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幹一行,怨一行?

(2011-08-02 03:56:24) 下一個


有句俗話:“幹一行,怨一行”,我說不清是不是怨我現在幹的這一行,至少,我不熱愛,這是我說得清楚的。到底是什麽職業算是好呢?我不知道。不知誰可以回答。

我們行業的學術年會本周在
Colorado 召開,我已兩年沒去參加了。說起學術會,曾經蠻熱衷的,可如今,已經無法讓自己很專心地聽完一個報告。說白了,我對所謂的學術提不起精神,當初的熱衷,無非是出於功利,想靠它更好地混口飯吃吃,僅此而已!

我估計有這種感覺的不止我一人,如何設計,如何做,聽起來還沒聽如何做一道可口的菜來的有意思。記得有一次,另一組有一個發言,講那種新技術在牙科方麵的應用。我去聽了,發現人坐得滿滿的,輪到提問時很多人都在提問題,主持人隻能說,提問時間早已超過,請會後交流。可見,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容易引起人的興趣。

記得剛走出學校大門,分到課題組沒幾天,就被組長引誘:“好好幹,以後發表論文,參加學術會。課題組還有很多出差任務,北京有同學在嗎?
----” 當這些事一樣一樣第一次實現的時候,確實,感覺非常良好,熱血有些沸騰。但很快,就有點油。

兒子很小時,就被我帶去參加學術會,不是要給他什麽熏陶,那是個很沒趣的場合,而是沒人帶,我隻能把他帶走,順便帶他遊山玩水。小孩不懂,隻知道好玩,以致回家後哭著要搬去
**城市住。現在國內怎樣不知道,那時年輕媽媽帶小孩參加學術會,決不是我首創。某名牌大學某學院現任院長,當初就帶女兒去開會,那小女孩嘴巴比她媽媽還伶俐。某名牌大學博士生導師,當初帶兒子去開會,餓了兩天,結果把個不好好吃飯的惡習改了,以後逢人就說“餓他,就什麽都吃了!”

來美後第一次參加學術會,是在讀博期間,心裏很抖,怕英語說不好,怕人家提問題聽不懂。可我的擔心一一落到在我前麵的一位日本人頭上,他說的,人家聽不懂,人家提的問題,他聽不懂。我坐在那裏竊喜,有個墊底的了,從而自信心大增,結果說得比預想的要好得多。

聽以前的同事說,現在沒人認真做學問了,都忙著賺錢,老老實實幹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本事,參加學術會發論文就是為了拿學位升職稱,混個更好的位子,得更多的錢。這也無可厚非,人都是想生活的富有一點的,隻是不好好幹,又要有文章,那就隻能抄襲剽竊了。

好多人喜歡用掙多少錢,有多高的職位,有多高的學位,等等,來評價人。記得有位熟人,在做生意,說,以前的理想是做科學家,做工程師,現在我不覺得自己比他們差。也有位熟人,有了自己的事業,說,沒能上大學,是我這輩子的遺憾。我相信,人,是有質量的,這和讀多少書,幹什麽職業,沒必然的聯係,和掙多少錢,也沒必然的聯係,質量的好壞,各人心目中都有衡量標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濛濛江南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達理的評論:
同意。謝謝光臨!
達理 回複 悄悄話 錢的多寡,這個度很難把握。夠用即可。畢竟那不能是唯一的樂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