個人就有喜悅感。如果你全身的振動都靜止,脈輪悶住了,那就會有很深的莫名的鬱悶感,比如賺了很多的錢,工作很有成就,或者擁有了很多人人羨慕的條件,但仍然沒有生命存在的正向感覺。
   
  這跟原生家庭的問題有什麽具體的關聯?
   
  胡:有密切的關係,都是點點滴滴灌輸進來的一些信息,包括意念的信息,信念係統的信息,意識形態、價值觀的信息。這些信息會透過我們身體裏的神經傳導物灌輸進來。灌輸進來之後這些信息就會在經絡體、脈輪體裏麵卡住。
  譬如說像我個人的經驗,就是我跟母親處不來,而且我根本就不認同這個家族,根本不認同我小時候成長的聚落,那個環境裏大部分年長的人的生命信念和價值觀。因為他們幾乎都有很多的批判性和自我中心傾向,一種權威特質。就是否定別人的能力、才華或者認知,隻有他的東西才是對的,隻有他的一切,不管是想法、概念、說詞、舉動,甚至他的作風才是世界上最正確的。事實上,“我執”[注7]非常重的人是很多的。在我幼年的時候,周圍聚落裏麵都是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檢察委員,都算是早期台灣環境裏麵的精英分子和所謂的特權階級。這些人擁有了很多的條件,但是你不覺得他們的心胸是開放的,也不覺得他們能平等對待別人,所以我不認同這個家族背景。
  當一個人不認同家族背景的時候,按照生物醫學的看法,你的海底輪,也就是你存在的基礎,容易有一些負麵信息。不斷有一些負麵的信息讓這個海底輪的能量鎖住,鎖住之後會影響到我們的兩條腿,同時在心理特質上麵,也會造成一種現實感不夠或者是應付現實的能力不夠的問題,包括金錢觀念糊塗或者處理事情的現實感不夠。舉凡是涉及到怎麽買賣房屋啦,或者是怎麽處理工作啦,或者落實所有的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糊裏糊塗的傾向。這樣的人往往就會往思維和精神層次去發展,那他的頭部就會特別發達,他的腿部就很虛弱。如果做道家站樁的練習,有一些人腿部能量經絡堵塞的人,他就站不久,會搖晃。平常走路的時候也感覺到不是很穩定,兩條腿的力量好像不夠。這都跟能量中樞,以及原生家庭的那種親子之間或者整個祖宗傳承理念的認同度不夠有關。這是信息醫學和能量醫學裏麵很深的一個奧秘。
   
  聽您這麽一講,一些疑問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胡:可是重點在於我們怎麽辦?如果我們早期的時候形成這麽一個心態,那麽我們長大之後要怎麽轉化早期已經種下的問題。在心理學上也講“三歲之前定江山”。
    在三歲以前,人格模式幾乎已經確定了。三歲之前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常是讓他守規矩,你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大笑,不能大哭,不能夠有憤怒的表現,不能發脾氣。事實上,每一個孩子在表現這種原欲的衝動的時候,都是非常自然的。這種原欲應該要有一個適度的表達管道。但是如果父母親打壓的話,太講究規矩的話,這個孩子就會在三歲之前把這些原欲,原始的情緒、表達的欲望、求生本能的欲望,包括飲食的欲望,或者吃喝拉撒所有的欲望都壓抑住,無法適度地表達,以後會造成一些問題。而孩子在性欲上,其實展現的時間也是很早的。據現在的科學家研究,在母胎內,胚胎其實就已經開始有性欲的反應了。孩子在早期就都會有對他性器官的探索,而中國的父母對性這件事情認為是醜惡的,會去打壓他的探索。

 

  是,很避諱。

 

  胡:非常避諱,好像這件事沒有辦法拿到台麵上來談,也是不能夠教導小孩的。其實有非常非常多的人,都是早期的性壓抑,或者性的對待態度不當,而造成了下麵兩個脈輪的阻塞。因為第二個能量中樞就是臍輪,丹田的部位,它其實跟我們的性的本能、求生的本能,以及意誌力的運用,還有對金錢的一種觀念——因為金錢總是跟求生本能連在一起的——有關。這個能量中樞阻塞的話,不但是周圍的器官,包括結腸、卵巢、子宮會受到一些波及,同時也會形成情緒的鬱結,久而久之就會變成這些器官的腫瘤或者慢性病的症狀。除此之外,也會造成意誌力上麵的壓製。
  這也是創造性的能量中樞,你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的人情緒的流露特別的自在,有的就很規矩,壓抑一點,被動一點,要別人帶動他的情緒互動。有些人是完全沒有辦法進行情緒互動的,純粹是理性思考的互動。有些人是純粹事務性的一種關懷,除了辦事情、解決工作上的難題、達成工作上的任務之外,其他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麽跟人進行情緒的交流。這也都是早期能量鬱結的一種人格展現。
   
  就是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係。
   
  胡:對。
   
  您剛才提到的關於性發育的問題,其實我在想,在文革期間,父母們處於那樣的環境背景下,比如從著裝上我們就能夠看到,似乎男女的界限不明顯。衣服的顏色都是灰的,關於女性特征的部位,其實也是受到一些壓抑的。我記得我母親在我青春期發育的時候,比如當乳房開始出現的時候,甚至都覺得很詫異,說這個孩子怎麽發育得這麽早,於是買來的胸衣都是很緊的。
   
  胡:這個很糟糕,因為胸部這部分的能量中樞是代表一個人的一種氣度,還有愛的能力。其實胸部大的女人,你仔細觀察,她通常愛的能力都比較強一些。胸部發育比較不好的女性,她可能偏理性、偏思考,但是她的熱情(passion)不足。會這樣是因為心肺功能受到一種壓迫。每個能量中樞都掌管它附近相關的器官。這種製服化、一切都是製式化、不能夠有鮮豔色彩或者不能有非常大膽的流露,這些都是我們東方社會的一些問題。其實東方有非常多的國家都有這樣的問題。你觀察西方社會,他們在這方麵是比較自由的,於是你會發現他們的創造力比較高。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甚至熱情的流露、生命的活力與能量都跟東方世界不太一樣。這都是跟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的。
   
  我曾經采訪過一位到哈佛大學學人類學的博士。他在那兒讀書之後,回來辦了一所幼兒園。他說,去那兒讀書,感覺到自己跟當地的學生相比較,那個差距不是通過刻苦努力學習就能夠彌補的。有些想法和點子,他們就是自然而然地湧出來,而他就是沒有。他深深地感覺到這個落差,所以他回來辦了一所幼兒園。
   
  胡:這是人類潛能開發的奧秘。在西方世界研究身心靈治療的專家們,他們通過很多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作品。因為我是專門做出版顧問的,所以我閱讀的東西非常多,尤其是有關脈輪的潛能的開發。這種想象力、思維的能力,整個腦神經係統的靈感的來源,其實都跟我們中脈七輪通暢與否有密切關係。你必須把七個能量中樞慢慢地活化了、打開了,從高等次元下來的靈感(inspiration)和啟發,才會產生。你看有一些畫家,他畫到如入化境,幾乎不用思考,也不必去構思,就是直接有一種源源不絕的創造能量不斷地出來。那這些人你會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裏麵是任性的,如果依我們中規中矩的教育來看的話,畢加索絕對是任性的,達利絕對是一個瘋子。但是他們的創造力是不得了的,因為他們的能量中樞沒有堵塞。
   
  對,這樣的天才確實真不少。還有梵高,也有這樣的感覺。
   
  胡:梵高的情況當然又特殊一些,他有一點抑鬱和躁狂的兩極症的傾向,其實他抑鬱的部分是比較多的。當他進入到躁狂的時候,他的創造力就會突然出來,這又跟血清素有關係,這也是非常深的因果律造成的。不過就原生家庭而言的話,不當的管教、原欲的壓抑,會讓下麵三個重要的與創造力有關,或者與原始的性能量有關的脈輪堵塞,那麽我們的創造潛能就會受到阻礙。


  前麵您所談的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都是挺深層次的影響。作為一般的讀者來說,可能聽起來確實是有點抽象,但是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戶,就是怎麽更好地來認識自己的身體,或者說進行一種生命的成長。
   
  胡:是。目的就是要幫助做父母的人了解,他們點點滴滴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每一個作為,事實上都是一種很微細的,而又帶有深重影響力的信息和信念。這些東西在孩子小的時候,事實上會在每一個當下灌輸進來,然後對這個孩子整個身心的發展,甚至他的經絡氣脈和脈輪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您的自傳《生命的不可思議》這本書當中,您也提到您的父親和母親的背景。您也特別講到父親的性格特點,跟他的家庭背景也是很有關係的,母親去世的時間比較早,然後又有一段寄人籬下的生活。那麽,像母親去世得比較早,沒有得到照顧,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麽?
   
  胡:我的祖母在我父親一歲大的時候,就遭受到當時的村子裏頭的人,那些親戚的誤解。她性格很剛烈,吞了鴉片跳河自殺了。第二年,我的祖父也相繼過世了。我父親是他的姐姐背著他,帶他,從小就養成了一種抑鬱的性格。他長大之後是在叔叔家裏寄人籬下長大的,這造成他在情緒上不知道怎麽跟人互動,有一種鬱結的心態。他有很多深埋的哀傷沒有釋放,後來他大概20多歲就得了肺病。我們中醫裏麵講哀傷是傷肺的,所以他的整個體質帶著這些問題。他進入兩性關係之後,我的母親不了解他這個成長背景,對這個人格的影響是什麽。她隻能就眼前這個男人跟她互動的情況來了解對方。她覺得為什麽這個人不講話,怎麽這麽冷漠,怎麽這麽無感,沒有辦法有任何熱情的交流。雖然一開始兩性關係產生吸引力的那個時候是熱情的,因為那有一種本能的需求。性的需求和想要聯結的渴望,會讓兩個人暫時性地打開,但是當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變成夫妻了,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一種現實關係之後,熱情一定會遞減。遞減之後,就是每個人帶著自身漫長的生命史裏的這些情緒創傷和所有心靈坑洞來跟對方相處,而對方又沒有辦法透過一種普遍性的知識來理解對方。
  因為中國社會欠缺心理學的知識,尤其是我們父母那一代,所以就是埋怨,就是怨懟。我母親對我父親有非常大的恨,覺得我父親就是刻意虐待她,不但在情感上不給她熱情,而且在性的關係上麵也冷落她。事實上,我父親不是刻意虐待她。其實我父親帶著一身的創傷和坑洞,在找一個媽媽,找一個能夠疼愛他的女人,能夠無止境地照顧他,能夠滿足他對母親的需要的那樣一個角色。可是我母親剛好不是那樣的一個人。我母親是現實感比較重的人,她覺得我嫁了一個先生,應該是兩個人一起來解決柴米油鹽醬醋茶金錢問題的。對於我父親的情緒需求,我母親是忽略的。雙方都忽略了對方的需要,都沒有給出對方想要的那種對待方式,所以兩個人就怎樣也磨合不了,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一見麵就一大堆的問題。
   
  其實您的母親也是帶著自己的坑洞,她也有她的原生家庭。
   
  胡:一點也不錯,她的原生家庭也很辛苦。因為她的父親是一個縣長,然後娶了兩房的太太,我外祖母是填房,大太太和填房兩房都生了孩子,各自有各自的親屬。在我的外祖父過世之後,兩房開始敵對,爭房產,爭遺產。我的母親14歲就得幫助我的外祖母打官司,寫狀子。那種現實的金錢意識和危機感,就是從那麽小開始養成的。
  任何一對男女在一起相處,都必須要多多少少有一些心理學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對方的成長史,以及他的原生家庭的問題,才能解決兩性互動之間無意識底端的一種機械化的慣性運作模式。這些慣性模式是很難被察覺到的。我們為什麽要強調心靈教育的重要,或者身心靈整體治療的重要,因為這是一種根本的生命教育和生命認識。沒有這些科學上的認知的話,我們真的很難處理兩性關係,也很難建構一個完美的家庭給我們的下一代。
   
  沒錯。您是在這樣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成長、長大的,無論是在您的書中,還是在一些演講過程當中,您都提到一個現象,就是爸爸拂袖而去的時候,媽媽一個人抽著煙在房間裏來回地踱步。那對於年幼的您來說,是不是感覺到好像天都要塌下來了?這對於一個孩子的心理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吧?
   
  胡:絕對的,尤其是對於敏感度特別高的小孩。這個小孩敏感度雖然很高,但是他搞不懂為什麽媽媽那麽沉鬱,那種氛圍怎麽那麽濃重,覺得有什麽不得了的嚴重大事情要發生的感覺。然後母親又常常會把憤怒無意識地發泄在小孩身上。她也不是故意的,隻是說身邊沒有人可以讓她發泄,就隻有這個孩子在旁邊。她就把心中對自己生命的一種不滿,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斷地產生那種批判和否定。這對孩子來講,真的是太大的一種負麵暗示,要花很久的時間恢複信心,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感。
   
  這是在您成年以後,或者準確說是36歲以後?
   
  胡:從我三十出頭開始,我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召喚。這個召喚是有別於我母親給我的引導的。按照一種形而上的、榮格學派的深度心理占星學的角度來看,29歲是一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孔子講三十而立,跟29歲轉折點的概念蠻類似的。在29歲之前,我們幾乎都是受到周圍重要的關係人的熏染和影響,我們會順著他們的意願去發展自己。但是在29歲之後,30歲左右,我們心裏的召喚就會越來越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開始有明確的定位。我差不多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意識到我根本不該往演藝這個方向走,我應該往一個更屬於內在科學,內證的、心理學或身心靈整體探索的方向去走。那個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往這個方向去下工夫了。
   
  也就是說,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心理上的陰影,最終可以通過自己的修為達到一種解脫。
   
  胡:絕對可以的。自我探索,聆聽內在的聲音,然後要去理解早期的教育造成的人格製約,以及你的一種心理模式到底是什麽。比如說,有的人心理模式是“無感”,其實我看到非常多的男性都有這個問題。男性也許背負了更多父母親的期許,他們隻能成功,尤其在事業上的所謂打拚,一定要能夠出頭,有個人的成就。當他把生命的重點放在成就上麵的時候,他其實一定要透過意誌力來壓製很多自然流露的情緒和情感。久而久之,會形成隻對工作這件事情,隻對解決問題和做事比較關注。那其他的那種屬於陰性的情緒聯結的部分就不是他的生命重點。所以,他們多半會有在進入親密關係之後不知道怎麽跟對象相處的問題。他會有封閉、不知道怎麽溝通、不知道怎麽流露愛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一定會引起女性的痛苦。  
  很多女人其實都在麵臨這樣的問題,可是這個時候你必須要了解,必定是他的原生家庭問題造成他的封閉性,以及情緒上武裝的特質。那我們怎麽把層層的盔甲一層層地去解開,去卸除掉它,這是一種不得了的修為,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這是兩性之間都必須去學習的。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情形,就是把孩子讓奶奶帶,或者姥姥帶,孩子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沒有跟自己的親生父母有太多的直接接觸。這樣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影響是什麽?
   
  胡:台灣這樣的情況也很普遍。父母親很忙,就把小孩子交給菲傭、越傭、泰傭,交給傭人養大。我自己的女兒也是。我的秘書是一位護士小姐,我有的時候忙,她是代母職的。我覺得倒不是說一定非要父母養孩子,重要的是身邊這個養育者,她本身有沒有愛,有沒有覺知,她能不能意識到自己所說出來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觀念對這個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什麽。還有就是她本身的身心健康能到什麽程度,比如她照料這個孩子的時候,重點放在哪裏。
  我的秘書照料孩子,她的重點就非常正確。因為她是一個非常重視健康的人,所以她一定會把孩子每一天的排便、飲食、作息、運動,是不是快樂,把身心的健康當做最重要的。這樣孩子即使是單親家庭,她也非常快樂,人格也很健全。原因就是,周圍帶她的人用一種很正確的養育態度對待她。而且我們也不給她課業上太大的壓力,她也不必一定要考得多好,隻需要把功課維持在一個基本的標準。我們注意到她很喜歡體育和運動,會鼓勵她,甚至在玩上麵不會太限製她。
  在原欲的表達上,包括她情緒的表露,或者她本身的各種對生命的懷疑探究,你要跟她用理性探討,而不是把她當做什麽都不懂的孩子。你要設定她是有能力接受一種像朋友似的理性探討的。這樣你就可以幫助她建構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被尊重的感覺。我自己在小的時候完全沒有獲得這個部分,母親並沒有給我這份尊重和肯定。
   
  獨立思考有吧?
   
  胡:獨立思考還不錯。我母親過去也寫作,她是有腦子的人,有想法,也有洞察力。她在思想上給我的啟發,以及對人的觀察這些方麵,倒是給了我一個蠻不錯的基礎教育。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給我講魯迅的思想多麽棒。她那個時候有社會主義思想,那時在台灣這樣的女性並不多,我早期受了她蠻大的影響。
   
  這也是她遺傳給您的才華。
   
  胡:對。就可惜在價值觀上,在給我一個更大的獨立空間上,給得不夠。
   
  作為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大概有一些吧。
   
  胡:我覺得最好的禮物,首先是要重視她生活中的健康作息,養成一個非常好的自我養生和自我照料的習慣。我們小的時候,吃東西完全沒有概念,什麽東西是健康的,什麽東西是不健康的都搞不清楚。我母親的觀點是,在食物上有黴也沒關係,有盤尼西林[注8]吃進去可以帶來抗生素。她是沒有衛生觀念的,什麽樣的食物是有足夠營養素的,她也沒有概念,食物做得很油。比如她喜歡燉雞湯,一層油漂在上麵,她也要你吃。我都吃不下去,還要逼著我吃。有的時候放了一兩天的菜,那個菜已經完全沒有任何能量了,剩下一根豆芽、兩根豆芽,也要把它吃掉。作息上麵的自我規律,還有運動的基本習慣,怎麽去照顧自己的習慣,基本上都沒有培養好。甚至在醫療上的觀念也是錯誤的。小時候一感冒就被抓去打特效藥的預防針,這樣把體質都搞壞了。因為很多的抗生素進入身體後,身體的免疫係統沒有辦法發揮充分的功能。我覺得這方麵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我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我通過我女兒學校裏的家長了解到,有好幾個孩子出現了很早發性的禿頭症,就是頭頂上有一塊“地中海”。還有皮膚病、濕疹的問題。一出現這些問題,媽媽就把孩子帶到西醫那裏,打抗生素,沒打多久就出現月亮臉,腫了,開始產生抗生素的一些反應。這個其實會造成體內一些化學毒素的汙染,事實上也造成了經絡上的傷害。那些父母沒有自然療法的觀念,孩子這樣下去健康一定會被摧毀。我們也發現有一些父母,他們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但是孩子四天不上大號,他們覺得這個不重要。這種觀念也是完全錯誤的,很多的父母都需要在這個方麵被喚醒。這個是在健康層麵。

  其次,在心理層麵,我們要給孩子很多的鼓勵、支持、尊重,像朋友似的和他們進行探索和理性的分享,然後要幫助他們及早地認識自己的潛能在哪裏,生命可以往哪個方向去發展,早一點找到自己的生命召喚。這也是很重要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先天帶來的才華,那個部分一定要及早地發現和培養,幫助他走。

  再次,在靈性上應及早奠定良好的基礎。所謂的靈性基礎,事實上就是自我認識的能力,洞察欲望和念頭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說,不應被念頭和欲望牽著鼻子走,要有能力檢驗我的每一個欲望、每一個念頭的底端,推動這些欲望和念頭的內在驅力是什麽,才不會被這些內在的無名驅力和欲望牽著鼻子走,變成一個沒有辦法做主的人。因為這些欲望事實上都是從集體意識裏大部分人不假思索的欲求,內化到每個人心靈裏麵的,通過家庭和父母的傳遞之後,就變成自己的無意識的製約了。這個部分一定要及早幫助小孩有洞察能力,因為這是智慧的發展,非常重要。
   
  沒錯,這個是不是在《平常禪》這本書當中也講到得比較多?
   
  胡:有很多,《平常禪》也有,《鑽石途徑係列》一、二、三中都有探索。也就是說,如何找到一個生命的核心意義和價值。這其實跟自我中心的欲求是沒有關係的,比較類似佛家所說的佛性與自性的展現,也類似其他的中東神秘主義者,或者西方宗教裏麵的神秘主義者,或者是蘇菲聖者的一種體悟,或者是我們中國禪師的一種開悟。悟道是對於先天帶來的圓滿自性的體認,這個自性就是true nature,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屬性,也不需要有任何的進展。它是本體具足的,具足了很多的潛能與智慧,也具足了所謂的愛、慈悲、同理、美感,甚至藝術的創造力也都在裏麵。隻是我們不斷地通過忙碌和造作的活動,把自性給掩蓋住了。
   
  在您的《生命的不可思議》這本書當中,有好幾處都講到孩子其實不是一張白紙。我前麵特別講到去哈佛大學學人類學的這位博士,他回來感觸特別深的一點,就是孩子其實不是白紙,是一粒種子,或者是一棵樹。
   
   胡:一個橡實,橡樹的橡實。就像一個橡實能長成巨大的橡樹,有無限的潛能。
   
   所以他回來辦的這個幼兒園就叫做小橡樹幼兒園。
   
   胡:這是心理學常常用的一個詞。
   

附:
[注1]  丹尼爾·戈爾曼,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研究員,曾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會(APA)最高榮譽獎項,20世紀80年代即獲得心理學終生成就獎,並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此外還曾任職《紐約時報》12年,負責大腦與行為科學方麵的報道。暢銷著作有《情商》、《社交商》
等。

[注2]  梅蘭妮·克萊因 [Melanie Klein 1882.03.30-1960.09.22],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也是被譽為繼弗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

克萊因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她基於弗洛伊德的思路所發展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體關係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客體的尋求”(object seeking),即人類關係的建立與發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強調的“快樂的尋求”。

[注3]  A.H.阿瑪斯(A. H. Almass)是哈彌·阿裏(A. Hameed Ali)的筆名,1944年誕生於科威特,學術上的專長是物理、數學及心理學。

    過去25年來,阿瑪斯發展出“鑽石途徑”,認為人類的內在本體好像一顆鑽石,擁有堅實的密度及繁複的切麵,透過靈修加以琢磨,將可散發出珍貴無比的光彩。《鑽石途徑係列》叢書是阿瑪斯與學員互動時的心得記錄,也是其著作中最貼近一般大眾的教誨,目前已經翻譯出版的有《內在的探索》《解脫之道》《自我的真相》(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7年)三本。

[注4]  佛教傳到西藏以後,受中原穴脈學說的影響,藏傳佛教的喇嘛提出一種脈輪學說。他們根據瑜伽的學理,認為人體是由五大元素所組合成的,即以太、氣、火、水和土,並且由身體中不同的脈輪(cakras )所支配。人體身體內的七個脈輪,分別控製著身體的某個特殊部位和某些內分泌腺體。通過修煉,可以使身體充滿能量。

[注5]  海底輪(Muladhara Cakra):位於肛門附近的腺體中心,是各種身體、心智和靈性渴望的貯藏所,控製著人體中固體的成分,和身體健康、排泄功能有關。

[注6]  臍輪(Manipura Cakra):位於肚臍附近的腺體中心,控製了身體中火的成分及胰髒和腎上腺的分泌,主導我們的活力和世俗的活動,支配人的精力和消化功能。

[注7]  佛教用語,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而缺乏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
[注8]  Penicillin,即青黴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