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頓主題變奏曲 - 約翰內斯·博拉姆斯

(2010-11-06 23:42:01) 下一個





介紹來自: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38/522951.shtml
海頓主題變奏曲

約翰內斯·博拉姆斯, 這個常常被人視為貝多芬再世的脾氣暴躁的小個子, 到1873年, 他年屆不惑, 名動天下. 整個歐洲音樂界的目光都注視著他, 期待這個路德維希的繼承人為他們延續古典樂派的, 自海頓, 莫紮特, 貝多芬一脈相承的交響樂傳統. 可5年前創作出了不朽的<德意誌安魂曲>的博拉姆斯卻不得不更加慎重一些, 因為前麵的大師們已經逐次把交響樂名人堂的門檻抬升得太高了, 他並沒有“風流尤拍古人肩“的把握. 早先寫作交響樂的計劃流產, 其中一些構思最終用在了第一鋼琴協奏曲上. 但這一年年末他還是為維也納帶來了一部交響作品, 是為海頓主題變奏曲. 
   
三年前, 博拉姆斯的一個音樂傳記作者朋友, 卡爾·菲爾蒂納德·玻爾(Carl Ferdinand Pohl), 給他介紹了6卷來源可疑的從未出版過的諧謔曲總譜抄本. 玻爾認為這是海頓的作品, 博拉姆斯並不介意其作者是誰(然而後人們為了海頓兩個字, 卻打了不少口水官司), 重要的是他喜歡題目為聖安東尼讚美詩的第二樂章, 便把主題記錄下來, 以效後用.
    
當然, 博拉姆斯對主題變奏曲的偏愛是有目共睹的, 也許這種形式十分利於發揮他的不世天才. 比如舒曼主題變奏曲(1854),亨德爾主題變奏曲(1861)和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1862-3). 同時, 他對身邊同行們在此方向上的工作頗有微辭, 1856年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經常去思考變奏曲式, 對我而言它似乎應該更純粹一些. 舊時代的作曲家們常常嚴守著主旋律作為真正的主題. 貝多芬的變奏在旋律,和聲和節奏上都非常美. 但現在在我看來, 大多數當代人...都過分地拘泥於旋律之上了, 如果我們不能自由地處理主題, 我們就不是變奏, 而僅僅是重複了.”



1873年的時候, 他要再一次實踐自己的理論. 對當年抄下的主題在交響化方麵的潛質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看法後, 他躍躍欲試.



這部作品, 準確地說, 是由兩個獨立版本組成的. 第一個誕生的是題獻給克拉拉·舒曼的雙鋼琴版, 編號Op56b. 胞弟才是在音樂會上常常聽到的管弦樂隊版Op56a. 弟弟要晚誕生兩個月. 據說這是因為博拉姆斯比較謹慎, 先要在朋友圈裏驗證一下效果, 然後再正式向公眾推出他的嘔心之作. 且博拉姆斯本人的鋼琴功力深厚, 用鋼琴版為先導也不是第一次了. 在這兩個版本的比較之中, 還可以發現更多關於創作思路的信息.
    
諧謔曲的總譜包括兩個雙簧管, 兩個法國號, 三個巴鬆,一個蛇狀管. 盡管博拉姆斯的總譜中動用了短笛, 兩個長笛, 兩個雙簧管, 兩個單簧管, 兩個巴鬆, 一個倍低音巴鬆, 4個法國號(2個降E大調, 2個降B大調), 2個小號, 定音鼓, 三角鐵和一個常規弦樂組(就是包括第一和第二小提勤, 中提琴,大提琴還有低音提琴), 但在一始的時候, 博拉姆斯還是幾乎原汁原味地把主題呈現出來, 木管組為主導, 配以法國號和胖胖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撥弦, 溫文爾雅並迷人, 有一點往昔宮廷音樂的色彩. 所謂聖安東尼主題就是起初的那十個小節, 由兩個五小節的樂句組成, 細細品味它便可以知道為什麽博拉姆斯對它一見鍾情. 然後後麵接著第一變奏Poco piu animato, 節奏輕快, 主題主要由弦樂組繼承, 但是它被巧妙地裝飾一番, 被紛至遝來的上行和下行樂句所環繞. 或雲博拉姆斯的音樂看上去比聽上去更富美感. 看到總譜後可知此言不虛. 第二變奏Piu vivace轉入小調, 開始有點壯懷激烈, 又有一種舞蹈的滋味, 並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 抒情性的第三變奏聽起來有點憂鬱, 色彩也有點黯然, 不過它事實上是個大調. 變奏主題已經全部為8分音符構成. 弦樂部掌握著主動機不過不是貫穿性的, 長笛和短笛不時用16分音符的輕快調子來豐富層次. 第四變奏Andante con moto換作了3/8拍, 抒情性的旋律聽起來似曾相識而微微傷感. 第五變奏是起過渡作用的短小的諧謔曲, 把作品又重新激活. 這時候原始主題已經不那麽容易捕捉了. 從其中的多段平行樂句和下行樂句中我倒是發現了貝多芬第七和第三的影子. 第六變奏Vivace雖然轉回2/4拍, 但繼續著上一變奏的舞蹈色調, 然後用法國號和小號把它塗上了更華麗的金色. 第七變奏Grazioso, 款款的西西裏舞曲, 雅致中帶著一點慵散, 像是田園詩般的味道. 第八變奏則充滿了流暢的有回旋感的旋律,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維係著主題, 而木管組們則自己做著拋球遊戲, 同為過渡, 它就如同宮廷弄臣. 而隨後蒞臨的就是絢爛而莊嚴的終曲. 前麵的蓄勢已經十分充分, 但終曲還是選擇了一個弱起漸強的方式開始它的出巡. 這是個巴洛克帕薩卡裏亞舞曲. 巴鬆堅守著主題. 弦樂組用低而有力的聲音起首, 然後所有的樂器都慢慢加入了合奏. 這一曲是整部作品的精華所在, 博拉姆斯在這裏竭盡全力, 不但為每種樂器都寫了自己的變奏, 而且還使用了在浪漫主義時期已經顯露勢微的對位法. 最後三角鐵在浩大紛繁的音響中成為明確節奏的燈塔, 在各個樂器的輪番推動之下, 音樂之潮越來越高, 突然的寧靜之後, 最後一個雪湧般的怒濤, 上麵托載著波賽東的車駕, 結束在最強音上.


    
這部作品鍛造了一個新的光輝時代的開端, 三年之後, 被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樂“的c小調第一交響樂在維也納首演. 迄1891年, 他完成了四部交響樂和其他所有堪稱偉大的交響作品. 但他在給克拉拉·舒曼的信中卻這樣寫道: 我對這個曲子尤為偏愛, 它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令我滿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