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
(2010-10-11 08:29:57)
下一個
今天說一說做人的事。
做人首先要自信。你不缺胳膊不缺腿 (這是一個比喻,是說都是人,平等的意思,不是說殘疾人),應該知道,別人能夠想到的,你自己也能夠想或者理解得八九不離十。
學習《聖經》也是一樣。據說,那個處女生的神人留下的東西,隻有那個叫做《聖經》的書。買一本書,自學,也許更好。如果看不懂,則是另外一回事。而把那些西方傳教士捧為至寶,就沒有必要了。
對於西方的這個那個,不管哪個,我們都要自己動腦筋,如果沒有明顯的智障的話。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如果是“胸懷世界,放眼祖國”,就不應該了。
一音樂為例,既要以民族音樂為本,同時吸收國際樂壇前沿的東西,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一手開掘民族傳統的寶藏,一手緊扣世界藝術發展的。。。
說到“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又要忍不住要稱讚幾句毛爺潤之先生。他老人家留下的這兩句話,抵得上我老人家解釋一萬句,堪稱珍貴遺產。
近年,一大批喝足了洋墨水的博士學者, 高唱著“洋裝雖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學成歸來, 報效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然而, 也有那麽一兩個患有“潔癖” 的洋博士, 不僅身著洋裝, 頭頂博士帽, 而且換了洋心, 把手中的派克筆當作投槍, 擲向手無寸鐵的國民。
或許, 洋博士的初衷是善意的, 不像某些人猜測是西方和平演變中國派回的“臥底”, 他們希望中國諸市盡快同國際接軌, 但卻忽略了西方是獨軌(全流通的高速懸浮列車) ;中國是雙軌(存在流通和不流通兩類是普通慢車), 倘硬性接軌, 除了顛覆, 還會有其他結果嗎?重要的不在是否惡意, 而是情感取向。有的人喝了太多的洋咖啡對中式茶感到索然無味了;有的人腦子裏塞滿洋數碼, 卻忘了是包括國民在內的納稅人為他們付的出國費,如今衣錦還鄉了, 攀上了監管部門或其他機構的要職, 一闊臉就變, 變成了薄情薄意的“薄士” 。
同樣是喝過洋墨水, 在紐約生活過十多年的龍永圖先生卻是厚情厚意的, 央視《對話》欄目, 曾邀龍先生作為“加入WTO後人才觀” 對話的嘉賓。當現場觀眾問他你是海歸派還是本土人才時, 龍先生說:“我是來自貴州山的本土人才, 我深知農民的貧苦, 所以我在談判中凡涉及到農業問題時, 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 我不允許侵害他們的利益。” 這情深意厚的一席話, 讓億萬觀眾都為之動容。龍先生是這樣說的, 更是這樣做的。有一次在談判中, 洋對手談到:“中國的豬肉, 在我們那裏隻能喂狗。” 沒等對手說完, 龍先生便憤然大怒, 拍著桌子, 毫不留情的請對手出去。這就是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官員對生他養他人民的情感。
“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與“今為古用, 中為洋用”是很不同的,你能夠體會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