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埽的博客

“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dwells in the soul” Democritus
個人資料
涮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子與聖經 遠誌明

(2013-10-12 20:34:44) 下一個
引言: 巍巍古道

一、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哀歎:大道隱去了!

有一個時代,我們引為自豪,它的靈魂卻充滿了羞愧。

有一群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傳世之寶,他們卻為失去的東西痛惜了一生。

我指的是春秋末年,大約在公元前六百年先後。那時出了老子、孔子和墨子,創立了道家、儒家和墨家1。如今古老蒼黃的中國文化,就是那時呱呱墜地的。此後兩千多年間,中國有了獨特的血液和乳汁,有了自己的先哲與聖賢,有了敬仰、驕傲和玩味的國寶 2。

然而,事實令人難堪。不是別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訴我們,那是一個中華道統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們無力回天、痛心疾首、遺恨終生,而儒術不過是萬般無奈中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而已!

孔子

孔子一生的遭遇便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孔子35歲時,魯國鬥雞引發戰亂,移居齊國。齊國大夫想害他,又返回魯國。看到魯君沉溺於美女舞樂三日不上朝,憤 然去了衛國。衛君聽信讒言用兵騷擾他,隻好去陳國。路上誤被複仇民眾圍困了五天,又回到衛。衛君愛美色勝過愛德行,孔子失望而去。在宋國,司馬想害他。逃 到鄭國,鄭國人稱他是喪家狗。到了陳國,正趕上晉、楚、吳輪番地攻打,便感歎說,還是回老家吧。路過蒲邑,孔子被一夥叛軍拘留,立了一個假誓才解脫。要去 趙國,聽說趙君剛剛殺了兩個義人,就膽怯了。孔子遷到蔡國,不久蔡君被大夫們謀殺。楚國請孔子去,陳、蔡兩國的大夫們派兵把他堵在荒野,沒吃沒喝,孔子淒 楚吟詩:"不是犀牛,不是老虎,為何落在曠野中?"楚君想封地給孔子,怕他坐大,又打消了念頭。落魄的孔子終歸故裏,魯國卻一直不用他。孔子晚年說:天下 無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滅了3。

這是怎樣一個世代啊!楚國的狂人向孔子唱道:"鳳凰啊鳳凰,道德為什麽如此衰敗"!田間的農夫對孔子的弟子哀歎:"普天下惡濁的洪水滔滔泛濫,誰能改變呢" 4?

麵對天下無道的敗壞世態,孔子怎能不神往天下有道時的美好景象!一次孔子參加年末的祭神儀式後,登高遠望,不禁感慨萬千,對弟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我 沒趕上,可是古書裏有記載。大道通行時,天下公而無私,賢能的人主政,人們信實和睦......。如今大道隱沒了,天下化為家私,隻親自己所親,各人隻顧 各人...... 5。孔子極其仰慕古道,多次讚歎說:"偉大崇高的堯帝啊!獨尊上天為大,一心效法天道。崇高啊,舜與禹,擁有天下而不為己"6。孔子甚至懇切地說:"哪怕 早上聽到道,晚上就死去也好啊"7!

實際上,孔子將大道隱沒視為一個無法挽回的既成事實,放棄了以"道"為根本的 "大同"境界,追求以"禮"為綱紀的"小康"理想。在他看來,所謂禮,是先王用來承受上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掉會死,得著便活 8。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累累如喪家之犬"奔波於列國之間,就是為了"克己複禮"。他說:"一旦人們能約束自身性情,複歸先王之禮,普 天下便一片仁愛了"9。

大陸不少文人曾批判孔子妄想開曆史倒車。問題是,這位才德雙全的中華文化的主要締造者,何以迂腐到非要走回頭路不可呢?難道不是春秋末年真的失去了大道、而大道確實是至關重要的嗎?

台灣有的學者強調另一麵,說孔子未必不是"寓文於史、托古改製"。這裏的問題是,孔子展示給我們的古道背景和仰慕情懷,難道都是虛假靠不住的嗎?況且 (我們馬上會看到)借助《易經》《尚書》《詩經》等古籍,不是可以多方直接地看到夏、商、周"大道之行"的真實內涵嗎?此外,學問和為人都與孔子不同的老 子墨子,在"道行道隱"的論斷上卻與孔子完全相同,這是偶然的嗎?

老子

老子形容那個世道說:好一個廣漠無際的荒野!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台,一個個自滿自得,流溢而出,精精明明,斤斤計較。唯獨我啊,疲憊沮喪,像是無家可歸的人;渾渾濁濁,仿佛遺失了什麽10!

遺失了什麽呢?要回歸哪裏呢?老子比孔子更清楚,就是"道":"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你們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肴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世代啊11"!

老子確信天下若失了大道,無物可以補救,故對仁義道德的說教很不以為然,鍥而不舍地尋求真道。他說:大道廢棄了,才興起仁義。大道失落了,才強調德 行。德行失了才講仁愛,仁愛失了才講正義,正義失了才講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已經是禍亂的端倪了12。

墨子

墨子論到世態時,同孔子老子一樣,毫不懷疑失了先王的道統 13。他說:自當初三代聖王之後,天下便失了大義,不僅有不仁、不忠、不慈、不孝的事,更有淫暴、亂寇、盜賊、劫殺,一片亂象。這是怎麽回事呢?墨子直截 了當地說:因為世人都不相信神明了啊!如果世人都敬畏神明,知道他秉行公義,賞罰分明,誰還敢為非作歹呢?怎麽會天下大亂呢 14? 據墨子記載,古代先王豐厚地祭祀服侍神明,又唯恐後代不曉得,就寫在竹帛上。怕竹帛腐壞,便刻在盤盂金石上。又擔心後代不虔誠,哪怕一尺之帛上,也要千叮 嚀萬囑咐。現在世人竟說神明原本就不存在,這哪裏是君子當行之道啊15!

看來,對孔子、老子和墨子來說,當時中華道統的失喪顯然是個不爭的事實,他們的失望、惋惜和無奈之情也充分地溢於言表。那麽,那個失喪了的中華道統究 竟如何?為什麽如此牽動先哲們的心?先哲們締造的傳統文化,己經喂養了中國兩千多年,竟然不如那失去了的東西更寶貴麽?我們一直珍藏、吮吸和引以為榮的, 竟然不是貨真價實的正宗貨嗎?

雖說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有心的中華兒女卻怎能不在這裏定一定神,看看那失掉的先祖道統到底是什麽?



二、上古先祖,禪讓、祭祀、政事、人生、文字的昭示:大道之行也!

先祖道統,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於神"16。

天、道、神、上帝,先祖使用這些詞,偶有歧義,卻常有通義,通義就是神。"上帝,就是天"17。 "天就是神,天無言而有信,神不怒而有威"18。"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9。"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20。所以,敬天、順道、信神、畏上帝,這些說法的含義是相同的,都表達了先祖的道統。

後人一聽說道,就感覺虛無縹緲。然而對於先祖們來說,道又真又活,流蕩在心裏,顯明在世上。這方麵的記述很多,專著也不少 21。我僅舉幾個活生生的事例,以期畫龍點睛,可摸可觸。

禪讓之風

堯沒把帝位傳給兒子,卻傳給了舜;舜沒把帝位傳給兒子,卻傳給了禹。這段佳話史稱禪讓。禪讓何以發生?生活在明爭暗鬥、黨同伐異的後世之人,常常迷惑 不解。有的歸於堯舜高風亮節之德行,然而此等大德行從何而來?又有人歸於堯舜心智未開之愚腐,然而訂曆法、置閏月、明五刑、安天下的不是他們嗎?還有人幹 脆否認禪讓之美談,說"實際就是軍事民主製"22。

讓我們依據《史記》和《尚書》,看看禪讓的真相。

堯帝,名叫放勳。他有上天一般的仁德,出神入化的智能。堯在帝位七十年時發現了盲人之子舜,把他推薦給上天,讓他代行天子之政,自己則觀察上天的旨 意,看天是否願意接受舜為天子。二十八年後,堯壽終,傳帝位給舜。舜執意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就退避到南方。可是天下朝見的、訴訟的、謳歌的,都來找舜而不 去找丹朱,於是舜歎道:"這是上天的旨意啊"!便登了帝位23。舜繼位之後,以祭祀之禮向上帝陳述此事24。

舜的兒子商均不夠賢能,於是舜打算把禹推薦給上天。一次,舜帝與禹、伯夷、皋陶一起討論治國方略,令禹發言,禹說:"以清明誠實的心尋求等待上帝的旨 意,上天就會不斷地賜給你幸福瑞祥"。舜帝推薦禹給上天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十七年後就去世了。禹想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隱居到陽城。可是諸侯們都去朝 拜他,他隻好接受了帝位 25。

顯而易見,對上天的敬畏,是堯舜禪讓的真正原因。用德行、愚腐或迷信來解釋禪讓的人,應當仔細想一想:若不是對上帝虔誠的信仰和深深的敬畏,什麽力量 能生發出如此徹底的德行、如此美妙的"愚腐"和如此通達的"迷信"?若不是"信於神",什麽力量能保證"孤、寡、不善"的人間帝王"忠於民"?

祭祀之禮

中國曾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一生夢想"克己複禮"。我們身為中國人,是否知道中國最大的禮是什麽?

是祭祀之禮,如:郊祭、 祭、煙祭、類祭。

郊祭:在疆界或京郊建築祭壇,以牲畜之血敬獻上帝。"郊祭用血。 26"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祀帝於郊,敬之至也"27。

祭:皇帝主持的祭祀。帝王就是大祭司。"不是王不能 祭。王用 祭來祭祀先祖的源頭"28。

煙祭:燒柴升煙,再加牲畜,味達上天,上帝悅納。"以煙祀祀昊上帝" 29。"不煙於神而求福焉,神必禍之"30。

類祭:因特別事故而祭神。"於是,舜以類祭向上帝報告繼承帝位的事" 31。

中國人獻祭的記載,至少始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周朝人甚至說其祖先後稷(種田之人)便是薑媛(牧羊之女)32 以煙祭敬奉上帝而生的33。孔子編篡的《禮記》,行於周朝,承自夏商二代34 ,中心就是祭祀之禮。洋洋49篇,論及祭祀的神聖莊嚴和詳規細則,如齋戒、祭物、祭器、服飾、陪侍、詩樂、情境等獻祭要求,又涉及祭祖、家務、婚姻、喪 事、飲食等行事標準,比之《聖經/舊約》猶太人獻祭和為人的條例律法,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胡適聲稱中國文化深受祭天主義的影響35 。據說祭祀之禮一直維係到1911年才告消失36。然而自春秋末年大道隱沒之後,這個禮實際上便漸漸流於形式了。

先祖極為重視祭祀之禮,絕非迷信。在祭祀中,他們能夠與神溝通交合,親密相歡 37。他們也知道,神所喜悅的,是真誠的心靈,並非所獻之物。當子貢想撤掉祭祀用的羊時,孔子說:"你愛的是祭祀之羊,我愛的是祭祀之禮"38 ;神所愛的,則是孔子這般虔誠的祭祀之心。先祖又說:"大德才能感動上天,至誠才能感動神明"39 。這很像以色列先知們的話:神難道缺少你們的牛羊嗎?他所要的不正是你們聖潔、敬畏的心嗎40?

先祖還知道,神所悅納的祭祀,可以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自從後稷開始祭祀上帝,百姓可以卸去罪咎重擔,代代延綿,直到今天"41 。這種類似猶太人"贖罪祭"的觀念,使我們聯想到先祖們的確不像後人,靠個人修煉提升德行,而是以敬虔的心討上帝喜悅,禮儀典章亦為此而設。一顆在上帝麵 前認罪贖罪的心,自然比千萬種誡律和苦行更能生發出自省和德行,且有仿佛釋罪感一般的輕鬆、自由和寧靜。上帝赦罪賜福之說,由此可見一斑了。

政事之綱

中國最早的一份政事記錄是《尚書》。"書者,政事之紀也";"《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42 。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堯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間,中華先祖們施政治國的理念和大綱43。

繼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之後,夏商周三代的接替是《尚書》的主線。夏朝最後一位帝王夏桀,荒淫無道。成湯去討伐桀之前作《湯誓》,對眾人說:眾人啊,不是 我小子敢犯上作亂,實在是夏桀罪惡多端,上天命令我去討伐他。你們會抱怨我荒廢農事,我理解你們,但我更畏懼上帝,不敢不出征啊!夏桀的罪惡太大,百姓甚 至抱怨說:"這個太陽什麽時候墜落呢?我們願意同你一起滅亡"。眾人要輔佐我,實行上帝對夏桀的懲罰...... 44。

成湯滅夏桀之後,建立了商朝。從成湯到帝乙,數百年間,力行德政,慎行祭祀,沒有人敢違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直到季紂,才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 意。沒有明德芳香的祭祀聞於上天,隻有怨恨之聲、酒腥之氣達於上天,上帝就不保佑了,降下喪亡之禍。周公說:"上帝並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懲罰啊" 45!季紂手下的臣僚也直諫說:上天恐怕要斷商朝的命了!大王您淫蕩嬉戲,自絕於天。百姓都說:"上天怎麽不降威懲罰呢"?如今上天要拋棄我們了46。

周武王伐季紂之前,曾祈禱天命。一次,八百諸侯集於盟津誓伐,武王卻說:"你們不知道上天的旨意,還不可以呢"。兩年後,武王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取 代商朝,然後報告給我"47 。於是宣告說:"季紂自絕於天,現在我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然後一舉滅商,建立周朝。進軍商都時,武王對迎候的百姓們說:"願上天賜福給大家"!次 日,武王祭祀上帝,禱辭中說:"季紂廢棄了先王秉受於天的恩德,辱慢神明,斷了祭祀,施暴百姓,罪惡昭昭,達於上帝。我承受天命滅紂,敬奉上天彰明旨 意"48。

三代時兩大暴君夏桀與商紂,就這樣先後受天之罰。而倍受後人崇敬的文(文王西伯)、武(武王發)、周公(周公旦),則因敬神愛人,為上帝所悅納,上帝就降大使命給他們,用喜樂吉祥陪伴他們49。

顯然,是否"忠於民而信於神",是貫穿《尚書》的基調。是先祖衡量善與惡、義與罪的準繩,也被視為國運興衰、政事得失的根源。這就顯明了一個事實:中 華上古一千五百多年間,上帝被視為至高主宰。那時,人們將自己的福禍安危、生死存亡全係於他。他是忌邪惡、喜善德、監察人心的正義之神:"上帝監察下民, 讚許他們按公義行事" 50;"上帝禁止驕奢淫逸"51 ;"凡是犯罪的,必受上帝懲罰,不能長久"52。上帝又是有情有意有智能的神:"上帝並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懲罰";"上帝哀憐四方百姓,眷顧他們的 命運而更換暴紂"53 ;"上帝不降大命給信誣怙惡的人,上帝也不降大命給無德無義的人" 54。

在這樣一位公義、信實、全知、全能的上帝麵前,暴孽不能存留,罪過必須懺悔,德行必得彰顯__這正是先祖們的信念、信心和信仰。這種純潔的信仰、不移 的信心和高貴的信念,充滿了《尚書》通篇,也鑄造了上古曆史,形成了聖哲痛惜、萬世景仰的先祖道統。的確,一個民族上下若有這樣的信仰、信心和信念,不就 是有了從天而降的正義之聲、道德勇氣和不可摧毀的向善力量嗎?不就得著了上帝通過億萬人心而賦予的巨大祝福嗎?

人生之命

上古大道不僅以禪讓、祭祀和政事展現在國家綱紀中,也深深根植在先祖個人的人生價值裏,這一點可以從《易經》和《詩經》中看到。

《易經》雖然以陰陽為法,以占卜為式,以吉凶為問,卻蘊藏著一個奧妙的"天機" ,就是:天人互動,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所以第一條就是"樂天知命"55 ,占卜,據信就是樂於天而求知命的方式。其次是"順天休命" 56,順從天意,不昧於己,歸回安息,平靜安穩。最後則"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57,上天的保佑至大無比,哪裏還有不利呢?《易經》中有如此恢宏的精義,後人卻隻拘泥於象數推演,實在可惜了。因為光是"有樂天知命的心誌、又有順天休 命的行為、便有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果實",這樣的一種人生信仰,本身就是上天的祝福了。

《詩經》的多數篇章都有先人祈禱的心聲。先人們相信敬虔的祈禱必蒙上帝垂聽: "人民所稱道的,早晚禱告,達於天上,上帝喜之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早晚禱告,達於天上,上帝惱之而懲罰"58 。於是,詩人們麵向上帝,忠實地抒發了那個時代的人生情懷:

讚美:"燦爛奪目的上天,光輝普照大地。偉大榮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臨。永恒無限的上帝,天下萬民之君"59。

感恩:"上天啊!生養了眾民,創造了萬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麥小麥都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賜下了豐年"60。

祈求:"明亮的天河,運轉於蒼穹。君王仰天長歎:世人犯了什麽罪過,上天竟降如此大禍?祭祀的玉器已用盡,難道上帝還不垂聽"?"我將牛羊獻上,祈求上天保佑;我會晝夜不懈,敬畏上天威嚴"61。

畏懼:"偉大上天,突發盛怒,降下喪亂,遍地荒涼";"上天降下了懲罰的羅網,國中盜賊們發生內訌"62。

哭訴:"我心恍惚苦淒淒,我心慌亂如醉酒,我心沉悶如梗塞。知我者說我憂傷,不知我者問我何求?悠悠上天啊!這是誰的罪咎"?"悠悠上天啊!我們的父母,無罪無辜的人,為何遭受痛苦"63?

感歎:"貧困交加,走投無路,這是上天的作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明的,知道我沒有快樂,那麽,高明的上天啊,為何不憐憫我" 64?

記述:"後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農稼,大麥小麥,上帝降命,養育萬民";" 上帝啟示文王,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攀比羨慕,徑直登臨我岸";"上帝啟示文王,不要自作聰明,順從上帝律法"65。

勸誡:"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樂;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為。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神的降臨,不可測度,豈敢懈怠" 66?

警告:"上天為什麽責罰你?神為什麽不祝福你?你舍棄了夷狄的大惠,妒忌我這正直的人";"恭敬吧,恭敬吧!天道顯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說天高不可及,人之所行,日監夜察,上下往來行賞罰"67。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68。為什麽人心無邪?心中有正則無邪也!為什麽心中有正?孔子很清楚:"大道之行也"!這樣一個信於神、畏於天、順於道、敬拜上帝的族群,人心怎麽能不 純樸呢?看起來柔弱的心腸,卻能吟出通天的力量;看起來愚拙的言辭,卻閃著超世脫俗的光華;即使在痛苦、無奈和淒涼的哀歎中,也不失盼望的底線──隻因為 有一位公義、慈愛、全知、全能的上帝,活在他們心裏。

文字之謎

漢字無疑是中國文化最古老、最確鑿的標誌。若是黃帝的史官蒼頡約在公元前兩千六百多年前收集整理69,那麽,真正的形成過程就應當更早,可見漢字本身 所隱含的文化傳統可謂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同時,漢字是象形文字,其音、形、義相互關聯,這又是考察辯識其文化含義的天賜良機。考察工作是浩繁的,這裏隻 能舉出一些線索。

就字義講,古人在稱呼"自在永在者"──請原諒我借用《聖經》上的這個意謂──時,所使用的天、道、神、上帝等名字,恰好從不同側麵描述了他的屬性。 所謂"天",強調不屬於地上的世界,崇高而超越,清明而無限,又有四季運行一般的信實,有春育秋煞一般的公義,有陽光雨露一般的慈愛。所謂"上帝",強調 在天上的主宰者,宇宙最高的君王,擁有至上的主權,是一位全能的位格。所謂"神",強調超出人的理性能力,無法測度,其智能深奧不可識,其意念高妙不可 言,其作為神奇不可料。所謂"道",強調其無形存在、卻無所不在的生命性和入世性。大道為一,卻能化散為處世、為人、治國、立命之道,從而統攝天上與人 間,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樣,以"天"示其無限、超越、信實、公義和慈愛等屬性,以"上帝"示其至高的主權和位格,以"神"示其奧妙無窮的 智能和能力,以"道"示其無形地化育生命和入世得人。中國的古人借助這幾個漢字,盡可能地靠近"自有永有者"的真實內涵。

就字形而言,對古象形漢字的研究有許多令人驚訝的發現,業有專著刊行。有一些通常難以做象形解釋的字,放在"信於神"的道統裏就迎刃而解了。如"休" 字,古作,何以人在樹旁而非在石、土旁為休?聯想古時休字有"蒙福吉祥"之意,《聖經》又有"歸回安息"的呼喚,似是追憶人之初在伊甸園中身心得安息之情 形。又如"婪"字,古作,何以林下之女為婪?似隱含夏娃受誘惑吃林中智能果之意:"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 能,就摘下來吃了"(創 3:6)。 這不是從飲食、美情到心智上,全麵的貪婪嗎?又如"單"字,古作,何以兩口離田而單?似是亞當夏娃(兩口)被攆出伊甸園(田),與神隔離之後的孤獨。又 如"船"字,古作,何以恰恰"八口"在舟內為船?似與挪亞一家八口人進方舟之事相關,且據考證,《聖經》記載的大洪水約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而蒼頡造字與大 禹治水都在其後不遠。又如"義"字,古作,何以"我"在"羔"羊下便稱義?獻祭是從挪亞開始的,似是指殺羔羊獻祭以贖罪稱義的事。如此等等。有一本書分析 了一百三十多個漢字 70,還有人大膽地思考過中國祖先與挪亞的血緣關係和文化淵流 71。當然,這類問題已不像純粹的學術研究了,唯獨有心人會有興趣。

現在來看一串漢字,裏麵千真萬確有"信於神"的道統。這就是以"示補"為偏旁的字群。"示"即 ,是以甲骨文"祭壇"的樣子表示神。除了"神"字以外,"祖"為始意,"隻"為大,"祗"為恭敬,又有"祭祀""祈禱",是《禮記》所稱之大"禮"。" 社",古為祭神之場所,如猶太人之會堂。"祝"則是祭司和祝禱者 72。人的"福"、"禍" 都與神相關,"禪"是人單獨麵向神的默思玄想。今不常用的"祺"、"祜"、"祚",都是福份吉祥之意73,等等。

顯然,中國文化最早的建築師__造字的蒼頡們,深深地生活在神的臨在中,以至於福、禍都在乎他,社、禮都圍繞他,祭祀、祈禱他,恭敬(祗)思念(禪) 他,以他為始(祖),尊他為大(隻)。我們文化之根上這些屬神的烙印,雖然風蝕演化了數千載,至今依然曆曆在目。不肖子孫們,縱使恨不得將這些字都篡改 了,卻是做不到啊!

中國文化樹大根深,從有漢字始,曆經堯、舜、禹、夏、商、周,約兩千多年間,舉凡政事、禮儀、詩歌、文字,一脈相承,充滿了信神、畏天、順道、敬上帝 的道統,有證可查,有跡可尋。直到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的時代,大道才隱去了。那時人智興起,人欲橫流。人們不再信神,不再畏天,不再順道,不再敬上帝。 卻以利益為天,以智巧為神,以權勢為道,以自己為上帝。這是人的智能大勃興的時代,也是神道大失喪的日子。中華神州延綿了兩千多年__連無文字的史前史, 實際上還要長__的道統,就在那時瘁然斷裂了。春秋末年,還聽得見先哲們仰天撫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傷的歎息,到了戰國末年,一個與神隔絕、全然人治,與 道隔絕、全然人智的陰暗暗、赤裸裸的世俗王國,就以人心的罪念為磚石、以仁愛的呼號為門麵,堆積而成了。自秦始皇自稱"皇帝"後,一代又一代世上君王,就 儼然一個個取代了上帝。



三、末世拯救:孔子倡德,老子傳道

林語堂先生曾用"把蠟燭吹滅吧,太陽升起來了"這句話,描述他一接觸耶穌之道時的感受。這句話恰好出自堯帝大道當行的時代74 。上帝之道就是靈魂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 1:9)。

當太陽西下晚霞消失的時候,黑暗便籠罩了大地。人心晦昧了,在陰影中遊移,躁動,奔突。人們像失了明、脫了韁的馬群,相互踐踏。遍地是離經叛道,歪門 邪道。思想家們驚慌失措了。他們一麵追憶、歎息那隕落的大光,一麵思索著補救的辦法。一時間人的智能迸出火花,在茫茫黑夜裏,諸子百家,燈火閃爍。

哀哉儒術,舍道求德

孔子開創的儒家,為黑暗中的人心設計了一套規則,順其而行,自能避免跌入惡濁泥潭或相互碰撞衝突,使人心社稷光亮麗美、清楚有序。這套規則就是仁、 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以道德引導之,以禮儀教化之75 。儒生們樂觀地相信這個道德係統通過自省和自律能夠行得通,因為據信每個人心中都自有一盞燈,就是人之善性和良知,如測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 之心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76。

若果真如此,儒家的一套在曆史上應當有效,其理想亦當實現。然而兩千五百多年了,至今儒家仍隻是一種有待追求的"理想",豈不怪哉!那麽,症結何在 呢?其實孔子是明白的:大道隱去了!孔子從來沒有像他的追隨者那樣,自信到宣稱儒家學說就是中華道統、救世良方。恰恰相反,他確信自己是在"大道既隱"的 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舍棄大同,追求小康77 。他的話常常是這樣:假如"克己複禮",則"天下歸仁" 78。假如"愛人",則為"仁"。假如"剛、毅、木、訥",則"近仁" 79。假如有"周公之才美",則"其餘不足觀"80 。假如"以德為政",則"眾星拱之"81 。假如"其身正",則"不令而行"82。假如"有用我者",則"恢複文、武德政"...... 83。問題就在於,這些"假如"在無道時,都是不能實現的。因為無論個人或社會,立誌為善由得他(它),隻是行出來卻由不得他(它)(羅 7:18)。自古以來各民族都不乏好的誡律,各種人都存有良知善端,所缺乏的,就是行出來的動力和能力。

大道當行時,人心與天上公義之神相通相連,自然產生一種內在的、活生生的敬畏和虔誠。其良知善端得到活水源頭的激發,奔湧流蕩,大有能力。大道隱沒 時,人心與神隔絕,以神為虛無,以己為唯一,人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敬畏與虔誠。這時,即使心中有良知善端,在利欲的誘迫、世俗的攜迫和競爭的逼迫下,也是 無能為力,實在難以昭行不昧。這就像屋裏隻有電燈不行,還要有活力的電源。人心如屋,良知如燈,神就是活力的電源。電燈離開電源就不起作用,良知離了神就 微弱不堪。

實際上,孔子對大道仰慕至極,對失道痛惜萬分。他以為道失而不可追,一去而不複返,所以舍道而求德,希望以仁德禮義來宏揚大道,濟補亂世,篤正人心。 殊不知,道為德之本,德為道之末,舍本而求末,差哉!於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屢屢品嚐、且終於明白了失道之後推行仁義的尷尬困境,說:"我們的主張行不 通,早已很明顯了啊!" 84。

後人,尤其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哄哄然一窩蜂崇拜孔子退而所求之次,卻壓根兒看不見孔子慕而不得之道;以其替補之術"仁義道德"為至寶,卻把孔子夢 寐以求而不得的上古道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宋代李元綱勾畫出一幅"道統相傳圖",稱伏曦、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子思、孟子、程 子、朱子等,使中國道統相繼不絕。據信大多數中國人,包括孫中山先生,都毫不懷疑孔子是承先啟後的道統繼承人 85。這真會叫孔子哭笑不得:那上古大道早已在孔子之時隱去,恰恰是孔子一生追思不得、痛惜不已的啊!

老子其人,入道而休
老子與孔子有一點相同,兩點不同。
兩人都承認那是一個大道隱沒的年代,這一點相同。

但老子又確信,天下若失了道,則不論仁、義、禮、法,無物可以補救,所以大道舍棄不得。他說:大道廢棄了,才大講仁義;喪失了大道,才強調德行;所謂 禮、法,是禍亂的先兆。有了道,最好的戰馬會用來種田;失了道,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所以,唯有順從大道,才是最高的道德形態;秉持上古之道,才能把握 現今之事。因為唯有道,有恩典供給人美善之心,又有能力成全其美善之行;而不順從大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滅亡了 86。老子這樣雄魄的見識和決心,孔子是沒有的。

更重要的是,老子還確信,大道隱去並非喪亡,道隱無名並非不存,大道古今如一,常與我們同在,可知、當知、必知。他說:道看起來無為,其實無所不為。 他就行在我們周圍,如大水漫漫,無所不至。從古至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他使我確信不疑,行在其中。我之所以曉得萬物之父的情形, 也是由他而來 87!老子對大道這樣樂觀和有信心,更與孔子炯然不同。

顯然,老子是入道之人,不像孔子隻是慕道之人。老子能夠將天上與人間、形而上與形而下融匯貫通來思考,因為他得著了那個上下貫通的"一",即道。孔子 隻是以人間的智能來應付人間的事務,就好象撇開了太陽係、銀河係和整個宇宙係統,來處理地球本身的運行和演化難題。中華上古大道不是這樣子。古人上信於 神,才有下愛於人,其仁德禮儀均是有根之青藤,有源之流水。孔子知道其根失了,其源斷了,卻不像老子執著堅定地去追根尋源,而是做起青藤流水的設計規劃來 了。

老子之得道入道,當然並非由於他的智能和德行比孔子高多少,而是他在謙卑虛己、清靜無為、敬虔順從中,領受了大道之光的照臨。世人的智能與德行,是努 力向上的力量;但大道卻像水,隻注入處低居下的地方。所以見素抱樸、少思寡欲(19:2)、不識不知、順帝之則88 是有福的。這是老子之學,亦是老子之人。老子所言之道,與其說是他一個人潛心悟求之偶得,倒不如說是他從道中謙卑收受之恩賜。揣摩老子其人其學,均不出天 上大道的奇妙作為!

老子之言五千,字字擲地有聲。老子其人,卻像神秘傳奇,撲溯迷離。老子之姓名、籍貫、仕旅、行蹤、享年、世係等等,無一不成問題。"舉凡先秦西漢關於 老子之文獻,幾無一可據"89。司馬遷著《史記》(約公元前二世紀),雖提出李聃這位西周守藏吏,卻又列出老萊子、太子儋,說世人"莫知其然否",最後隻 能肯定"老子,隱君子也"。司馬遷在《孔子世家》和《老子列傳》中都記載,孔子曾赴周向老子問"禮"。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說的那人連骨頭都腐爛了,隻有其 話語還在。時候到了,君子會駕臨天下;時候未到,君子則如風飄逸。盛德若愚,驕氣、多欲、態色、淫誌均無益。做人子的,無我而立我;做臣屬的,隻當無我而 已,等等。孔子離去後對弟子們說,這位老子,真是"乘風雲而上天"的龍啊!據說老子後來離周西行,經過幽穀關,守關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於是老 子做了五千言,然後離去,終不知老於何處90 。有人猜測去了中東或印度91。這裏我不敢多嘴。

慶幸的是,盡管老子其人影影綽綽,隱遁未明,《老子》一書卻是真真切切地留給了世人。也許,上天之意、大道風範本是如此。

老子所言之道,即上古所行之道

《老子》一書,後人雖分為道、德兩經,主旨卻隻是對道的宣告,可謂"宣道之書"。

然而老子這個"道",是否上古先祖所行之道呢?即是否孔子的"大道之行"與"大道既隱"所言之道呢?我認為這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老子是在同孔子一樣悲歎人們對大道的廢棄時,宣示其道的。可見老子所宣之道就是當時人們所遺棄的道,邏輯上一脈相承,順理成章。

其次,孔子對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證。老子之道講"無為而治"(3:6),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已 矣"。老子之道講"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13:4),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老子之道講"知常容,容乃公" (16:8),孔子說:三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92,等等。

最明顯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談到上古之道,如"秉執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並知道其始末由來";"上古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 識";"古人所得著的,是一(即道)";"不爭不競之美德,相配相和於天道,上古之時便如此啊"!"古時善於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來越聰明(自行其 是),而是使世人越來越愚樸(順從真道)"。"古時候為什麽重視道呢?不就是因為在他裏麵,尋求就能得著,有罪得以赦免嗎?所以道是天下最寶貴的啊"!等 等93。可見《老子》所言之道與上古所行之道是同一個道。

同一個道,卻有不同的展現,這就容易使人迷惑了。上古之道在於"行",是先人行出來的道,亦是大道行在世上,即如前述禪讓之舉、祭祀之禮、政事之綱、 人生之命、文字之謎等。到了老子的時代,大道已被世人背棄,絕行於世,世人們亦不識大道為何物了。這時老子上乘於天、下達於世的道,便在於"言"了。大道 是有生命的。大道普行於世時,自不待言;大道不行於世時,則道自言,就是借助先知宣達、喚醒、警示、告誡、引導世人,歸回大道。看起來是老子言道,其實是 大道自言也!看起來像出世之道,其實是救世之道也!看起來是老子一家所言之道,其實是上古萬民所行之道也!



四、大道之言:原道、聖人、靈修

大道可以言說

人們常聽說"道"是不可言說的。研究老子的專家學者們,一般將《老子》的第一句話解釋成"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道可道,非常道 1:1),以此來強調道是不可言說的,又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1)這類話為佐證。但是這樣一來,等於一開始就剝奪了老子宣示真道的權利,或者 說,一開始便否認了老子言說永恒不變之道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很顯然,這樣斷句和翻譯,與老子通篇的宗旨  宣示那永恒不變之道給世人,是很不相宜的。正是 基於這種誤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問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其中的"言"字是形容詞,意思是知"道"的人無須多說,多說的人並不知"道"。不是嗎?老子僅留下五千言而已,耶穌僅留下數百言而已!不是比那些終生著書立說、卷帙浩繁的人更知"道"嗎?

"道可道,非常道",應是"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之意。這樣斷句和翻譯也表達了道的深奧不尋常,卻沒有"大道不可言說"的武斷悖論。"常" 字在《老子》中多次出現,有"通常"和"永恒"兩種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常"的意思。"道"字,到老子之時,已經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 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書》"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書》"我道惟寧王德延";又有"言說"之意,如 《詩經》"中 之言,不可道也。"94 《尚書序》(相傳為孔子所作)說:"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這裏用了"常道" 一詞,指一般的道理95。又有馮友蘭先生考證說,古時所謂道,均為人道,到了老子才賦與道形而上學的意義96。可見,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須一開始就澄 清概念,強調他下麵要講的道,絕非人們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麽呢?就要聽老子娓娓道來了。於是老子談論了那 永恒不變之道五千言。

大道的言說

老子言道,態度極為謙卑。他僅僅寫了五千多字,知道"多言數窮"(5:3)。他又使用"恍惚"(21:2,3)、"玄"(1:4,5)、"孰知" (73:2)、"吾不知"(4:3)、"勉強"(25:4)等字眼,反複強調道的無限和自己的有限。這正是他知"道"了的緣故,是大道在他身上發生的果 效。

《老子》所言之道,本書將詳加討論,此處隻稍作提示。

第一,老子宣示了大道本體的屬性。

道是自在者,他以自身為法度97。
道是造化者,萬物之母,愛養萬物98。
道是超越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99。
道是生命者,眾妙之門,沒身不殆100。
道是啟示者,不言之教,以閱眾甫101。
道是公義者,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02。
道是拯救者,常善救人,有罪以免103。

我們會在本書第一部"大道七說(原道篇)"中詳細探討大道的本體屬性,並深入比較《聖經》"太初有道"之道。

第二,老子預言了道的化身"聖人"。 《老子》81章中,在26章中29次描述聖人,而且總是在宣示了道之體、道之像、道之理之 後,緊接著便用"所以"(是故)引出聖人行大道於人世的表征。老子筆下的這位聖人,遠 在天籩,近在眼前,言之鑿鑿,不容置疑,儼然一位道的化身:

聖人的職份:世人認識上天的器具,天下的牧者;不行而知,不見而明 104。
聖人的本像:自知不自見;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105。
聖人的使命:常善救人,複眾人之所過,是謂襲明106。
聖人的降卑與大愛: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107。
聖人的受難與功成:外其身而身存;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108。

我們會在本書第二部"道的化身(聖人篇)"中深入考查這位聖人,並客觀比較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的同類預言和耶穌的應驗。

第三,老子有精辟的為道、修道之論。

修道的原則:歸根複命,守母襲常; 反(返),損,靜,襲109。
修道的功夫:棄絕功,虛靜功,柔卑功,無為功,和合功110。
修道的比喻:光,水,母與嬰111。

本書第三部"為道之道(靈修篇)"將深入研讀老子的靈修妙道,願大道之光親自引導我們進入其光明、永恒的境界。

原道篇、聖人篇、靈修篇,這三部分內容恰好將老子五千言囊括無遺。不管當今學者,包括一些基督徒學者有什麽疑惑和異意,我相信凡以道求道之人,必能在這五千言中得見神光。



五、解讀老子:失者同於失,道者同於道

以"學"解"道",失之千裏

翻開今日有關《老子》的論著,我們看到的是:"《老子》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沒落的讀書人的思想情緒......具有無神論的思想傾向"。"世界觀是客 觀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有樸素的辯證法......反對社會進步"。"老子的哲學,企圖使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神學的桎梏中獲得解放,有利於科學 無神論的發展......反對進步,不敢迎接新事物......宣揚蒙昧主義......自私保守......分散的、零碎的列舉一些對立觀念,沒有來得 及整理成為體係,提高到一個總的原則"。"老子認為這個'玄之又玄'、'惟幌惟惚'的'道'是真實存在的。現在我們畢竟要問: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說的如此 這般的'道'嗎?它究竟是實際存在呢,或者隻是概念上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道'隻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上 的描寫,都是老子所預設的......'道'的預設,破除了神造之說"。又引證梁啟超:"道"的本體,超出"天"的觀念,把古代的神造說極力破除。章太 炎:老子並不相信天地鬼神,孔子也不信,隻不敢打掃幹淨,老子就打掃幹淨了。胡適:老子生在紛爭大亂的時代,眼見殺人、破家、滅國的慘禍,認為若有一個有 意誌知覺的天帝,絕不致有這種慘禍。徐複觀:老子思想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於對自然性的天有係統的解釋,把古代原始宗教的殘渣,滌蕩得一幹二淨 112。

無神論、自然觀、反動、沒落、概念預設、分散零碎、蒙昧主義,等等,這就是人們今天讀出來的老子!

為什麽會是這樣?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23:3)。失了道的時代,難以體認道、同於道;即使有德之人,也隻是同於德而已,實在無法領會道的微妙和神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毛病就出在把"道"當成"學"來對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48:1),這本是兩條完全相反的路子!

像老子所言生天地、育萬物、施教化、入人世、進事理、化聖人、無不為的根本大道,絕不會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道曾行於上 古,又藉老子言在春秋。道行於世,生發"德";道言在世,近乎"理"。真正的"德"和"理"都是源自"道"的,故有"道德"和"道理"之說。大道既隱,德 訓再好便行不來,理論再多便說不攏了。更可悲的是,國人竟隻見德,不見道,以為德與道無關,如孔子便是用興"德"的辦法來追求上古道風;後人又隻見理,不 見道,以為理與道無關,如今人便是以"理"的範式來分析老子之道。這真是陷入了智能的大誤區!

如果僅視《老子》為一種有關"道"的學術研究,勢必要切斷《老子》與超越人類理性能力之上的大道異像(這種異像無疑是該書的靈魂)的一切聯係,勢必要 將《老子》完全交由有限的知識和生硬的邏輯來宰割。這樣,道的一切超越性便蕩然無存了,活道就真的變成了死"概念",閃亮的珍珠就變成了灰暗的石頭,一條 活龍就變成了恐龍化石。

從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曆來"以儒解道"。當今中國學者,不知不覺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動輒以無神論、唯物論、辯證法一套思路來解釋老子,可 謂"以馬解道"。古來素有自稱"以道解道"者,殊不知其道業已變種:秦漢以"太一"為道,魏晉南北朝以"虛無"為道,隋唐以"佛"為道,兩宋以"理、太 極"為道,元明以"心"為道,明清以"氣"為道,近代以"人道主義"為道 113,均是從某種學問出發,純理性地詮解"大道",可謂以"學"解道。

以"學"解道,老子的許多微言大義就讀不出來,譯不透徹。如"食母"、"守母"、"襲明"、"襲常"、"聖人"、"嬰兒"、"夷希微"、"複命"、" 知常"、"玄同"、"無死地"、"外其身而身存"、"大威至"、"式"、"保"、"免罪"、"執左契",等等。這一類說法,若用常情常理常識常道去解釋, 會前後不通,或索然無味,看起來倒象老子"分散零碎",不成係統;或蒙昧主義,保守愚昧;或"概念預設",無根無據,等等,其實是解釋者們"反其道而解 之"也!

老子那渾厚深遂的天根、氣貫長虹的天風和出神入化的天韻,哪裏是幾條幹巴巴的哲學原理所能企及的呢?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

顯然《老子》不單是一本學術書,內有信仰,有神光。老子之道亦不單是一門學問,乃是統天地、貫時空、出神入化的生命之道。僅以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讀它,或僅僅將它當成一種知識去讀,就會將它讀死,扼殺其生命。

老子當時就料到了這一點,說:"我的話本來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可是天下的人卻不能明白,不能實行。(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自 以為有知識,所以不知道(我的話和我的事)。知道我的人越是稀少,說明我的(話和事)越是珍貴" 114。老子這話真是應驗在後人手中了!

上天大道遠遠超越人的智能、知識,要靠"絕聖棄智、絕學無憂"(19:2,3),"塞其兌,閉其門"(52:4),"致虛極、守靜篤"(16:1)才 能接近,要靠心靈和誠實才能得著(約4:23-24)。這是大道本性內在規定了的,亦是老子三番五次所申明的,誰要在這裏用為學求益之術來解道,背道也!

老子說得是,我的話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們若不曉得這根源,不認識這主人,怎麽能明白我的話呢?更何談去實行呢?如果你們曉得了這根源,認識了這主人,我的話就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實行了。那麽,哪裏是其根源,哪個是他主人呢?就是道,就是道的化身"聖人"。

神光初照,大道釋然

說到這裏,我必須承認,這樣的要求對於眾多研究老子的專家學者來說,似乎是太不公平了;但這意思不是說不該提出這樣的要求;不,這要求是老子之道內在 包含了的,別人無法加添或者刪除;這裏要說的隻是,天下萬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撒種有時,收割有時;沉默有時,宣告有時(傳3:1-8)。中 國人對老子的徹底了悟,要待他所宣言所期盼的事務真正臨到中國的時候。還記得老子對孔子說的那句話嗎?"時候到了,君子會駕臨天下;時候未到,君子則如風 飄逸"。在老子筆下的那位聖人還沒有"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之前,嚴格地說,在這個"福音"還沒有經過歐洲、美洲,今天大規模地傳到中國之前,老子所說的" 道"及其化身"聖人",必然像個謎一樣,被人們猜來猜去,難得要領。不是嗎?兩千多年來,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雲,它的上麵向著神,也有神的光;它的下麵 罩著人,也有人的智能。人們站在它下麵,就隻看見它的下麵,看見一些高妙、超然的人智,卻看不見它上麵神賜的光。於是,人們就覺得老子飄渺玄虛、暗淡陰 灰、不切實際。其實在這片雲的上麵,總是光明燦爛著。今天,當神的光照進我們的心,當我們也認識那光了,再看《老子》,它那神性的光輝就顯明了。《老子》 原本又像一顆神性的珍珠,落在東方的黃土地上,塵埃封定,人們不認得它,隻覺得它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的光、也唯有神的光照在它上麵時,就顯出它寶 貴的本相來了。

再從人的角度來說,這件令人驚訝的事至今沒人看透,恐怕是因為近現代以來研究老子的學者,並沒有人全身心經驗過聖人耶穌之道;一些熱心中國文化的基督徒學者,則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

其實不獨我知,晚年信了耶穌的林語堂先生就曾說:"老子和耶穌在精神上是兄弟"(《信仰之旅》243頁),隻是他沒有深究下去。

若不是兩年多在窮鄉僻壤裏專心體悟《聖經》,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形象鮮明地浮遊在腦海裏,老子之道和聖人也不會引起我特別注意,我至今仍會象當 年讀中國哲學時一樣,隻記得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帶而過的"他"。如今我讀《老子》,那道和聖人異常地熟悉和親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訴 你。

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兩千六百多年前,當道透過以色列大先知以賽亞警誡猶太人,並預言聖者耶穌要"駕臨天下"時,道在古老的中華神州也借著 老子,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了上天的警誡與預言。如果說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麽今天,當老子之道與道的化身耶穌相遇時,就發出神光來,對此我們更不要稀奇, 這仍是表明了道的普世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9)
評論
一草民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知無為' 的評論 : 嗬嗬,好大的口氣呀,別人都是夢幻者,好像隻有你一人獨醒。你真是名如其人啊。隻是你的名字寫錯了一個字,你的名字應該叫“無知無畏”,無知者無畏嘛,嗬嗬,無知怎能無為呢?無為乃是道家有慧之人所追求的境界。你問大家“老子、孔子和耶穌定義的道德(or morality)“,那我先問你,你是問”道“呢,還是問"德”?你用英文注了,顯然是問“德”了,可是不知“道”,又焉知“德”呢?隻怕大家夢醒了,你卻墜入夢鄉了。嗬嗬。。。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嗬嗬,等了好幾天,你們幾個夢幻者夢遊到哪裏去了?祝願你們夢見進天堂了……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太子黨群' 的評論 : 你的夢話說得斷斷續續,讓我來理一下。“為什麽 who care--- 《 道德經》?”因為道德經講的是道德,道德就是限製自己的自由、權利;為什麽人人愛聖經?因為聖經講的是你如何進天堂得永生。

如果你和樓下幾位夢幻者能正確說出什麽是老子、孔子和耶穌定義的道德(or morality),你們的夢就醒了?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讀《聖經》,不是讀:倫理、心學、奇事、義談、哲論、曆史、猶太人的-----。


所以,英文翻譯、中文翻譯的 意者、譯者 就會有 自己的 理解。

這就是 問題 的 問題。


So, 讀希伯來 暈文、原文:是 一生 必行之 重。


老子的 思辨 是 人的 思辨,

講些 被 啟示的道理-- 罷了。

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麽 who care--- 《 道德經》?---,


中國的 今天的 肮髒的 文明現實: 就是 老子與孔子的 亂亂的、

不著 天地、上下的 不按被啟示--去行,而是添上什麽自己的--- 理解。


老子的初始--與他的終結: 已經被--- 神人畫了。


活著---- 就 正常一些,別整日的--- 暈著、亂講、變異。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再謝 樓主,--- 還有 時間、空間。


把 老子 與《聖經》放在一起 論: 是 不 現實的 無物。

---- 尤其,扯上 老子與《新約》,--- 這是 非常 的 不負責的 調侃。
涮埽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下的評論!學習了!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都是實話' 的評論 : 老弟搞錯了,我不是。所謂的高人就像遠誌明一樣的夢幻者。在夢裏什麽都是相同的——因為都是幻覺而已。

老子不是高人,而是看透事實和世態、繼而出世的隱士;孔子也不是什麽高人,而是領會了老子的道德、積極入世與俗世妥協的教師。

耶穌是個高人,也就是與周圍幾個類似的夢幻者,區別在於,他可以殺身成‘仁’、為自己的夢幻而獻身。
bouncingball 回複 悄悄話 其實老子的道指的是規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運動規律(比如現代的牛頓力學定律和麥克斯維的電磁理論等等);人類社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不過到現在誰家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正確的,還有待商榷,這裏比較推薦維物史觀的哲學觀點來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此觀點也許能找到比較正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對於老子的道指的是規律的觀點的論據可以參照老子的原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強調人要用正確的規律來引導治理國家,而不是靠鬼神,靠得是掌握規律(也就是道)的聖人。無神論可以是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不都是無神論者。其實在這兩種哲學觀點下,往往唯心主義更容易無神論,比如想康德、黑格爾和尼采等站在唯心主義頂尖的人物。唯物主義者也可以是有神論者,現在有很多科學家都信耶穌基督。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不是等同的代名詞。嘿嘿!
都是實話 回複 悄悄話 樓下的都是高人啊!
一草民 回複 悄悄話 現代人隻認科學技術,隻認看的見的。這說明現代人比上古時期的人要退化很多。科學技術使人的生活容易很多,但卻使人遠離“道”。這就是孔子時代“大道隱去”的原因。其實“道”並未隱去,隻是人的靈退化,感覺不到而已。看看我們的中醫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人可以寫出“黃帝內經”,“傷寒論”,現代人為何無人能寫呢?古人不用任何儀器就能準確診斷,現代中醫卻要用西醫的設備去診斷。這是進步呢?還是退步呢?
一草民 回複 悄悄話 道家始於伏羲,並非老子創立道家。上古時期的道家應該是認識神的,你看伏羲女媧像,為何是一男一女加蛇身,為何不是別的動物?黃帝也是道家,道家的許多觀點都與基督教不謀而合,漢字的“神”左邊示子旁表示祭壇,右邊“申”字表示引申萬物者,這不就是基督教的造物主嗎?但後來的道家不認識神,因為祂看不見,便將自然稱為神,其實上古時期的道家是把自然背後的原動力稱為神。老子是得道之人。
儒家講“克己複禮”,是以行為改變人心,有點像耶穌批評的法力賽人。可那是人為,行不通的。古人造字時已告訴我們,“人”+“為”=“偽”。孔子在知天命的年紀才明白這個道理(因他學了道家的易經)。
無知無為 回複 悄悄話 遠誌明很虔誠是個做夢者,做夢者說胡話。老子之道是實實在在的“物”,聖經的“道成肉身”的道是“上帝”。上帝怎麽可能是物?

這種文不對題、魚目混珠的文章隻有delusional的文人信徒才寫得出來。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樓主

給了 個 機會 有個 思考的空間,--- 就再思考10分鍾。


宗教(信仰)是 生命的 一部分,你也可 的 全屏、整個生命。


今日世界 是 愛誰誰的 愛誰誰。

So, 關鍵的是,在有效的 還喘息、能飯的 時間之前: 活明白了。

活明白了---- 你就明白了。

明白了---,你就 明白了 為 什麽 而 活。

---- 活 什麽。


那,無非就是 精神與物質。

如果,你 因著絕對的 高處--- 向下活有效、有限----,


那,你是 有限,---- 就是 很是 滿滿的足以了--你的生命。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老子 的 “道” 是 特指 蘇爾文 的 神。

不是 希伯來文 的 上帝。


因為 老子 是 被 啟示,

老摩西 是 與 上帝 麵對麵。


我的 體會 的: 如果 你有 信仰、宗教情結,如果 你是 中文思維。

那, 就 思維 “上帝” 這個 思辨概念

不要,思辨 “神” 這個 思維概念。


用思維 上帝 建立 絕對的 時間、空間之前的 “造物者”這個概念。


那,你的 思辨、思維 :就 進入空間、時間的 被造 時空。


你就 得 造物者的 時空、智慧、思維,----有限你 被 無限 始發、釋放。


你 就 有 創造性、創造力,你是 主動去 找尋被動。


你的 日子 就 從 根本上 變了。

因為,你 是 被限 之下的 無限--質。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老子 的 “道” 是 特指 蘇爾文 的 神。

不是 希伯來文 是 上帝。

所以,老子的 《道德經》被限時間、空間所限。

傳世兩千多年:意誌、一直是 思想。

中文的 “上帝”的 “帝”字: 是 希伯來文 “上帝” 詞的 同意意、統一、

同字、同筆畫、同結構、同一個字詞,--- 不是 翻譯過來的 字詞。不是譯意字詞。

希伯來文的 上帝 思辨 能 定勢 希伯來文 思維 建立 “絕對、永恒”

這個 概念和思維 定式。

中文 思維 是 無法 建立 “絕對、永恒”這個 思辨概念。

所以,上帝 無法 進入 華夏中國。


謝謝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蘇爾文 的 神 是: 時間、空間之下、之內的 被造物。

希伯來文 的 上帝 是 :創造 時間、空間 的 造物者。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中文 “神”這個字詞的 思維概念-- 到思辨的 形成 : 是 源於、出自、始發 於

蘇爾文 的 已經 定性 的 概念 思維。

中文 “上帝”這個字詞 思維概念---到思辨的 形成 :是 源於、出自、發始 於

希伯來文 的 已經 定性 的 概念 思維。
太子黨群 回複 悄悄話

長話-- 短說。

中文-- 晚於 蘇爾文 : 三 千 年。

中文--- 晚於 希伯來文 :一 千 年。

那,問題 就在 時間 這個 關鍵處。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作者信基督教,並能看到基督與老子的相通處,實屬不易。在人類精神的各種探索途徑上,更多的是相互排斥與相互否定。而智者往往都是圓融於相同處。

語言能表達的都不是道(神)的真諦,而僅僅是(哲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而道的真諦是一種GENERIC的極致,它隻能有一個無結構的名相。有人說是“存在”,有人說是“絕對精神”,有人說是“神”,有人說是“道”。如果能幫助人們走向內心,那麽這個名相就有意義。反之,這個名相就是一種束縛。將它看成學問(將“道”看成有結構),那就離開真理更遠。許多哲學大師沿著更GENERIC的方向達到這個點,最後都束手無策。康德達到這裏,開始講不可知,講美感;黑格爾達到這裏講對立麵的跨越,卻無法消滅對立;維特根斯坦達到這裏講“語言極致”沒意義;海德格爾達到這裏講哲學死亡,即將哲學當作學問就失去哲學意義。無論那種說法都表達了思辨的無奈,因為那是一條“為道日損”的路。
但是,作者的話“從孔子始便舍道求德的儒家,曆來"以儒解道"。”說明他對儒家並不了解。因為儒家雖然像學問,但是其根本是“心”學,走入自身內在的學問,脫離思辨的學問。盡管,在曆史上絕大多數儒生沒有深入達到內在,但其“心”學本質不因此而磨滅。這是“為道日損”的具體之路;即“道由德近”。沒有平常心,柔軟心,及MINDFULLNESS的心境,又怎麽能有對道的感悟與對神的見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