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國寶藝術

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畫壇,墨隱山人王學治博士是為海外藝術界一代大家,是中國當代傳統繪畫藝術家之精英。半生足跡遍大江南北,北美,歐亞名山大川。遊屐所至,多有詩文書畫乃至韻事留傳。中歲遊學海外,不棄筆硯,吸取西洋繪畫精微,堅持民族傳統。精研詩詞,書法,篆刻,繪畫,
正文

中國畫文藝複興的使者

(2013-10-28 11:37:37) 下一個

 

中國畫文藝複興的使者

——論金石派大寫意大家王學治藝術風格

    當代中國書畫的浮躁之風甚烈,粗製濫造,追逐金錢,西風入侵。使得中國畫日趨衰落,寫意之風漸失,大師泛濫,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繪畫幾乎丟失遺盡。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金字塔大寫意已蕩然無存。藝術界有識之士。都盼望中國文藝複興時期到來。
    中國畫文藝複興的使者王學治的出現,無疑為中國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他的傳統中國藝術風格日益受到國際藝術界的重視和推崇,稱之為“東方的達芬奇”,並與“趙無極,劉國鬆,譽為"國際藝術三傑"。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界已開啟了研究,學習,收藏王氏藝術品潮流。今謹就其藝術風格作一研究。

 

一、金石融入,書畫同源

         金石派大寫意大家王學治藝術畫派承前啟後,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在中國書畫曆史上,善書者往往能畫,趙孟頫、倪雲林、沈周、董其昌、石濤、金農,鄭板橋等,都是書畫並重的大家。

  金石藝術通常一指篆刻,二指金文和碑刻。清中期,阮元、包世臣等提倡“碑學”,其後經過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李可染的發展,“金石畫派”逐漸形成。金石畫派最大的特點是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將金石碑文之書法應用於繪畫形質,推崇筆墨的老辣古樸,雄健奇偉。“金石氣”改變了中國寫意畫傳統的審美模式,突破了當時傳統文人繪畫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畫的筆墨表現方式,強化了筆墨的表現力度,使中國畫風格更為多元。

  王學治先生可謂集金石書畫承前啟後者,他以“米南宮書法”入畫,自稱“學治畫氣不畫形,金錯刀法貫筆中。”,他從大篆、金文中悟得筆法,畫風蒼勁渾厚,具有雄強濃烈的個人風格,一改當時軟、甜、靜、淨的柔靡畫風,筆墨的格調很高,為中國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把守住傳統的藩籬。

對金石畫派黃賓虹指出:“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剛柔得中,筆法起承轉合,在乎有勁。”他從筆法上把畫家分為庸史、名家和大家。

中國畫中的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都強調用筆。書法結構、線條之間疏密變化、剛柔並濟都是畫麵優劣的決定因素。李可染先生繼承了黃賓虹金石入畫的美學思想,在教學中極力提倡書法用筆,倡導學習書法,必須以漢碑、魏碑為基礎。

      可染先生曾對王學治說過:“對中國畫家來說,線條用筆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畫曆史上,真正在線條上過關的畫家並不多。學治你要畫得再慢一些,用筆要穩,我和齊白石學畫,其實就學了一個慢字。”王學治係武林一代宗師,所以他將功力用在筆上得心應手,在加上幾十年來一直在線條上下功夫,所做的畫麵造型也以線為主。很多時候,雖然隻是簡單的幾根線條,就能包含許多內容,使線條體現筋、骨、肉、氣,達到平、圓、留、重、變的要求。

二、 骨法用筆,氣貫其焉

  王學治書畫強調“骨法用筆”,先生曾雲:“骨法,用筆是也。”道出骨法乃為用筆之要旨。以“有骨無骨”形容人和藝術作品,如劉勰《文心雕龍》中認為,“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若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風骨”的來曆。至於書論上用“骨”字形容的,有“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有天骨而少細美”等之說。

謝赫之後,骨法成為曆代評畫的重要標準,其後的書畫家對此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在我看來,對風骨的強調,就是對內在理念和“力”的強調。風,是創作者內在情緒的湧動,屬於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作品才能鮮明而生動,而骨是指作品的表現力,作品必須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才能表現得剛健、有力度。

  王學治老師大力倡導振興“金石派大寫意”,主張博治群書,融貫古今,以取法秦漢的書法用筆作畫,重新倡導 “骨法用筆”,追求沉鬱蒼勁、雄渾自然、不拘成法的藝術風格,注重作品的表現力,推崇“結言端直”的精神境界,令骨法用筆有了具體的指向和表現形式,極大地推進了文人畫的發展。

三、返璞歸真,審美新篇

         金石入畫,對中國畫史的發展而言,和西方藝術史上出現的文藝複興有些相似,都是從遙遠的古代吸取養分,打破當時的思想枷鎖。

如果我們對曆史上的複古現象進行研究,就會發現,複古乃是通過對古代經典的尋蹤、溯源、回歸、繼承,糾正當下出現的各種流弊,起著“糾偏”的作用。一般來說,複古現象出現之時,主流的文藝創作往往呈頹敗之相,文藝作品的生命力逐漸枯萎,缺乏真正的活力,此時提倡複古的有識之士,意在力糾時弊,溯源正流,保證文明的薪火能順利傳遞。複古與創新互相對立而又二元統一。在當前中國藝術界,學習西洋崇洋之風甚烈,逐漸迷失了中國傳統繪畫真實的自我和樸素。

  王學治的繪畫藝術奇峰突起,他將從金文石刻中激發的靈感,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勇於創新、落筆大膽,以誇張、不加掩飾的篆、隸,草筆法入畫,展現富有金石氣的質樸之美,也就是“金古氣”。他曾在一幅畫的題跋中寫道:“以篆、隸之法畫鬆,古人多有之,餘茲更間以米南宮草法,意在潘(天壽)李(苦禪)之間。”並且王氏詩文高古典雅有李杜神韻、擅書法或篆刻,講究書畫的結合,讓人們又看到了博大精深的原汁原味的中國繪畫。他的作品往往帶著蒼茫樸拙的曆史感,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加符合近現代審美的需要。可以說,金石畫派大家王學治的藝術接著古中國的地氣,無形中開啟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篇章

  

四,創金錯刀描筆法

        王學治學習中國書畫期間,受李苦禪,潘天壽,李可染先生的影響很大,他對漢碑、魏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曾長期研習《張遷碑》、《禮器碑》、《張猛龍碑》、《爨寶子碑》、《鄭文公碑》等等,還對石鼓文、青銅器上的銘文那種斑駁厚重、古樸自然、巧拙相間的線條特別感興趣,漢畫像石磚和篆刻在很小的空間裏布置很大的天地,那種線條組合體現的味道都對他的繪畫創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王學治老師曾說:“餘畫裏有漢磚之厚重,金石之古樸、蒼茫,漢畫像石磚中之天趣、飽滿,由篆隸行草滋養之筆道,皆融於吾之繪畫生命之中。”他創立的金錯刀描法筆法,懸腕懸肘走中鋒用筆,以氣貫於筆端,如錐畫沙,以點成線;用筆揮毫時如銼刀,如刻金石緩緩而行;筆力抗鼎,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豐富了中國繪畫十八描,成為第十九描。

五,大匠之門,指墨興焉:

  審視金石畫派的興起,我們不難發現,當時醉心於金石入畫的書畫家們,同樣是尚古而不拘泥於模仿,他們從心靈更為自由的時代吸取養分,將從金文石刻中激發的靈感,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且都能詩、擅書法或篆刻,講究書畫的結合,創作出了與當時的“正統”迥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明清以來的種種限製。他們的作品往往帶著蒼茫樸拙的曆史感,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加符合近現代審美的需要。可以說,金石畫派接著古中國的地氣,無形中開啟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篇章。

總之,對金石碑文的重視,深刻地改變了傳統文人畫的用筆方法和“筆墨”觀念,金石畫派依靠中華民族自身的豐富底蘊,通過追溯、保存民族文化本源,在舉國麵臨外族思想入侵和衝擊的時候,經受住了西方文化的衝擊,開創了近現代中國書畫的新局麵,對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

最後王學治藝術可宗為何?借用古人話,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這是對碑派,也是金石畫派大家王學治藝術風格最全麵的詮釋。
國家畫院(明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