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到了她.
依稀是在一個聚會. 人很多,很吵. 她同一些人講著話走來, 眼睛似乎看向我們這邊. 我沒有直麵她,左右應酬著.
待要尋她時,卻不見了,連同周遭其他的人. 好空, 好靜. 人都去哪裏了? 隱約似在隔壁什麽房間.大家都在忙些什麽.
驀地又見她背影,黑亮的長發瀑布一樣垂了一肩.急探身去拉她手臂, 沒抓住,滑落了下來,觸到她的手, 繼而落了空.
臨窗泡著三杯茶,隻聽她問:這是我的嗎?指著中間那一杯菊花.
我有些漠然,張了張口,暗想我怎會知道.有一絲疑她明知故問.
不覺醒了.
認識她,是在初中.按規定隻能就近入學.學校很年輕,兩三年,老師也是.二三十.雖然談不上經驗豐富,卻還敬業,願意傾力提攜不多的幾個尖子. 她是其中之一,做了班長.有幾個體己的女孩,同她一起來自另一所小學,成績不錯.而同我一所小學的,除幾個明白的男生外,原有兩個鄰家女孩,書也讀得好. 然而都想辦法去了別的學校,自然是擔心被耽誤了.
那時的男女生不說話,好象訂了協議一樣.對於陌生的女同學,更不知應否或者如何招呼.
外麵的世界開始變了,已經恢複高考, 數理化變得很吃香. 師生一齊努力,目標要考好高中.
考入重點中學, 更少見到以前的同學了.學校在郊外,周六才能回家.
偶爾從鄰家女孩處得知她們成了高中同學.又聽說她停了幾天課,在家養傷.於是一同去她家探望.她因騎車不慎跌倒,傷了腳踝,坐在床邊,對我們笑說:屬兔的人腳傷了大不利.第一次聽到如此的推論,不免奇怪,但她自有解釋,感歎說傷腳的兔子跑不了了.
這樣一來,算有了接觸,知她同母親住,跟媽媽姓.
幸運的她沒有考,憑實力直升進入名牌大學新聞班.是以我後來在校園裏不時見到她.
某天突發奇想,要辦初中同學聚會.一講, 她欣然應了.其時我們都搬了家,我搬得比較遠.於是聯絡召集,多由她和她的女伴們張羅. 而我隻花了約半天的時間,走訪了原先同住一個樓區的同學.聚會很成功, 學校出場地,老師來了不少,同學幾乎全到.大家敘談,吃些茶點,還跳了時興的交誼舞.
由此開始同女孩子交往漸漸多了起來.與她也走得近了.發覺她很善解人意,和她在一起很輕鬆很隨意.她傾注的眼神,饒有興趣的微笑和恰到好處的評論,可以使任何話題都談得投機.男士之間,談論多的往往不外政經時勢,體育科技,喜歡說古論今,海闊天空.她於這些,並不疏淺.而她的見解趣味,更多了藝術文學和女性獨有的心思細膩,見微知著.
說起中學裏的事,她的話讓我頗為訝異:那時成績雖好但並不敢放鬆,暗地裏似乎在與成績好的男生比賽,但要超越卻很吃力.又說看我們輕鬆無慮的樣子,根本不知道有被追趕的威脅,頗有幾分無奈和羨慕.這話聽上去,無形中感到一點恭唯,不覺飄飄然.
提到那次聚會,才知我的人緣分在她的女伴中慚愧地幾乎為零.她們其實都不情願看她起勁張羅,很替她抱不平:為何提議的人不動,要我們替他賣力?幸而有她替我辯解開脫,說我住得遠,情有可原.她們礙於她的麵子,推卸不了,隻好幫忙分頭找人,這才成就了唯一一次令人難忘的聚會.
我在讀研的時候,她已在報社工作,整日在人與文字堆裏,想來有不少感觸.
畢業後,有段時間我去國外工作,與她時有書信交換.有天突然收到厚厚一個大信封.拆開一看,是一本<<花城>>雜誌.刊登了她的一個中篇.寫了感性女孩的情感世界和身邊的故事. 文風頗老道,手法卻很新穎.按她信裏的提示,從中我也尋回些自己零散的影子.很歎服她駕馭文字的能力.
毫不奇怪,她身邊總有不少男孩. 在大學的時候,就有個男孩相隨左右, 常在食堂裏一同進餐.倆人有說有笑,很開心.有次去她家,見她正在準備,似欲出門.身邊有一男孩待命,手提很專業的相機.她見了我來,便說不急著走.偏我不識趣,閑坐了一回方去.
按我太太的話,她屬於那種令人眼前一亮的女孩.與生俱來的風韻氣質,即便不打扮,也一樣引人注目.
當我打電話告訴她我定了婚期,約在兩周之後的時候.她呆了一會兒,笑說我保密工作做得這麽好,婚禮前幾天才通知她.
婚宴那天.新娘照例會給客人敬煙,她也借機小鬧一下.輪到替她點煙時,讓新娘劃了無數根火柴,幾乎燃到了手指.
以後我家每每請客,她總是我們的座上賓.
老大出生不久,她來看我們,帶來新婚夫君和昂貴的進口奶粉.先生來自台灣, 言談儒雅,見識不俗.她沉浸在幸福裏,掩不住的自豪喜悅.
後一次見到她,是我們一家從新加坡回上海,準備移居溫哥華.她和我們在酒店的頂樓用餐,憑窗俯瞰鬧市.人又回複到以前的平靜,略顯憔悴.沒有太多的解釋和報怨,隻說分手了.令人不勝欷噓.
從此失了音訊.我至熟的朋友中,有一位對她印象非常深.托他在國內打聽,告訴我們她去了美國.
數年之後,我們來到加州, 總以為還有再見的希望.不想黃鶴一去,白雲悠悠.
第一次知道茶葉以外的茶,是在她家.一隻淡青的瓷杯裏,滿滿的浮著小小的黃花,竟看不到一絲茶水. 湊近了,更有淡淡的藥香.她說肝不大好,中醫囑以菊花衝茶,早晚常飲.
如今這種清熱解渴的香茗,早已成了我在中餐館的首選.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