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有一個什麽樣的母親?or你是一個什麽樣的母親?

(2010-12-03 11:48:42) 下一個
你有一個什麽樣的母親? or你是一個什麽樣的母親?

作者:時貝、Isabelle Taubes 譯/荊小晚

晚上10點半,連續劇結束,趙翹關上電視,給女兒熱了一杯牛奶端到她手邊,說“菁菁啊,早點睡覺吧”,完後轉身去洗漱。 11點半,趙翹合上手裏的書,起身再到女兒房裏,板起臉說“菁菁,怎麽還不睡!趕緊睡覺!”,說著收走了空奶杯。 12點,趙翹再次披衣而起,走進女兒依舊亮燈的房間,什麽也不說,就站在女兒身後不動,直到女兒伸手關機,主機發出一陣掙紮的轟響後陷入沉寂,趙翹才滿意離開。

這套連續動作幾乎夜夜上演。

很多媽媽和趙翹一樣,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就,孩子的幸福,似乎永遠都比自己的值得關注。但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擁有媽媽身份的女人走著和傳統母親大不一樣的路。

地球人都知道,小S已經是兩個女兒的媽。小女兒滿月時,小S請狐朋狗友喝滿月酒。大家喝酒喝了整晚,小S都沒把女兒抱出來見客。蔡康永提醒她這件事,她說:“你弄錯重點了,滿月酒的重點,不是滿月,是喝酒……”時尚男女少有人指責小S缺乏母儀,而對她瀟灑辣媽的形象卻不無豔羨。

媽媽的氣味兒


從純理論的角度,確實“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但地震時給孩子發出隔世短信的媽媽,和因為吸毒入獄把幼小的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裏活活餓死的媽媽,留給人的印象怎能一樣?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筆下的母親有著天使的麵孔,而另一位女作家張愛玲筆下的母親就常常扮演魔鬼的角色,無論是天使麵的母親還是魔鬼麵的母親,哪個不是來自女作家自己的身心體驗?

在電影、文學作品以及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形形色色的母親。有的母親“母親味兒超過女人味兒”,有的母親“女人味兒超過母親味兒”,還有的母親位於兩個極端:一極是在女兒生活中完全缺席,對女兒的態度也不公正;或者另一極,對女兒過分溺愛/關注,讓女兒不能自由呼吸……


“母親味兒”媽媽與愛的囚徒


優優19歲,跟幾個朋友一起送別即將出國去的姐妹,完到興高采烈準備轉場的時候,媽媽打來電話叫她馬上回家。 “就跟吃了槍藥似的一通嚷嚷。我明白她擔心我,但是她在那麽多人麵前大叫,說什麽我鬥不過人家,說我在外麵會吃虧,你叫我的朋友怎麽看。我原本一直把她當做朋友的,然而今天我才發現她依舊無法擺脫她媽媽的身份,我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麽和她相處,難道真的隻能是母女嗎?我那麽尊重她,為什麽她一點都不尊重我呢?”


在我們訪問的女兒中,擁有“女人味兒”媽媽的,對媽媽的形象多表示滿意,而擁有“母親味兒”媽媽的,雖然跟母親的感情深厚,但大都希望自己的媽媽能過得再“女人一點”,並與自己的生活保持距離。


表麵上,“母親味兒超過女人味兒”的媽媽會將自己全部的愛和渴望都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這種過分隆重的態度究竟是出於女兒的,還是自己的需要,倒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對此,心理學家和兒科醫師一致認為,如果這種情形隻發生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裏,那就可以被視為“正常”,以後就要引起注意了。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母親不隨之改變對女兒的態度,她就會將女兒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不讓女兒自主,不讓她成長為女人。當母親將這種態度持續到女兒成年,女兒身上往往會出現變態的表現。


與現實相比,虛構作品往往更能揭示出潛意識和隱藏的感情。在由耶利內克小說改編的電影《鋼琴教師》(La Pianiste)中,女主人公雖然已40多歲了,但還生活在母親的監管之下,就像一個10歲的小姑娘一樣。於是,她唯一的樂趣就是自虐。


法國精神分析師卡羅琳‧埃裏亞謝夫(Caroline Eliacheff)認為,如果一個女兒有一個“母親味兒超過女人味兒”的媽媽,那這個女兒就注定了決不能辜負媽媽,不能讓她失望。她甚至不能抱怨媽媽太愛她,因為那會使她產生負罪感。


她們還擔心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承受跟自己一樣的命運,變成愛的囚徒。在極端的情況下,這種自己意識不到的擔心什至有可能導致心理性不孕。

“女人味兒”媽媽與心理孤兒

如此說來,有一個“女人味兒超過母親味兒”的媽媽,是否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呢?電影大師伯格曼的《秋日奏鳴曲》(Autumn Sonata)為人們展示了母女關係另一極的荒涼景象。片中,英格麗‧褒曼飾演的鋼琴家母親,活力四射,才華橫溢,而他的女兒,從外表穿著到言談舉止都極其普通,全無光彩。母親用自私和疏離,破壞性的而不是建設性的影響,塑造了一個從來沒有樹立信心的女兒,也設置了母女間循環無已的傷害。

法國社會學家納塔莉‧海涅克(Nathalie Heinich)提出,作為一個“女人味兒”媽媽的女兒,可能會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媽媽的生活之外。她們長大以後,在母性方麵的表現,也往往更隨意自由。對她們來說,做母親不是一項義務,行為也可以百無禁忌,因為她自己的母親在這方麵就表現得比較淡然。同時,一個極端“女人味兒”的母親,即使她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對此也無能為力!所以,在私人空間裏,這些母親是避開孩子的……但這不妨礙她們在公共場所時常談起自己的孩子。


現時代所謂的辣媽似乎更受年輕女兒的歡迎,但凡事過猶不及。如今,越來越多的少女會這樣向心理學家和醫生傾訴:“媽媽和我在同一個地方買衣服!”“她喜歡在我的朋友麵前打扮得很時髦!”“她穿的衣服比我的還緊身!”更發生過由於母親整容後顯得比女兒還要年輕漂亮,而導致女兒自殺的事。


阿根廷心理學家和醫生的研究發現,過於以朋友之道對待女兒的母親會讓女兒感到無所適從,令她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母女關係,變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從成為心理上的孤兒。


做一個差不多的媽媽就足夠好


既然無論是“太女人味兒的母親”還是“太母親味兒的女人”對女兒都有這樣或那樣不良的影響,女兒們的生活隻能是非此即彼的命運嗎?

母親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點。英國精神分析師唐納德‧伍茲‧溫尼克特(Donnald W.Winnicott,1896~1971)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這一概念。 “足夠好”在中文中可能會引起歧義,使人誤解為“完美”,事實上,它更接近我們中文的“差不多好”的意思。 “足夠好的母親……開始的時候幾乎完全適應她的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不斷地適應得越來越少,並根據嬰兒的逐漸增長的能力來調節她那不被需要的挫敗感。”這就是一個既不太“母親味兒”又不太“女人味兒”的母親。


“足夠好”的媽媽伴隨女兒的成長逐漸形成,而變化與平衡就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詞。在時間的縱軸上,如果一個母親能夠隨著女兒的成長,在母親角色和女人角色之間不斷調整重點,維係一種動態平衡,不使任何一端完全缺位,那麽女兒的成長將不至於艱難;而在某個具體的時間點上,母親能夠既保留一定的注意在孩子身上而保其安全,又不動輒發動過激的保護而阻滯孩子自身對外界的探索,那麽女兒的健康成長就是可能的了。


母女之路:激情與暴力的長途


通常,與男孩相比女兒會跟父母更貼心。家庭治療專家劉丹認為,這是因為女性更是人際關係的動物。在人類基因中,女性負有生殖功能,她必須具備理解別人的能力,才能解讀嬰兒的需要。因而女人更感性化,善於溝通。在早期的性別養成方麵,也會強化女孩理解別人,照顧別人的特性。母女關係中,兩個主體都是對別人關注更多的性別,其感情細膩程度更強,也更易了解體貼。


然而正是這種安全感與懂得感,激發了母女間的特殊的傷害。因為懂得,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資格指責對方;因為安全,便有了拋開一切矜持的、肆無忌憚的傷害。女兒還小的時候,媽媽經常批評女兒生活懶散、不夠聰明、貪玩不上進;媽媽老了的時候,又被女兒揶揄想法落伍、多管閑事、買東西沒品位。而在這之間的青春期,則是圍繞著生活瑣事的無休止的爭吵和較量。

當親子關係處於不和諧狀態,兒子恨母親很少恨到骨子裏。李子勳說:“那是因為兒子永遠不會變成和媽媽完全一樣的人,而女兒會。”如果媽媽糟糕,女兒也一樣糟糕,母女之間的破裂就會相當決絕。因為性別相同,母親對女兒的影響是完全籠蓋的。劉丹認為,母親是女兒人生第一個、也是最長久的榜樣。不管女兒如何掙紮,最終都將變成這個世界上和媽媽最相像的另一個女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