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卡拉永遠PK:《巫猿有痕》 vs. 《煙花易冷》——Thinkmyself、汝、乂

(2010-09-05 08:16:51) 下一個
(自私又被封了,幫他交Rayray上周的作業~~~Youtube的視頻是1080P高清的,請用右下角的高清選項選擇1080P觀看,若網絡慢有延遲停頓的話,稍等緩存片刻後再播放即可流暢。)

《巫猿有痕》——Thinkmyself(汝、乂)
(背景取自《水經注》之“巫峽猿啼”民間歌謠——酈道元,北魏)




土豆的版本在這裏



夔門犀,望月黛溪,倒吊了佛梯
三聲啼,崢嶸乍起,金甲箭穿衣
刻吾絕壁,疊嶂殘筆
殘筆無字,道無字的天機
(A)

馬歸山,化作仙身,化作一棺橫
望霞飛,聚鶴鬆戀,聖泉待龍登
為汝爐焚,朝雲屏升
焚壇雨淨,焚吾祭一瑤蓮蒸
(B)

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吾破曉空山嗔
迂回的影燈,搖曳戲走馬騰
三昧火修煉的是 長征
(C)

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吾吹滅那鬼燈
燈盡火眼睜,行走這無字文
筆墨行雲流水有 猿聲
(C)

仿新詞,從未曲分,騷客六耳聞
歎西天,本筋鬥深,奈何五指沉
巫猿有痕,草木難生
送汝一程,吾從此一貧僧
(C)

萬念灰,楚歌秭歸,浴蘭去凡塵
女兒紅,岸醉石沉,昭君塞外芬
築吾井坑,桃源庭深
坑定海針,坑北汝覓青窯珍
(D)

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吾破曉空山嗔
迂回的影燈,搖曳戲走馬騰
三昧火修煉的是 長征

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吾吹滅那鬼燈
燈盡火眼睜,行走這無字文
筆墨行雲流水有 猿聲

(說唱)
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吾破曉空山嗔
迂回的影燈,搖曳戲走馬騰
三昧火修煉的是 長征

沙沉沉,沙沉沉,河床淺水簾奔
汝夢枕,汝夢枕,吾吹滅那鬼燈
(說唱結束)
燈盡火眼睜,行走這無字文
筆墨行雲流水有 猿聲
筆墨行雲流水有 猿聲
假無緣笑麵人鍛 金身

【注1】:本詞中有三個通假:
1. “無”和“巫”通假;
2. “緣”和“猿”通假;
3. “僧”和“聲”通假;
這幾個通假彼此諧音借用。故有:“無緣”即“巫猿”、“有猿聲”即“有緣僧”,反之亦然。

【注2】:本詞最早因為《水經注》和《伽藍記》並稱北魏雙璧,故選用其中內容進行PK,後得見其中三峽巫猿一小段民謠故事,從而選定題目入詞。三峽景點和相關背景的資料介紹請見【後記】部分。
詞中的各段順序大致按長江自西向東的流向順序寫入,有關的引用說明在【後記】均用黑體標出。簡而言之,文中的字母標記依次為:
A. 短小的瞿塘峽,夔門的犀牛跑到下遊離黛溪不遠處回頭望夔門月,顛倒的順序恰似瞿塘峽中孟良梯上倒吊的和尚。進入巫峽,如歲月崢嶸,過金盔鐵甲峽、箭穿峽,到巫山十二峰的集仙峰下的孔明碑。
B. 巫峽鐵棺峽一路下來看完巫山十二峰。
C. 巫峽出來後水流變緩,過秭歸,進入西陵峽,西陵峽中燈影峽的西遊記玄裝師徒的石像中的孫悟空成為主人公。
D. 出西陵峽,至三峽大壩,過嶽陽洞庭君山劉毅井,最後經南水北調中線離開長江,北上至北汝河渠倒虹吸工程,接河南臨汝青窯。

【注3】:這次PK始於三峽,卻結束於“臨汝青窯”,原因有三:
1. 因為《青花瓷》是兩年前我對這類所謂“中國風”歌詞的最早一個卡拉PK,到現在已經斷斷續續有幾首了。而那首PK的《藍田玉》中的一句一直PK得不到位,有點遺憾。這個前一陣詩壇的“雨清”也指出過,原詞中的一句: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一直難以找到貼切的PK,最早PK的是:
“夜漆黑看竹林,而你在看我”
這次Rayray又布置方文山的PK作業,看到“煙花易冷”這首詞背後的《伽藍雨》的典故,才終於偶得一句滿意的,遂改之:
“伽藍寺藏經文,而你藏了我”
由此“青天等雨”對“藍寺藏經”,臨汝窯青花瓷釉色青如天,麵如玉,失傳有年;而藍田玉也藏之地下,兩首一起,把《伽藍雨》的故事也一並融進去了。這樣終於得到一句滿意的,了個心願,挺高興~~~

2. 製作《藍田玉》的卡拉PK視頻用的是大話西遊3的視頻,因而這次就反過來將詞的主人公選成孫悟空。而美猴王和巫猿素來都有猿、猴之爭,就如三峽工程和南水被調工程也一樣,一直以來均有很大的爭議(請見【後記】中的說明),雖然前二者早已遺失在山水人間,而後二者卻是真實發生在當今的事情,其價值都還有待曆史的考驗,值得一記。於是就試著把它們都放到一起,並借通假將錯就錯,真假不辨,哈哈~~~

這首《煙花易冷》的原詞、曲略顯過於悲淒,有點強說愁的味道,不如《東風破》和《青花瓷》來得自然優雅(哈,本來之前一直想PK《東風破》的也,給其他人布置了作業,自己還沒構思好,繼續欠著就~~~)。搞的我剛開始寫的版本也受到很大影響,也搞的很悲涼的樣子,而且很晦澀。但這絕不符合長江、美猴王應有的性格。

記得以前曾和詩壇的墨瑞壇子裏聊到過寫詩寫什麽的問題。偶當時說隻有必要寫和情感相關的東西,那天碰巧六四,墨瑞悲中見偶妄言,付之關懷一笑。後來想想,偶個理論似乎也是矯情了點,加之後來連續被封ID的事情,蒙墨瑞關心,猜詩的時候還叫偶“保重金身”,這也是偶最後底稿決定用“鍛金身”的另一出處,沒想到這麽快又被封了,哈哈~~~。順便再話癆透露一下,剛開始的版本受原詞影響,鍛的是“心焚”,哈哈,怕被批評太悲,遂改之,哈哈~~~。所以這次Rayray布置作業,就改改矯情的毛病,除了情感,也試著寫寫其他的~~~。不過,自己覺著這個最後的版本還是有些複雜了點,但是黔驢技窮啦,姑且就這樣交作業了吧~~~

另外,在寫和改,以及製作視頻的過程中,找到CCTV才製作不久的新版《話說長江》——《再說長江》這部二十年後再次對長江的33集大型高清紀錄片,居然很喜歡很著迷的看的止不下來了,非常值得一看,強烈推薦!

20年前的《話說長江》曾創下中國電視紀錄片史上的收視奇跡,20年後的《再說長江》則是一次更大規模的再訪長江的行動,20年間長江的變化代表了中國的變化。《再說長江》中有不少《話說長江》的往事故地以新的記錄重現,當年的片中的一些人物也重又走進新片中。《再說長江》從長江沿岸風光地貌,曆史人文,風土人情,悲歡離合,發展與生態平衡等各方麵介紹了長江流域的源遠流長的文化,生活,內容包羅萬象,講解清晰詳盡,製作高清精美,是一部絕好的國家地理曆史文化教科書。這個片子目前的全集在Youtube上有1080高清版的播放列表,有興趣的可以直接在網上看,或者如果高清在線觀看有停頓,可以通過RealPlay的下載功能,下載1080高清版再觀看或收藏。特別的,這部紀錄片突出了這二十年巨大變化,回想當年幼時看《話說長江》時的情景,頗有些感動。這個播放列表如下:



土豆的版本在這裏



=========================================================================
《煙花易冷》——作詞:方文山,作曲:周傑倫
(背景取自《伽藍記》之“伽藍雨”愛情故事——楊炫之,北魏)


繁華聲,遁入空門,折煞了世人
夢偏冷,輾轉一生,情債又幾本
如你默認,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輪

浮屠塔,斷了幾層,斷了誰的魂
痛直奔,一盞殘燈,傾塌的山門
容我再等,曆史轉身
等酒香醇,等你彈一曲古箏

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
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
石板上回蕩的是 再等

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你仍守著孤城
城郊牧笛聲,落在哪座野村
緣份落地生根是 我們

聽青春,迎來笑聲,羨煞許多人
那史冊,溫柔不肯,下筆都太狠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
而你在問,我是否還認真

千年後,累世情深,還有誰在等
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
如你在跟,前世過門
跟著紅塵,跟隨我浪跡一生

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
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
石板上回蕩的是 再等

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你仍守著孤城
城郊牧笛聲,落在哪座野村
緣份落地生根是 我們

(說唱)
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
斑駁的城門,盤踞著老樹根
石板上回蕩的是 再等

雨紛紛,雨紛紛,舊故裏草木深
我聽聞,我聽聞,你仍守著孤城
(說唱結束)
城郊牧笛聲,落在那座野村
緣份落地生根是 我們
緣份落地生根是 我們
伽藍寺聽雨聲盼 永恒

=========================================================================
【後記】:以下為《水經注》中的民謠“巫峽猿啼”、《伽藍記》中的“伽藍雨”,以及三峽諸多景點的相關背景資料,黑體部分都有入文。由於所有資料都來自於網上搜索,來源紛雜,整理、刪減、合並後除個別整篇引用知道作者的,其他節選或不知作者的,就沒有一一注明出處,特此說明,如有冒犯,請見諒。

  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簡稱《伽藍記》)與酈道元的《水經注》一起,曆來被認為是北魏文學的雙璧。

【《伽藍記》】:是一部集曆史、地理、佛教、文學於一身的名著(《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地理類),又稱《伽藍記》,為北魏人楊炫之所撰,成書於東魏孝靜帝時。書中曆數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分城內、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卷敘述,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廟宇的建製規模及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奇談異聞都記載詳核。《伽藍記》作於北魏滅亡,東西魏分裂(534年)後,楊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國家興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國哀思,又寓含著治亂訓鑒。至於綴拾舊聞掌故,詳述京城地理,正《魏書》之曲筆,補史誌之闕失,於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文穠麗秀逸,煩而不厭”,繁簡得宜,文筆優美,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也是上乘之作。

【煙花易冷】:(即“伽藍雨”)便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筆下,那個盛極繁華後傾塌頹圮的千年古都洛陽城中,一名皇家將領與其所傾慕之女子間的愛情故事。該名將領因緣邂逅女子後,倆人一見鍾情並且私定終身,此時將領卻被朝庭征調至邊境征戰,在連年的兵荒馬亂中,帝都洛陽已淪廢墟,殘破不堪,最後女子苦守將領不遇後,落發為尼,待將領曆經風霜歸來尋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藍古寺,但卻人事已非,塵緣已盡。就在雨夜的古寺中,倆人相望無語,感歎著世間的繁榮就如同璀璨的煙花般易逝!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曆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麵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水經注》全麵而係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麵內容,是一部曆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曆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巫峽猿啼】:《水經注•江水》之民謠節選: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曆峽東,逕新崩灘。其間首尾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三峽因而得名。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四川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黛溪鎮,全長約8公裏。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峽穀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蜓於深穀之中。瞿塘峽的名勝古跡,多而集中,遊覽者稱便。峽口的上遊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複塔。峽內北岸山頂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牆,富於傳說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鳳凰飲泉等。

【犀牛望月】:風箱峽下段的長江北岸,盔甲洞東側的山頂上。北山雖不高,但卻峰巒崢嶸。遠遠望去,隻見一隻犀牛站在山頭望著西天,形似犀牛望著夔門秋月,故得名“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鐵青,在藍天的襯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懸掛在峽中.

神話傳說1: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後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它罰下天界。由於它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神話傳說2:雁蕩山下有個姑娘叫玉貞,父母早亡,六歲就給花老財當牧童。玉貞每日晚睡早起,與牛相依為命。花老財是個貪色鬼,他見玉貞生得這麽漂亮,起了邪心。
一天夜裏,花老財叫管家和打手將玉貞綁起來,正要朝姑娘撲去,豈料一條鐵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財臉上打來,並聳起兩隻鋒利的角,戳中老財的眼睛。老牛乘機咬斷了玉貞姑娘的繩索,跪下講:“快,快騎到我背上!”原來老牛是神仙下凡,隻見它撒開四蹄,朝淩霞山頂跑,打手們叫喊著圍了上來。跑呀跑,跑到山崗頭,沒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貞姑娘站在一隻牛角上,玉貞姑娘就乘著牛角飛上天去了。老牛變成了隻獨角的石犀牛。玉貞姑娘一直飛到了月宮裏,從此犀牛仰頭朝天,在想念女主人。於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

【倒吊和尚】:是指緊靠"孟良梯"絕壁處的一突出奇石,很象一個"倒吊和尚"。據說,宋朝著名武將楊繼業在抗擊契丹奴隸主貴族入侵的戰鬥中,英勇犧牲,屍骨就埋在這裏。楊繼業的親信將領孟良十分懷念他,想搬走屍骨。於是悄悄駕船駛入瞿塘峽,上攀石壁,下臨長江,鑿孔穿石,插入鐵釺,架木為梯,攀緣而上。當孟良深夜鑿孔倒山腰時,被一和尚發現,和尚假裝雞叫,孟良以為天將曉,怕被人發現,隻好半途而廢。在返回途中,知道是和尚搗鬼,盛怒之下,一把抓起和尚往岩石上一摔,從此,和尚就被倒懸於峭壁之上,成了"倒吊和尚"。

【巫峽】:"瞿塘迤邐盡,巫峽崢嶸起"(《巫山》 蘇軾)。長江出瞿塘峽,西起四川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便是巫峽,全長45公裏,其中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兩段峽穀,是三峽中既長而又整齊的一峽,所以又叫大峽。

【金盔銀甲峽】:是巫峽中的一段小峽,位於巫山下遊10公裏處,山勢峻峭,臨近江水的崖壁,層多且薄,褶皺彎曲,這是典型的水成岩經地殼運動擠壓而成的一種岩石。其形狀似鱗片,顏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掛的銀甲;高處的石灰岩盔形山頂,呈黃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這段峽穀因此叫做金盔銀甲峽。南岸半山腰上,有一高、深約丈餘的岩洞,名為老鼠洞。

【箭穿峽】:老鼠洞的東麵,就是箭穿峽。從峽口向北岸望去,在朝雲峰下一座黑黝黝的山 梁上,有個對穿的石孔,傳說當年楚霸王項羽與人比武,看誰能用箭射穿山梁。霸王拔弩張弓,隻用一箭就射穿了,至今留下了這個洞孔,洞孔對麵的山梁上,一根石柱直指藍天,乃是項羽留下來的另一支神箭。

【鐵棺峽】:長約10公裏,兩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個個妙趣橫生。東岸崖壁上有一金鱗閃閃的長岩,很像從天外遨遊歸來的巨龍,且龍首已經進洞;對岸山腰有一溶洞,洞口有塊黃色圓石,猶如正欲出洞的猛虎;西岸懸崖下有串串倒懸的鍾乳石,其模樣像是兩匹駿馬,其頭已進山,但馬尾和後腿還在山外。於是人們就給它們分別取名為龍進、虎出、馬歸山。此外在河東岸離水麵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鐵棺峽一名即由此而來。

【巫峽十二峰】:巫峽以幽深秀麗著稱。它峽長穀深,迂回曲折,奇峰綿延,雲霧升騰,景色誘人。乘船過巫峽,時而蒼崖 相逼,好像江流阻塞;忽而峰回路轉,別有江天。尤其是那屏列於大江南北兩岸的著名巫山十二峰,更為壯觀。十二峰即指江北岸的登龍峰、聖泉峰、朝雲峰、望霞峰(即神女峰)、鬆戀峰、集仙峰六峰,南岸的飛鳳峰、翠屏峰、聚鶴峰、淨壇峰、起雲峰、上升峰六峰。宋代詩人陸遊詩雲:“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

【孔明碑】:集仙峰下臨江的絕壁上,有一塊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鐫刻著六個蒼勁的大字:“重崖疊嶂巫峽”,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麵曾有諸葛亮的題刻,即孔明碑,是巫峽中著名的古跡。相傳諸葛亮率師入蜀途中,經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時一語道破的戰略天機《隆中對》,表示要聯吳拒魏。後來,吳蜀夷陵之戰,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後深深感動,便下令退兵。傳說原來碑上還有水字,現水字早已風化剝落,六個大字仍清晰可辨。其實孔明碑並非諸葛亮所題。碑文也非《隆中對》。碑上曆代題刻由於日久天長,岩石風化,字跡清晰可辨的已為數不多,現隻能看到“重岩疊嶂巫峽,名峰聳秀,巫山十二峰”十五個字,其中以“重岩疊嶂巫峽”六個大字最為醒目。”

【朝雲暮雨】: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台,見高唐之上雲氣變化無窮。宋玉告訴襄王說那就是朝雲,並說:“昔者先王(指楚懷王)嚐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又《神女賦》序:“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高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O詠男女之情。唐李白《寄遠》:“美人美人兮歸去來,莫作朝雲暮雨兮飛陽台。”另參見天文部•氣象“巫山一段雲”、天文部•氣象“楚雨”、地理部•土石“雲雨巫山”、九流部•神仙“神女”、器用部•宮室“楚王台”、人物部•帝王“楚襄王”、人物部•婦女“陽台女”、人事部•睡夢“郢夢”。

【淨壇峰】:萬壑群山之向,一峰獨秀而立,高數百丈,周長不過千米。山峰猶如一個靜坐神壇之上默頌佛經的仙人。蒼樹綠蔓覆蓋峰頂,龍蛇盤旋山腰,靈芝等各種名貴藥材生長其間,峰巒聳翠,一片奇異景致。峰下有一泓清潭,水波微微,清洌甘甜,峰上有一個大平台,很象一處潔靜的祭壇放在龍宮之上。因此,取名淨壇峰。關於淨壇峰,也有詩和傳說流傳於世。有詩人讚美淨壇峰:“三清世界翠微巔,誰築仙壇不計年。自有層城瞻紫氣,更無纖翳累丹田。簫笙響奏瑤台月,錦繡文開玉宇泉。寄語江邊名利客,一峰高處好參元。”詩中道出了這裏的潔淨無爭的仙道天地。勸導世人遠離名利場所,到這裏參禪悟道。在傳說方麵,也很動人。

相傳很久以前,淨壇峰附近的七裏塘有很多妖魔鬼怪,常常危害百姓,人們就在附近的山頂上修了一座蓮花觀音廟,求觀音菩薩鎮住妖怪,保佑平安。觀音菩薩來到七裏塘,拿出了羊脂玉淨瓶,鎮住了妖魔。為了永保百姓的安寧,觀音菩薩就把空瓶放在七裏塘上麵,天長日久,空瓶就化作了一座山峰。後來,老百姓一遇到什麽災禍,隻要在觀音廟對麵的空瓶山峰燒幾柱香,磕幾個頭,災禍就自然消除。久而久之,百姓年年朝拜,這裏就變成了一個求神的法壇,這就是淨壇峰的來曆。早些時候,人們還傳說,每當半夜子時,月掛中天,峰頂上還聽得見絲竹音樂的聲音,直到雞鳴天亮前才停止。

【望霞峰】:神女溪的長江出口對麵便是聞名中外的神女峰(望霞峰)。望霞峰,又叫神女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裏處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巒上主雲霄,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泰、華、衡、廬皆無此奇”之說。每當雲煙繚繞峰頂,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紗似的,更顯脈脈含情,嫵媚動人。每天第一個迎來燦爛的朝霞,又最後一個送走絢麗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裏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當她們來到巫山時,隻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虎豹,為農夫布雲雨......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 的美名。

【西陵峽】:從秭歸香溪口到宜昌南津關為西陵峽,全長66公裏,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西陵峽又分東西兩段,中間為長約31公裏的廟南(廟河至南沱)寬穀所分割;西段包括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東段包括燈影峽和黃貓峽(又稱宜昌峽)。灘多水急的西陵峽,遍布著許多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光是那神奇莫測的石灰岩溶洞,鑲珠嵌玉般點綴在兩岸幽深險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萬千遊人觀賞不盡!據統計,僅從南沱到南津關間,就有大小溶洞174個。其中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龍洞、黃顙洞、三遊洞等。

【燈影峽】:位於東距南津關約10公裏的廟南與石牌之間,這段峽穀狹窄而直,石灰石垂直節理發育異常,岩石崩塌跨落十分嚴重,形成岸壁陡峭,山頂奇峰異起,石柱拔地而騰空,兩邊雲鬢凝翠、飛泉溯玉,真是清冽超絕,美景異常。船行峽內,所見“無峰非峭壁,有水皆飛泉。”宛若置身在一幅幅白色紗簾掩映的畫卷之中,令人心曠神怡。
在峽穀南岸的白牙山頂上,有四塊奇石屹立,十分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一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淨壇使者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流沙河沙和尚;安然坐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陽夕照,晚霞透襯峰頂時,“玄奘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它們麵對進、出峽的航船,遠遠望去,就好象燈影戲幕上的劇中人,所以這段峽穀叫燈影峽。

【孫悟空是猿還是猴?】:作為西遊記的主角,這個石猴曾因取了東海龍王定海神針金箍棒進而大鬧天宮,被太上老君丹爐中的三昧真火煉成金身不壞、火眼金睛的齊天大聖美猴王孫悟空,本一個筋鬥雲就能直取十萬八千裏遙的西天,卻因被困如來佛的五指山下五百年,由觀音菩薩勸服後一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最終修煉成佛。
大聖曾道:“我本——天地生成靈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
佛祖聽言,嗬嗬冷笑:“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 。
猿和猴外形上最顯著的區別是,猿類沒有尾巴、頰囊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隻是長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級的猿)。世界上最大的猴是非洲的狒狒,身高90厘米到一米,體重達50多公斤。 若從體貌特征區分,有尾的叫“猴”,無尾者稱“猿”。猿類也屬狹鼻類,因為它們外貌和人為最為相像,科學上稱它們為“類人猿”,它們在血統關係上,也確實與人很相近。現代的類人猿有亞洲的長臂猿和褐猿(猩猩);非洲的大猿(大猩猩)和黑猿(黑猩猩)。通常母猿可長到40公斤,公猿可長到75-100公斤。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猿類-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
猿的特征:直立行走、體重在120KG左右。猿類有4種:長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
猴的特征:有尾、頰囊(嗉囊)和屁股上的胼胝。猴類有11科51屬180種,像:獼猴、懶猴、蜘蛛猴、疣猴、葉猴、紅麵猴、狒狒、山魈、金絲猴、黑葉猴等。

如來曾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鬥。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
孫悟空是四猴之一的“靈明石猴”,看來是猴子無異。但是孫悟空兼有猿和猴的特征:
直立行走、有尾、頰囊(嗉袋)和屁股上的胼胝,體重在60KG左右。因而他既像猿又像猴,而六耳獼猴是獼猴沒有異議。猿猴是白猿也沒有異議。另外,猴隻是一種俗稱,所以說孫悟空是猴子也可以。
結論:孫悟空是天生石猴,是個四不像:像猿的身材,像人的智慧,像猴的尾巴,像石頭一樣的密度。

【秭歸】:位於巫峽口的巫山和位於香溪寬穀中的巴東、秭歸,都是峽中名城。峽內名勝古跡頗多。尤其是秭歸,它是我國古代偉大詩人楚國屈原和著名曆史人物漢代王昭君的故鄉,也是吸引遊人之所。

【端午節】:中國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其中: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三峽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中國長江中上遊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中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並和其下遊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綜合效益
1、防洪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形成巨大的水庫,滯蓄洪水,使下遊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禦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禦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禦。
2、發電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這個水電站每年的發電量,相當於4000萬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發出的能量。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
3、航運
  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上遊與中遊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鬥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遊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遊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從現在的每年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殖、旅遊、保護生態、淨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方麵均有巨大效益。

“世界之最”
  三峽工程被列為全球超級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2.7萬立方米每秒至3.3萬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製長江上遊洪水,增強長江中下遊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電站。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
  3、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泄流壩段長483米,水電站機組70萬千瓦×26台,雙線5級船閘和升船機,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主體建築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2794萬立方米,鋼筋46.30萬噸。
  5、世界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2000年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萬立方米,月澆築量最高達55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記錄。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工程截流流量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導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為10.25萬立方米每秒。
  8、世界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三峽工程的雙線五級船閘,總水頭113米。
  9、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三峽工程升船機有效尺寸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帶水重量達11800噸,過船噸位3000噸。
  10、世界水庫移民最多、工作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三峽工程水庫動態移民最終可達113萬人。

麵臨問題
1、對庫區文物的影響
  三峽工程600多公裏長的淹沒範圍,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護,在三峽庫區蓄水達175米以後,大量的文物古跡都將被淹沒到水下,於是至1996年起,國家按期發放保護資金,三峽工程庫區文物的搶救性保護和發掘開始進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跡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丁房雙闕——無名闕、雲陽張飛廟、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此外還有較重要的古棧道5處,石刻、題刻56處,古橋17處;地下文物有較重要的遺址58處,墓群(墓地)45處。其中著名的有奉節縣草堂古人類化石點,是三峽水庫淹沒點唯一一處化石點;雲陽縣故陵楚墓、北宋的龍脊石題刻,巫山縣明清時代的大昌古鎮,唐代開始修建的大寧河古棧道等。
  將要淹沒的地麵文物,例如雲陽縣張飛廟、奉節縣的永安宮、巫山縣大昌鎮的溫家大院、秭歸縣的江瀆廟、新灘民居,忠縣丁房闕——無名闕,古代橋梁等都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形製進行複建(多選址在臨近、淹沒區以外)。國內外聞名的白鶴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護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設一座博物館,建成後遊人將可到水下參觀石刻,摩崖石刻則采用整體切割移至他處。同時在重慶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用來安放在搶救行發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認的是,雖經過大量的突擊性的文物保護並搶救發掘,一批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來,但是不可能保證保住所有的的遺跡,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沒入了淹沒線以下,而且將很難再被發掘出來。
2、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關於三峽建庫對生態壞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麵:(1)有利影響主要在長江中遊,包括減輕洪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燃煤對環境的汙染,減輕洞庭湖的淤積等。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尚對稀有物種、天氣、庫尾洪澇災害、滑坡、地震、陸生動植物等等有影響。
3、移民問題
  三峽工程全部竣工後,庫水淹沒區將涉及湖北 和重慶的20個區市縣,最終動遷移民113萬,其中重慶16個區市縣受淹,移民數量占整個庫區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移民進度與工程進度相銜接;在資金到位的情況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遷原則,國家對三峽庫區的移民工程進行了詳細規劃,要求各個區市縣按照規劃分四期完成移民搬遷任務。這四個時期即:1993年到1997年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為第四期。 三峽二期移民工作已經全部結束,國家二期移民工程終驗表明,目前庫區已經搬遷移民70多萬人,占規劃總人口的62%,其中外遷移民14.2萬人。三峽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線下的38.25萬移民,已經全部按時搬遷。 在未來的6年時間裏,三峽庫區每年還需搬遷移民近8萬人。
4、地質災害問題
  從1990年至2005年,地礦部、水利部、三建委、國土資源部等,撥出專項資金對三峽地質災害問題開展了專項研究,先後進行了《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研究》、《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崩滑體處理總體規劃報告》等數十項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其中《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研究》共查獲體積大於10萬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處,總體積29.36億立方米,查獲泥石流溝90條,並對其中26個重大崩滑體進行了詳細勘查,對庫區查獲的崩滑體進行了穩定性評價和預測分析,劃分了不穩定庫段;《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崩滑體處理總體規劃報告》,共查獲175米以下崩滑體1302處(含原地礦部“七五”查獲的崩滑體),總體積33.34億立方米,對規劃為工程防治的有30個崩滑體;國土資源部完成了三峽庫區的20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查出了庫區20個縣(市、區)所轄範圍內(包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點5384處,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其中滑坡3891處,崩塌(含危岩)617處,不穩定斜坡668處,泥石流溝85處,地麵塌陷88處,地裂縫33條;完成了庫區19個縣(區)地質災害調查,建立19個縣級監測站,初步建成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完成了三峽地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建成了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範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先後投入巨資對三峽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
  盡管三峽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對解決庫區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質疑的積極作用,但目前的地質災害治理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有的地方未達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顯,而更多的情況是,在治理過程中,人們忽略了對當地 自然 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保護與建設,對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造成了某種程度的破壞,使三峽的景觀品質大受影響,正在削弱對遊人的吸引力。
5、國防安全問題
  三峽大壩係大體積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體寬1 2 0 多米,有較強的抗禦常規武器的能力,大壩遭常規武器襲擊時隻能造成壩體局部受損,無礙大局。
  潰壩模型試驗表明:萬一遭到核襲擊,大壩徹底被破壞,隻要采取適當的水庫調度措施,也可將潰壩洪水的淹沒危害局限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戰爭是有預兆的。臨戰前,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水庫水位下降到1 4 5 米至1 3 5 米的低水位。此時水庫庫容約為1 7 0 億立方米,即使大壩瞬時被毀,也隻是從壩址至枝城1 0 0 公裏河穀災情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體將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體進入分蓄洪區內。潰壩洪水災害可限製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區,對江漢平原、洞庭湖區和武漢地區無大影響,不會釀成全流域性災難,如將庫水位進一步降低到1 3 0 米,此時庫容約1 0 3 億立方米,潰壩洪水災情將更加輕微。
  據介紹,三峽水庫潰壩洪水所造成的災害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嚴重。這是因為:三峽水庫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長約6 0 0 公裏,平均寬1 1 0 米,其下遊段為三峽河穀,全長2 0 0 公裏。三峽與寬穀相間,且千回百轉,即使潰壩,庫水下泄無疑會受到河穀的控製。專家指出,特別是緊靠壩址下遊蓮沱至南津關一段2 0 公裏峽穀,江麵寬僅2 0 0 -3 0 0 米,能對潰壩洪水起到很大的約束作用。

綜合評價
  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麵都堪為世界級工程的前列。她不僅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實施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宏大工程,其發電、防洪和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柳毅井】:亦稱桔井。它位於洞庭君山龍口內的龍舌的根部。據《隆慶嶽州府誌》記載:“巴陵(今嶽陽市)則有邕湖井及巴蛇、羅漢、秦皇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圍”,枝幹奇古。

  《縣誌》又說:桔井“相傳為柳傳書之處(入龍宮之門)。井入口丈許,有片石作底,鑿數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測。”過去,崇聖祠有個老和尚作過試驗,用半斤絲線,一端係上銅錢吊下井去,絲線放完了,還未探到井底。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樹,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樹雖已不複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遠在民間傳頌。

傳說優美的柳毅傳書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其故事源於唐代李朝威(大約是中唐時人,生平已不可考)寫的《柳毅傳》,其內容為,唐儀鳳年間(公元676-679),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歸經涇陽,偶遇滿臉淚痕的牧羊女。柳毅上前詢問得知,該女為洞庭龍女下嫁涇陽君,受其殘暴虐待至此。他受龍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邊的桔樹上敲擊三下,守門的巡海神就將他接進了龍宮。見龍君,遞上書信,又訴龍女苦。龍君小弟錢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龍,徑往涇陽,滅涇陽君,接回龍女,幾經曲折招柳毅為婿的故事。人民為了紀念柳毅傳書,改桔井為柳毅井,並在井旁建有柳毅傳書享。
明都禦史吳延舉寫了這樣一首詩,來讚美柳毅傳書的義舉。謳歌曆史悠久的柳毅井。 “牧羊坡上遇青娥,為托傳書意若何? 望直窮尋桔樹,莫道遙隔洞庭波。龍宮弟子緘方啟,塵世朗君禍已多。 留得舊時跡井在,井泉香冽出川阿。”

【南水北調】: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麵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西線工程在最高一級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製整個西北和華北,因長江上遊水量有限,隻能為黃河上中遊的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補水;中線工程從第三階梯西側通過,從長江中遊及其支流漢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區;東線工程位於第三階梯東部,因地勢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路線
中線工程可調水量按丹江口水庫後期規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慮2020年發展水平在漢江中下遊適當做些補償工程,在保證調出區工農業發展、航運及環境用水後,多年平均可調出水量141.4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證率約為75%),可調出水量約110億方。 供水範圍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華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區總麵積約15.5萬km2。因引漢水量有限,不能滿足規劃供水區內的需水要求,隻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為主,兼顧部分地區農業及其他用水。
其中總幹渠工程自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從丹江口水庫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崗壟與平原相間的地帶,向東北行進,經南陽過白河後跨江淮分水嶺方城埡口入淮河流域。經寶豐至郟縣、北汝河渠倒虹吸、禹州、新鄭西,在鄭州西北孤柏咀處穿越黃河。然後沿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至唐縣進入低山丘陵區,過北拒馬河進入北京境,過永定河後進入北京區,終點是玉淵潭。總幹渠全長1241.2km。

工程效益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冀、津五省市淨增供水量143.3億m3,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m3。 東線工程實施後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山東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並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製,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生態環境
1. 對受水區而言,因水量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於回補地下水,可有效遏製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2. 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等;
3. 中線工程的移民問題,對漢江中下遊水文情勢的影響等。中線工程引起漢江環境的變化,將對武漢、湖北產生難以估量的損失,其生態影響已超乎“專家”理解範圍。

【北汝河倒虹吸工程】:屬“南水”如何“過河”的一個工程(引自《北汝河倒虹吸工程:看“南水”如何“過河”》,作者:田秀忠 來源:平頂山日報)
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上”途中與我市境內的北汝河相交時,需要修建一種水利設施,讓“南水”通過,這就是12月30日將要開工建設的北汝河倒虹吸工程。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麽叫“倒虹吸”:

  當渠道與道路或河溝高程接近,處於平麵交叉時,需要修一種建築物,使水從路麵或河溝下穿過,這就是倒虹吸。倒虹吸主要為豎井式,因為這種形式施工簡便而且便於清除泥沙。倒虹吸與虹吸一樣,在立麵上呈弓形,不同的是,倒虹吸其弓彎向下。雖然倒虹吸和虹吸的輸水原理相同,即都借助於上下遊的水位差,但倒虹吸在開始工作時不需人為製造真空,因而更為普及。倒虹吸主要用於農田水利工程。渠道與道路、河流等發生交叉時,既可采用渡槽,如我國北宋時期曾在引用涇水的鄭白渠上使用過;也可采用倒虹吸,如我國南宋時期曾在引用褒水的山河堰上使用過。這種大型倒虹吸多采用漿砌塊石構築,也可用竹筒連接而成。

  北汝河倒虹吸工程位於寶豐縣石橋鎮大邊莊與郟縣渣園鄉朱莊村之間的北汝河下,渠段全長1482米。其中穿北汝河渠道倒虹吸工程本身長1282米,明渠長200米,進、出口段各100米。渠段起點設計水位128.761米,終點水位128.254米,設計流量31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75立方米/秒。

  北汝河倒虹吸由進口漸變段、進口檢修閘、管身段、出口節製閘、漸變段和退水閘及連接段組成。渠倒虹總長1282米,管身水平投影總長1143米。倒虹吸管身橫向為兩聯,每兩孔一聯,管身箱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左右對稱布置,單孔孔徑為7.0×6.95米(寬×高)。節製閘設在倒虹吸出口,退水閘位於倒虹吸進口上遊總幹渠右岸,閘軸線與總幹渠中心線夾角50°,由引水渠、閘室段、陡坡段、消力池、海漫和尾水渠組成,退水閘設計流量157.5立方米/秒,單孔淨寬6.0米,孔高4.0米。

  北汝河倒虹吸工程征遷處理長度4.19公裏,涉及寶豐縣石橋鎮大邊莊和郟縣渣園鄉朱莊、王樓村3個行政村,總占地2544畝,影響各類線路20條,拆遷房屋2.38萬平方米,搬遷安置778人。工程批複總投資6億元,計劃總工期37個月。

【臨汝青窯】:汝州境內(今河南臨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有兩部分,其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禦用瓷器。釉滋潤,天青色,薄胎,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 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 也列汝窯為第一,業已失傳。此窯燒瓷時間較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屬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汝窯的釉色特點有四:青如天,麵如玉,晨星稀,魚子紋。

【巫峽猿是猿還是猴?】:古代三峽曾是猿的世界,以猿聲入詩者比比皆是,讓想猿盼猿的今人,隻有去詩中尋猿聲。古人能“行到巫山必有詩”,光臨巫峽的今人該作何回答呢?
  “樹悉江中見,猿多天外聞”。唐代詩人沈佺期《十三四時,常從巫峽過,他日偶然有思》詩中的這一詩句,說明長江三峽地區曾經是猿類最理想的生活環境,堪稱猿的世界。故在古詩中,以猿聲入詩者,比比皆是。
  “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裳。”這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峽地區流傳的一首叫《西曲歌•女兒子》的民歌,當屬最早寫猿聲的詩,清人沈德潛《古詩源》注曰:“說猿聲之悲始此”,與此同時,酈道元《水經注》引述盛弘之《荊州記》的描寫:“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此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自此以下,寫三峽猿聲的詩數不勝數,據筆者粗略統計,凡是詠巫山、巫峽的詩,幾乎都寫到猿和猿聲,請看:王融《巫山高》中的“煙霞乍舒卷,猿鳥啼斷續”;梁簡文帝蕭綱《蜀道難》“笛聲下複高,猿啼斷還續”;梁元帝蕭繹《折楊柳》詩“巫山巫峽長,垂柳複垂楊。“……寒夜猿聲徹,遊子淚沾裳”;王泰《賦得巫山高詩》“穀深流響咽,峽近猿聲悲”,都寫到了猿聲。在眾多寫三峽猿聲的詩中,尤以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詩句更為形象生動,千古流傳。曆史上,長江三峽地區自然條件良好,海拔高度一般100米至1500米,氣候溫和適宜,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野果繁多,溶洞密布,是猿類最理想的生活環境,這裏成了猿的世界。

  三峽猿聲久久回蕩在文人墨客的詩詞裏,三峽有猿應當不成問題。可是,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三峽“猿聲”不過是“猴聲”罷了,斷言“三峽無猿”。現在看來,是“猿還是猴”的謎可以揭開了。

  其實,人類是從猿演化而來的。猿非猴,猴非猿。光緒《巫山縣誌》載:“猿,禺屬,或黃或黑,似猴而大,長前臂。“猿與猴的區別有:猿體大,臂長,頭腦發達;猴係靈長動物,體小,臂短,行動靈活。許多人認為“人是猴變的”,這是誤解,猴是永遠不能變人的,但能馴服,模仿人的簡單動作。有人稱猿為“猿猴”,這也不準確。

  最新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為三峽猿的存在找到了新的依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重慶市博物館古生物聯合考察隊,在三峽南岸錯開峽西南的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掘了巨猿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其中,在廟宇鎮太坪村大腳洞發現了未石化的長臂猿一段下齶骨,經古地磁法測定,英國牛津大學測定為290+90萬年,正式命名的“巫山猿人”距今已有201至204萬年。考古學家認為,古猿因氣候、植物等因素而演化,一部分演化成個小的“巫山人”,一部分演化成體大的巨猿,有的仍然是現生的猿。三峽成為世界上唯一研究人猿分野起源的理想之地。

在瞿明剛著《三峽詩學》認為“三峽啼猿”為長臂猿而非黑葉猴,以下為節選:

“三峽啼猿”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意象,具有觸發詩情的獨特詩學價值。

  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八“自述類下”載,“唐鄭綮雲:‘詩思在灞橋驢子背上。’胡擢雲:‘吾詩思若在三峽聞猿聲時也。’餘少作《論詩絕句》,其一雲:‘詩情合在空舲峽,冷雁哀猿和竹枝。’用擢語也。後壬子秋典蜀試,歸舟下三峽,夜泊空舲,月下聞猿聲,忽悟前詩,乃知事皆前定。”

  宋代《宣和畫譜》卷十:“關仝(一名穜)長安人,畫山水早年師荊浩,晚年筆力過浩遠甚,尤喜作秋山寒林與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複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

“三峽聞猿”不但是中國詩人,也是中國畫家的一大詩思和畫意的觸發機關。

三峽啼猿有雙重身份認證:其一,生物身份;其二,文化身份。
(一)生物種屬
由於三峽啼猿已經消失,也由於古人猿、猴不辨,當今學界對於三峽啼猿的種屬出現“長臂猿”和“黑葉猴”兩種說法。

1、“長臂猿說”——1988年秋天,古生物學家黃萬波在“巫山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當地農民提供的一個線索,黃萬波便和四川大學的兩名研究生趕赴海拔1100米的太平村附近的大腳洞考察。他們發現了一顆長臂猿下牙床。1991年,黃萬波收到了北京大學陳鐵梅教授轉來的英國牛津大學考古和藝術史實驗室對巫山大腳洞哺乳動物骨骼測試的年代結果:長臂猿在三峽地區絕跡的時間距今僅200年,或是不到200年。

  動物學家高躍亭認為,全世界的猿猴動物近180多種,其中善於啼叫的長臂猿有6種,分布在亞洲東南部,中國有3種,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及海南島等地。長臂猿前肢長後肢短,成群結隊在森林中棲息。每天清晨,當第一道陽光照到樹梢上的時候,“森林大合唱”便開始了。雄猿首先領唱,不一會兒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陽升起時才結束。高躍亭還說,長臂猿啼鳴,與它們的“一夫一妻”製的“家庭生活”有關。每當成熟的雄長臂猿求偶時,就不斷發出呼聲,其聲音拉得很長。建立家庭後的母猿,如果育有仔猿,其啼聲仍會不斷長鳴,一是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二是呼喚仔猿。

2、“黑葉猴說”——時任重慶市綠色誌願者聯合會的會長吳登明於2000年夏天,在離三峽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一一南川市金佛山原始森林發現了一種叫聲淒慘的黑猴,發出hou-wu-hou的鳴叫。2000年11月,中國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蘇化龍教授和助手聞訊專程趕赴重慶,斷定為1980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6年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黑葉猴,目前全球數量不到2000隻。“蘇化龍考察分析,重慶金佛山黑葉猴長期與世隔絕,孤島效應十分明顯,但從兩頰至耳基部有一道明顯的白色分析,這種黑葉猴同貴州黑葉猴一樣,屬於黑葉猴亞種白頰黑葉猴,因此從淵源上重慶黑葉猴同貴州黑葉猴是同一種類。從鳴叫方式上,廣西黑葉猴與貴州黑葉猴都沒有重慶黑葉猴這種淒厲悠長的啼鳴,換句話說,重慶金佛山黑葉猴的淒厲啼鳴在猴科中是獨一無二的,從啼鳴的特征以及活動區域上蘇化龍判斷重慶金佛山黑葉猴就是史載‘巫猿’的後代!這也與吳登明的判斷不謀而合。曾經有人對‘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啼’字大惑不解,‘啼’是啼哭的意思,並指出猿沒有啼哭的叫聲,李白是用詞不當,現在看來,是世人沒有聽到過巫猿獨一無二的啼鳴,而李白的形容應當是‘實話實說’了!”這裏的山民稱黑葉猴為“岩蛛猴”或“岩貓”。

三峽啼猿的身份確認還必須依據猿猴各自的文化蘊含。
(二)猿猴殊性
  猿與猴之間最直觀的外形特征區別在於猿無尾。現考之於繪畫,則知宋、元、明、清有畫猿傳統。據《宣和畫譜》,宋代的易元吉(1001?-1065?)“幾與猿狖鹿豕同遊。”
傳為北宋易元吉所繪的《蛛網攫猿圖》的猿為白頰長臂猿。宋代法常( ?-1281 )的《猿圖》裏的猿全身皮毛黑色,無白眉、白頰、白掌,為黑長臂猿。宋代佚名作者《枇杷戲猿圖軸》所繪兩猿臉頰具白色毛發,似為白頰長臂猿。元代顏輝的《猿圖軸》為水墨繪兩猿於樹椏間,為黑長臂猿。明代朱瞻基(宣宗,1399——1435)的《戲猿圖軸》裏的三隻猿,成年雌雄兩猿均為黑色,幼猿則為棕色,似為黑長臂猿。康熙年間,王士禎在京師看到過宣宗的《黑猿圖》,禦筆雲:“宣德壬子之夏,廣西守臣都督山雲以猿來進。朕既一覽而足,間因幾務之暇,偶繪為圖,以資宴玩。”(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三)所謂黑猿,疑即黑長臂猿,與《戲猿圖軸》的猿相同。清代“海上四任”任預的《翠竹白猿圖》、著名三峽詩人張問陶的《雙猿圖軸》均為無尾之猿。宋、元、明、清的猿圖裏沒有發現有尾巴的,近人畫猿則有了尾巴:近代王夢白的《紅樹雙猿圖》繪兩猿坐於樹間,長尾下垂,意態安閑。範曾的《神猿獻壽圖》、《神猿圖》均為有尾的猿圖。

  動物學家對長臂猿的描繪是——長臂猿屬高等靈長類動物,它和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統稱為類人猿。它們的姿式為半直立。無尾,顏麵部裸出,富表情。長臂猿是樹棲的類人猿,體型小而細長,身長44-88厘米,體重僅5-10公斤。前肢頗長,其前臂長於上臂,手掌亦頗長,超過足掌。若直立時,雙手下垂幾乎可及地麵,故名長臂猿。兩臂伸開來,可達1.5米左右,這是長臂猿形態上的最大特點,依此可區別於其他一切猿猴類。

  中國古代對猿的外部形態認識集中在宋代祝穆的《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三十七“毛蟲部”裏——“群書要語:‘猿,似猴大,黑色。長前臂。’《繁露》‘猿……或黃或黑。’《說文》‘猿壽五百歲則為玃。’《抱樸子》……”

  猿與猴的習性區別以及由此導致的文化蘊含區別在唐代李德裕(787—849)的《白猿賦並序》裏有較為集中的體現。猿、猴的“殊性”在古人的理念中判若雲泥。《藝文類聚》卷九十五“獸部”下載:“《抱樸子》曰,猿壽五百歲則變為玃,千歲則變為老人。又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猨為鶴,小人為蟲為沙。”歸納古人傳說與論析,則猿為君子化身,猴為小人象征。猿性沉鬱,仁愛。猿之哀吟、清嘯是詩意的銷魂之聲。猴則性情輕佻,自私,躁動。

  中國詩裏的猿是孤獨而悲傷的“孤猿”、“寒猿”、“野猿”,是多情而沉鬱的“吟猿”、“啼猿”、“哀猿”,是幽棲而野居的“清猿”、“仙猿”、“玄猿”,也是凝重而崇高的“猿公”、“猿父”。甚至近人將猿啼與杜甫的吟詩相提並論:“青鬆樹上慘悽悽,青鬆樹下碧離離。巫山巫峽秋萬裏,月明誰唱杜陵詩?”因此,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看,三峽啼猿必為長臂猿。

  動物學家稱:長臂猿善於鳴叫又具有呼應齊鳴的習性。喉部具有囊狀物與喉頭腔相通,作用有如鳴囊,用以擴大叫聲。通常由10隻左右的個體,組成類似家族式的小群。每日清晨常作集體大聲鳴叫,音調清晰,高昂而響亮,震動山穀。據高耀亭等(1962)稱,西雙版納黑長臂猿鳴聲初為hoo-hoo-hoo,hoo.hoo”,且較稀疏,此起彼落。隨後便交錯嘈雜,此時整群的齊鳴聲最大,最遠可聲聞於十餘裏外。每次鳴叫持續約10-20分鍾。在每天清晨朝霧消失前,約9時左右,每群都可齊鳴數次。每群的鳴聲常從固定方位的高處傳來。間或在傍晚前也有鳴叫的。但陰雨天氣則全天不鳴叫。

  但是,在文學的世界裏,長臂猿的鳴叫比動物學家考察得來的情形更複雜。人、猿兩無情,“猿聲”為何如此牽動詩人的感情呢?劉禹錫的詩作給出了回答:“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個裏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他認為是煙雨蒼蒼的淒涼景象使人悲切,與猿聲並無關係。實際上,異鄉遊子,扁舟一葉,遠入三峽,不見人煙,聞猿啼而思鄉,觸景色而傷情,難免產生悲淒之情。

  眾多詩中的猿啼,實是猿語。猿喜群居,或以啼聲作為警戒的信號,或以啼聲作為感情的交流……其音高亢尖厲,由緩而急,由遠而近,回蕩於峽穀之中,聲傳數裏之外,此起彼伏,“猿多天外聞”,所以給遊子以“啼不住”之感。

  猿又確有悲啼的時候。南朝劉宋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記述過一隻母猿啼悲斷腸的故事:“桓公(即東晉桓溫)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緣岸哀號,行百餘裏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世說新語•黜免》)可見母猿失子,悲啼哀鳴的淒慘。

  如今,誰能再見三峽猿影?誰能再聞三峽猿聲?三峽不見猿的蹤影,猿聲絕跡,人們就想猿、愛猿、盼猿!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似乎可以尋繹出三峽猿絕跡的大致步伐與深刻原因:清代以來,由於巫山毀林墾荒,猿在三峽日趨稀少。《巫山縣誌》有這樣的記載:“自乾隆乙亥年後,四山開墾,山土鬆滑,大雨時行,土隨水下,洞塞田淹,下壩、中壩匯為巨浸。“光緒年間,曾任江西道監察禦史的趙熙(1867—1948年)《過夔州》詩:“李白乘舟別故鄉,桃花綠水下瞿塘。如今兩岸猿聲少,不盡春愁落夜郎”。這說明19世紀末三峽還有猿存在,不過兩岸猿聲已稀少。

  20世紀以來,三峽自然生態環境被人類破壞愈來愈嚴重,造成惡性循環,最明顯的是三峽如今幾乎沒有原始森林,猿類沒有賴以生存的良好自然條件。加之人們無計劃計育,人口稠密,人與猿爭地盤,而峽江中輪船往來頻繁,猿類不願與人類為伍,鬥不過人類,無奈,甘居為敗,有的淒慘地死亡,有的悲傷地逃到雲南等條件優越的地方“安居樂業”。從此,人們再也見不到三峽猿,假以猴鳴代“猿啼”,甚至連猴聲也罕聞。

  如今,中外遊客到三峽觀光,已無緣與猿相會,但在“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的大寧河小三峽尚能聽到“笑麵迎客猴”的猴啼,因近年來三峽庫區的持續性生態保護,目前這種小三峽獼猴的數量已經日益恢複。

  而三峽猿那哀轉久絕的聲音不僅曾長久地回蕩於三峽的寒林肅澗中,回蕩在文人墨客的詩詞裏,而且將永遠回響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聲音時時提醒我們:保護大自然,熱愛人類與動物共有的家園;人類與野牲族雖不同類,但卻同樂同憂!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