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臥虎:再談黨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2010-09-24 21:21:35) 下一個

再談黨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我在上文《黨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觀棋話釣魚》中已經說了,“不再看或討論與釣魚島有關的話題,以安慰自己那顆受傷的心”。嘿嘿,可是有些人不幹,非說我別有用心,其心可誅。既然有些朋友沒看懂那是一篇改過自新、翻然悔悟的文章,少不得,我就再談談釣魚島問題。

此棋局既然是為釣魚島所布,自然,我們得先了解一下釣魚島。下棋和打仗是一個道理,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從中方(主要指我等屁民)的角度看,釣魚島是中國的,這沒什麽疑問,連外交部的薑瑜女士都說:“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

因為:

1 、中國是這一群島的最先命名者。

2 、 1534 年,中國第十一次冊封琉球使郭侃在《使琉球記》中首先記錄了途徑“釣魚島”的事實,是目前紀錄的該島最早目擊發現人。

3 、 1562 年的《籌海圖編》一書,則首先將釣魚島繪入了地圖,甚至 18 世紀日本學者林子平的《三國通覽圖說》( 1785 年),將釣魚島和中國本土繪製成同一顏色,明確表明這是中國所屬。

……

舉了這麽多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證據,您一定會覺得,證據確鑿、事實清楚,但很可惜,在今天這個重視條約、講究法律的世界,沒多大意義。如果這些被采用的話,那麽也就沒有釣魚島這盤大棋了。因為,同樣的話,小日本也說過,隻不過更搞笑一些,日本人說,他們祖先在那些島上采過中草藥……

我想,日本人的依據主要是以下幾個:

一、 1895 年的《馬關條約》,清朝把台灣全島和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這就是釣魚島為何在日本被稱作“尖閣群島”的由來。

二、 1951 年的《舊金山和約》,戰敗的日本宣布放棄對(朝鮮)濟州島、巨文島、鬱陵島的主權,放棄對千島群島、庫頁島(及鄰近各島嶼)的主權,放棄對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之所有權利,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到釣魚島。

三、 1952 年台灣與日本簽署的《中華民國與日本國和平條約》,裏麵除了再次確認日本“已放棄對於台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之外,沒有提到釣魚島,更無任何領土爭端字樣。

四、 1972 年中日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文件中,沒有提到釣魚島,甚至連兩國有領土分爭字樣也沒有。

五、 1978 年中日簽署的《中日友好條約》,與 72 年的《聲明》差不多,沒提兩國有領土爭端,更沒提到釣魚島主權。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條約是, 1970 年美日簽署的《琉球返還協定》,此《協定》中,美國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琉球群島(即衝繩群島)的“行政管轄權”歸還日本。

可見,大陸(包括台灣)更多的是從曆史沿革上談歸屬,而日本,則是從條約規定中找“依據”(也可以換成鑽空子、找漏洞、占便宜)。

這裏,談兩個小花絮:

其一:《舊金山和約》簽定後, 1951 年 9 月 18 日,當時的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拒絕接受。與此同時,朝鮮、蒙古、越南人民民主共和國等國也都曾發表聲明,不承認《舊金山和約》,蘇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國拒絕簽字。

其二: 1970 年美日《琉球返還協定》簽署後,台灣外交部於 1971 年 6 月 11 日發表聲明,強調依照《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規定,“琉球群島之未來地位,應由主要盟國予以協商決定”,表示明確反對。 1972 年,日本將琉球恢複戰前名稱“衝繩”後,台灣拒絕使用,至今仍沿用老稱呼 ---- 琉球。大陸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緊隨日本,稱琉球為“衝繩”了。

可以看出,釣魚島這盤棋不好下,原因是,原本應當歸屬同一陣營的國共兩黨,當年為了各自的私利,都曾經各取所需、裝聾作啞地連出了許多昏招(默認過一些對我不利的條約),有時竟莫名其妙地“放棄下子權”,讓小日本平白無故地提了好多子。可見,黨派利益還是高於國家和民族利益呀。

這盤棋下到今天,已然被動。日本是步步為營,大陸(台灣)是各揣心腹事,舉棋不定,有時還要互相拆拆台,主動權盡在日本之手。人家都將釣魚島劃入自己的行政區管轄了,而且大搖大擺地派軍艦保衛自己的“領土”了,我們這邊卻還在“抗議”、“正告”、“呼籲”、“敦促”、“譴責” ……,文字遊戲玩的不亦樂乎。就算我們真的已經淪落到了“誰打我,我罵誰”這個糞堆上,難道就不能罵的正義凜然一點嗎?真不知道,在釣魚島這盤棋上,大陸(包括台灣)手裏還有幾個子可投?大概國共兩黨真的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手法抑或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本領吧?

“保釣”首先是誰的責任?國家還是百姓?竊以為是國家。如果釣魚島非要靠老百姓“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才能捍衛,那憑什麽要花錢養幾百萬軍隊?

所謂的“保釣”無非是一場“秀”。在台灣是為了撈選票,在大陸,不過是煽動民族狂熱、轉移民眾注意力的工具。一群對內連自由和尊嚴尚且爭取不到的人,還大談什麽外爭國權,您怎麽不把下一句也喊出來呀,內懲國賊,說錯了,是內爭人權,真是喝牛奶長大的群體啊―――早熟。

80 年前,胡適先生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裏告誡青年人:“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 ! 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 ! 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今天回味此語,依然擲地有聲。

1902 年,梁啟超先生在《中國之舊史》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可惜,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敢承認。

夢回漢朝,我看見了劉徹先生冊封日本國王的鏡頭,自豪感油然而生!哇塞,以此推論,原來日本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啊?睡夢中,我知道了下一盤更大的棋是―――收回日本!!!

2010.9.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