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98)
2012 (76)
2013 (45)
2014 (32)
2016 (21)
2021 (1)
像多數江南小鎮一樣, 我長大的小鎮,依水而成,京杭大運河江南段穿鎮而過。古老的拱形石橋牽著南北兩岸,北岸稱之為上塘,南岸稱之為下塘。另有一條涓涓小河彎曲著流過下塘,帶著上遊的太湖水匯入大運河。下塘的民居很多都傍河而築,本就比上塘繁榮,加之上塘抗戰時被日本人的炸彈擊中燒毀,小鎮的商業逐全部移至下塘。
我家住在下塘名叫"大街"的街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大街一直是小鎮上最繁忙的商業街。大街的北端是運河,我家離運河很近。可能每個人的情感裏,都有很多固執的無力改變的東西,我從小在水邊長大,實在無法想象見不到水是一種什麽樣的感受。所幸的是,我離開家鄉後,生活的地方,總能見到江河湖泊,這是老天對我的眷顧。
拓寬前的運河雖窄,河麵上通行船隻很多,終日來來往往,一片繁忙。
鎮上的商品,幾乎都是靠船運送的。依水而建的房子,船隻可直接停在自家通往河的石階旁,而大多數商家,要用搬運工。做搬運不僅僅要有力氣,還要有很好的平衡感。上下船隻的唯一通道就是船和岸間架著的一條板,稱之為跳板,一些人輕裝走過那跳板都抖抖忽忽的,別說挑了東西了。解放後搬運工成立了合作社,我有同學的家長就在那合作社工作。
河麵上大多數來往的運輸船隻是經過而已,有些一艘船上住著一家人,他們終年生活在船上,船就是他們的家,這樣的船似乎都是外地人的。有些是短途運輸的,船隻純粹是運輸工具,和以船為家的船民不是一回事。船逆流而行時,光靠搖櫓撐篙不行,需有人在岸上拉纖。纖夫的道在上塘河邊,拱形石橋橋洞裏也留有纖夫的過道。黃梅天水位上漲,橋洞的水流非常急,經過的船隻上所有的人都會合力把第一個船拉過橋,再把第二個拉過去。。。。。這是一種不成文的合作協定,經過的路人有時也會加入幫忙。
解放後,那些個體船戶成立了運輸社,學齡兒童都上岸讀書。我有同學就來自於這樣的船民人家,他/她們住運輸社的集體宿舍,吃集體食堂,他們家的船什麽時候從鎮上經過,他們會提前得到通知並去和父母會麵。我曾跟著同學去她家的船上玩過,燒飯用的是煤爐,吃的韭菜烙餅香得很,生活區幹幹淨淨的,最令我驚訝的是船上還有一台縫紉機。
小時候還見過一些抓魚的船,比運輸的船要小得多,我們方言稱之為"網船"。這些船從哪裏來的,我至今都不清楚,據說他們主要生活在湖區。作業時,一人在船尾搖櫓掌握船的方向,一人站在船頭撒網,網甩出去的時候在空中撒開,落入水中,網收緊後拖上船,就見魚在網中蹦躂。
夏天還有撈河蜆的小船,船上燒著一鍋水,撈上來的小蜆子倒進開水一燙,蜆殼張開,把蜆肉淘出來,蜆殼又丟回河裏了。這種蜆肉炒蔬非常好吃,有時岸上的居民直接向船上的人買了,不稱斤兩,就眼睛看多少,成交後一手交錢一手拿貨。還有一種更小的船,一人劃著,船上站滿了一種稱之為"水老烏"的鳥類(學名叫什麽不知道),這種鳥是經過訓練的,會紮進水裏抓魚,出水後把嘴裏的魚吐到船艙裏。
七十年代初運河拓寬後,那些抓魚撈蜆的船就不見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原本手搖船隻上都安裝了柴油機作為動力,運輸船隻逐步被一艘動力船拖著長長的船隊取代。我那船民同學告別了她祖輩的生活方式,不再在船上生活,初中畢業後在商店做了營業員。她們的父母輩,也到岸上買了房子頤養天年。
住河邊上的人,出門免不了走水路。在我小時候,小鎮上的輪船碼頭就在我家那條大街的盡頭,買票和候船的地方,是以前一地主人家的房子,解放後被沒收,改為輪船碼頭。沿河的露天部分,有一個很大的頂棚,可遮陽避雨,免得下雨天旅客上船被淋濕。更早的輪船是什麽樣子的不清楚,我記事時去無錫城裏的輪船就是機動船,有駕駛員,上了船下幾階樓梯,走到船肚子裏,靠窗的位置窗外就是甲板,假如有人走過,兩隻腳就在眼前晃動,僅僅隔了一層玻璃。
船運行在運河上,有他們的船語。過橋了,靠岸了,都會拉笛。一長兩短,或兩長一短,不同的長短組合,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我家離運河很近,家人或親戚坐輪船,買好票後不用去碼頭等,在家中聽得輪船拉笛,知道輪船到了,快靠岸了,出門排隊上船,時間正好。記得坐輪船到無錫城裏的票價是2角,大洋橋上岸。運河拓寬後,輪船碼頭就搬走了,輪船也變成了雙層的,坐在上層可以看風景。但自那以後,我好像再也沒有坐過輪船。現在還有沒有,我不得而知。
在河水受汙染之前,鎮上的居民大多數都飲用河水,用井水的不是很多。我家淘米洗菜洗衣服,都用運河水。河邊有很多"河灘",就是用長石條鋪成的石階,一級一級延伸到河裏。所用的淘米的簍子以及拎菜的籃子都是竹子做成的,拎著去河邊,洗幹淨後拎回來,回到家水基本上瀝幹了。衣服都是先在家中用肥皂或肥皂粉洗過,到河中去清,方言叫"過衣裳",過衣裳時會帶一根棒錘,把衣服放在石條上打,擠肥皂水出來,再放到水中清洗,來回兩三遍,衣服就洗幹淨了。棒槌一般是密度較高的木頭製成的,女兒出嫁時的嫁妝中,就有一根棒錘。
夏天大人小孩可在運河裏遊泳,水性好一點的,會"吊船",就是扒著船自己不用費勁遊,跟著船在水中飄到很遠甚至無錫,然後再反方向吊船回來。有些人會爬上船去玩,膽子大些的若發現船上裝的是吃物比如西瓜等,還會偷吃,被船主發現後逃走,如何驚險,回來後講得津津樂道。
隨著本地工業的發展,加之一開始沒有環保意識,河水大麵積被汙染,七十年代小鎮就裝了自來水,不知什麽時候起又建了遊泳館。小鎮規模不斷擴大,原先的老建築已拆得麵目全非。河流,似乎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什麽關聯了。這也不奇怪,時代的步伐總是向前,即便那些保留原貌的古鎮,主要作用也是供人遊玩,感受一下古鎮的氣息。舊式江南民居,已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以前的種種,也隻能濃縮到記憶中了,有些無奈,但除了接受沒有其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