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優雅的變老,不要變成讓人傷腦筋的老人!
(2010-12-03 11:48:16)
下一個
曾野綾子~戒老錄
1. 不要認為別人替你做是理所當然。因為“老”並非等於有權利要求別人“替你做事”。
2. 老人不是“頭銜”也不是“資格”。
3. 對親人也不要隨便說話,也需要保持儀態。
4. 不要將自己所遭遇的孤獨、貧困、病苦與別人相較,你並非最不幸的人。
5. 不要閒著沒事做就好管閒事,或論斷別人。
6. 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少論斷別人的行為或想改變他人。
7. 埋怨非但沒有一點好處,反而使自己更自怨自艾。
8. 要顯得明朗,即使心中並非如此。
9. 老人的自卑顯得庸俗,要盡力克服它。
10. 做不到的事要放棄,不要勉強。
11. 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不時的鍛鍊自己。
12. 要保重身體,但不必太寵
13. 對下一代的將來,要保持某種程度的冷漠。
14. 切記,年青人定比我們忙。
15. 年青人不像老人那麽空,銘記此點與他們接觸會較順利。
16. 生活上的寂寞感是無法排解的。或許有人會幫你忙,但基本上隻有自己才能解決。
17. 不要羨慕“年青”要尊重年青人。
18. 兒女不需要你擔心,隻要默默關心。兒女使你擔心,那就要感謝。
19. 不要說謊。
20. 不要攻擊別人。
21. 不要因對方對老人態度不好,就指責對方。
22. 醫生對你態度不好,也不生氣。
23. 常與同年齡的老人來往,使自己的生活充實。
24. 退休是個定點,從此再出發,就是新生。當然要受教於別人。
25. 凡事不要以為自己是最正確,不妨先試想自己是錯誤的。
26. 要得到快樂,多少總要花錢。不用體力、不費心、不花錢是不能得到快樂的。
27. 要習慣一個人玩(過日子)。
28. 孫兒對老人漠不關心,也不必在意。
29. 要照顧孫兒,但別想回報。
30. 兒女並非養老的保險。如有這種想法要趕快放棄,以免成為功利的討厭的父母。
31. 守住自己的範圍,避免幹涉別人的工作、交際。
32. 不要將自己與親戚朋友來往的成規加諸於年青一輩。
33. 需要幫忙時,還是找專職的,不要利用別人的好意。
34. 不要以為用金錢就能說動別人,也不要以為老人不會麻煩別人。
35. 要別人幫忙時,隻要看結果,不要在乎過程。
36. 自己不能照顧就別養寵物,或種植物。
37. 不要固執。固執使人老化。
38. 稱讚別人時,僅止於對其本人。
39. 不要求位階、勳章、或加入特殊聲譽的團體。更不要想為自己立碑、鑄銅像。
曾野綾子說:「說實話,上了年紀的人們,在現代社會幾乎不被尊重。其實,那是因為很多老年人並沒有在社會上展現理應具備的賢明。」她沒有倚老賣老,反而直指許多老人的缺點。她建議老人們應該多勞動,做到自立與自律,平日多閱讀,而且儘量不要麻煩別人地開朗度日。「老年的姿態,實際上取決於年輕時代不同的生活方式。」她說,「年輕時,當然不會深思熟慮過活,大部份的人都是利己的,活在自我滿足的世界。但在那段期間生活方式的差異,其實就決定了未來。」因此,若要有美好的晚年,我們恐怕現在就得準備好麵對晚年的心態,並培養一切必要的技術才行。以下摘錄的段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悟以及對老年人的提醒,願與「日後不想成為討人厭的老人」的各位分享:
• 比別人多活了幾十年的好處是,應該能在瞬間想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等好事。(所以不要再上金光黨的當了!)
• 這個社會習於批判非常態性的行為,隻因為「異於平常」,就成為被責難的對象。不過,無論如何,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時間,一定要固執地自己管理。
• 無論生命在何時結束,人在死亡以前,總應該反省兩件事:第一件是自己有多麽愛別人、以及有多麽被別人所愛?另一件則是自己擁有多少有趣的體驗?如果自認比一般人還要豐富,那麽,就能算不虛此生了。
• 其實任意借用別人的幫助,是不禮貌的。
• 自立,始於經濟。自己必須認同一個原則,就是單獨一人無法做到的事,就必須花錢請別人代勞。而當無錢可用時,儘管想怎麽做,也必須忍耐、死心,並且安然自處。
• 人要替自己的生涯做準確規劃非但不可能,而且這種主宰生命的態度可以說有點傲慢了。
• 無論麵臨什麽狀況,晚年都是最好的。因為即使遇到
不幸的事,臨屆晚年時,也不需要再麵對太久了。
• 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所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麽灑脫的事。
• 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隻需懷念亡者即可。(意思是不要讓子孫忙於善後、處理遺物。)
• 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 上了年紀之後,給身邊的人少許通融,是件好事。
• 我不喜歡講別人的閒話,因為閒話完全不可靠,聽了也不能信,所以,問了也沒用。
• 感情不睦的夫妻,晚年時應該是輕鬆的。因為夫妻中隻要其中一個往生,另一個就自由了。但相對地,感情和睦的夫妻,若隻剩自己一個人活著,那一定很寂寞。
• 生而為人,身體任何部份的肌肉都要使用,也須時時提高警覺以應付心靈的問題。
• 鄙視勞動的人,思考模式也隨著僵化,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一件事。
• 防止肉體與精神下墜的方法之一,是千萬別從生活的第一線上退休。並非意指別辭職,想說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不要假他人之手。
• 退休後所指望的「悠然自得」,必須靠自己獨力完成。亦即必須擁有獨自一人也能安居山中庵寺的能力,而先決條件是必須在年輕時就開始節製,並持續訓練。…除了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可以隨便麻煩別人以外,如果不想麻煩別人的話,那麽訓練和節製,是生而為人的至高責任。
• 不對他人懷抱期待,卻仍盡心盡力對待他人,這正是成為成人的目的。對老年人或因疾病而離死神很近的壯年人而言,也一樣要堅持這個原則。
• 要測量自己的精神老化程度,不妨先調查自己說「幫我吧」的頻率有多少,即可知之。…習慣歎息沒人肯幫忙的人,如果不趁年輕時即停止這種想法,就無緣完成晚年的美學。
•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內心某個角落總是清醒的,那就是承認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此便不再期待自己永遠都能身處在最佳狀態,或一直自認好人一定有好報。
• 我之所以能夠比較悠閒地且自在地度日,起因是我嚴格地區隔了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佯裝萬事通會帶來後遺症,而且會誤導他人。
• 孝順的孩子,經常是自幼即出生在被教養成對任何事忍耐的家庭當中。反而過於明理且教養寬鬆的家庭,生不出孝順的孩子。
• 有時會想到神是存在的人,絕不會在死去前記錄別人的背叛。人一旦發出辯解,並僅強調自己所說的是事實,對活著的人,是一種傷害。
• 年齡愈長,我們愈能具備複雜的思考,愈能具備看穿現實人生的眼力。但另一方麵,也有智慧不再去相信自己的眼力是唯一正確的。
• 年歲增長的意義在於:遇事往往會迅速地想到叁件事。第一,沒有任何事是足以確信不疑的。…第二,人的感情會逐漸轉化成不隻男女關係而已。…第叁是,隨年齡漸增,會開始相信運氣。但相信運氣並不表示努力毫無意義,隻是不覺得唯有努力才能開拓人生。
• 沒有達成目標的人生,是有其含意的。
• 人如果不去做不喜歡的事,腦袋八成會變遲鈍。因為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麵貌。
• 人如果到了老年,必須過一種至今不曾體驗的團體生活的話,那就不要當做苦勞,應將之視為提供了自己一個修行的場所,而其狀況所帶來的品德是修煉的目的而接受它。
• 人在必要時才表現出的親暱表情是很掃興的。因此,假使是有受關照的可能性的話,那麽,平常就應該承認神的存在。
• 已超過平均壽命,仍藉領袖魅力持續做政治家的人,其實頭腦已癡呆了。…換句話說,高齡處於無法保證其足以持續負起責任至何時的狀態。…高齡者原則上還是不要擔任負重任的地位比較好。
• 懂得自我反省,經常思考所經曆之事的意義,是勇氣俱足的行為,這是屬於高齡層次、意識死亡近身者的特權。
• 僅隻老實是無法通用於世的。除了認真,有時更需要掩飾的意誌。
• 老年,還有必須考慮死亡的人,有個大任務。無論內心甘苦如何,都負有在剩餘時間裏開朗度日的使命。理由很簡單,第一,別讓周圍的人不愉快;第二,以身作則,向生者證明死亡和疾病並非終極的不幸。
• 平凡沒什麽大道理,出乎意料和安定都是好事。這其中的理由有二:第一,做人不需太耀眼。…自由是世間皇族和權力者所沒有的幸福。第二,保持謙虛的態度。…能在事前便理解其真理者,就是謙虛,而學會這個道理往往是處於平凡的狀態。
• 不管內心感受如何,明朗快活地活,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藝術。表現出一副悶居在地獄似的暗沈表情,盡說些抱怨的話,對這種不懂感恩的老人親切,若非心靈修行到某種程度,是絕對做不到的。如果想要他人溫和對待自己,自己就必須先顯現出開朗的言行。
• 晚年的美學,可說是一種透視人間之限製的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