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中國醫生同事說,中國醫生看病多,經驗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別美國醫生略勝一籌;美國醫生檢驗手段多,儀器先進,藥物先進,所以醫療科學發達。的確如此,論軟硬件各有千秋。不過有一件十分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人遺忘因素,就是醫生愛心、責任心。醫生是服務於人的,而且是服務於弱勢人群的,愛心尤其顯得重要。要比較這最後一點,舉幾個近年親身碰到在谘詢方麵的例子,這裏有中國醫生,美籍華人醫生(中國醫學院畢業)和美國醫生。
每當國內親朋好友向我谘詢醫療問題,我首先請教國內的醫生朋友,然後是本單位的華裔醫生,最後是美國醫生。
例一, 問題:淋巴瘤。經國內 4 個療程 R-CHOP 方案化療後, PET 檢測腫瘤活性消失, CT 下腫瘤縮小一倍,主治大夫迷惑,是治療有效還是耐藥?繼續化療還是換治療方案?我先後請教 3 位醫生。
醫生 A ,國內著名醫院的專科副主任,博士導師,首席專家。回答支支吾吾,說問題太複雜,要看病人和 CT 和 PET 照片。
醫生 B ,華裔醫生,給他的第一個 Email 他沒有回,第二個 Email ,簡短一句話,去找他的助手(實驗室的 instructor 和國內剛來來進修的某醫生)。
醫生 C ,美國醫生: PET 顯示腫瘤活性消失是治療效果的最好指標,建議完成現有治療方案,然後行活檢以判讀病灶內是否有腫瘤細胞殘留。具體詳細,提出了 5 中假設的情況下所要采取的預備方案。
例二, 問題:甲狀腺癌複發轉移至縱隔,近喉返神經,是否可以手術。病人在國內輾轉看了好幾個專家教授,紅包銀子沒少使,就是找不到人拿主意。國內家屬把所有 CT 檢查影像寄過來,我找了一位頭頸外科醫生谘詢,他又主動聯係了另外三位醫生會診,最後得出結論可以手術,並建議了具體的手術方案和術後治療。
例三, 例三,問題:胃癌。患者在美國,開始治療後,病人希望我給找一位華裔醫生谘詢一下,因語言關係,總覺得和華裔醫生交流方便。當按約定把病人帶過去,該醫生隻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已經開始化療了。病人說是,沒等病人落座,醫生當即下逐客令:既然已經治療了,任何問題你應該去找自己的主管大夫,態度之冷漠足以令癌症病人萬念俱灰。
以上是個案,當然不能以此說明什麽問題,但顯示一個事實,至少部分中國醫生以及在中國培養的華裔醫生在如何表達愛心方麵和美國醫生相比的確有距離,這和醫療體製係統沒有關係,和醫生收入沒關係,但和醫生的基本職業道德素養有關,這種素養部分來自天性,部分來自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許多醫患糾紛莫不因此而起。
許多美國醫生選擇醫生這一職業是完全出於自己的喜歡和愛心,這奠定了他們職業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