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聊天說起——

(2014-03-06 10:20:08) 下一個

    上周末和朋友相約在書店喝咖啡聊天,其實那裏不適合聊天,比較適合看書寫東西,我們不得不挑了個角落,以免影響別人看書。說聊天,倒不如說是竊竊私語,我們的聲音壓的很底,幾乎被掩沒在店裏的音樂聲中,真的隻有我們之間能聽清楚,但說到好玩處,又免不了發出“嗤嗤”笑聲,然後會本能的看看周圍,判斷一下是否影響到別人,反正有點像做賊。

    旁邊有一老頭,麵前放著兩本書,然書一直合著,沒有翻開。他一會兒吃些小食品,一會兒打瞌睡,顯然,他不是來讀書的,而是來消磨時光的。不管是我們有意地還是無意地瞟向他那個方向,都很容易和他對視,他會朝我們微笑,我們也隻能報以微笑。他把他的吃物和我們分享,被婉拒後,默默坐了一會兒又開始打瞌睡。

    看他無聊的樣子,我們又增添了個談論話題,那就是老人,從而各自又談起父母。雖然我們還沒老,還不能深切感受老年人的想法,但能感覺到老人怕寂寞,老人喜歡熱鬧。以前一直錯誤的以為,老人的寂寞來自於無聊,沒有個人愛好,隻能找人聊天來打發時間,現在仔細想想,不全是。當身體退化的眼睛看不清畫麵和字體,耳朵聽不清音樂和話語,做什麽事都沒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時,有再多的愛好也是白搭。

    由此而想到外婆。慶100的時候,外婆還能坐在輪椅上,後來就慢慢地成天躺在床上了。外婆是信佛教的,在我看來,她理解的佛教,摻雜了很多迷信的成分。比如,女兒家是別人家,她不能在女兒家走向另一個世界,這樣對她不好,對女兒家也不好。盡管我們兄妹三人從小由外婆帶大,盡管她就我媽一個女兒,但她在意識到不遠的將來的什麽時候會離開我們時,就堅持回她的老家,住到她領養的兒子家裏,即便答應她最後時刻一定把她送回老家也沒用,義無返顧,堅定不移。

    雖說現在的農村住房條件很好,但外婆的生活質量下降很多。媽媽為了外婆能得到好的照顧,不僅花費的錢遠遠高於請一個保姆,而且過兩三天就要坐車步行去看看她,吃的怎樣,睡的怎樣,床單有沒有換過?事無巨細,還是要媽媽去關心。怎麽會有這麽一種信仰,讓愛她的人,沒有辦法在自己家裏照顧她?

    我回父母家,會隔天去看一次外婆。外婆已沒有能力辨別出站在她床邊的人,要貼著她耳朵大聲說我是誰,她才能知道是我去看她。很奇怪的是,每次去見外婆,我會很高興,但外婆見到我,卻很平靜,看不出她有多高興。這令我非常難受,是不是外婆對我很失望?但我還是很樂意去見她,坐在她床邊,似乎能找回小時候睡在她身旁的感覺,就那麽靜靜地坐著,感受著她的呼吸,心裏默默地感恩“這次回來,外婆還在!”

    今天整理電腦中的照片,看到四年前回去推著外婆去公園玩的照片,外婆早就很老了,連媽媽也老了,突然有些說不出來的傷感。但願下次回家去,外婆依然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