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伴我(1)

(2011-01-20 20:43:44) 下一個
大概受我母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音樂。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唱著搖籃曲哄我入睡。她最拿手的一首是“外婆橋”。媽媽美麗委婉的歌聲引我進入夢鄉。我上幼兒園大班時,有幾個上了小學的朋友。聽了那些比我大的孩子們唱的歌,覺得非常好聽。我喜歡的歌有“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和“中國少年先鋒隊歌”。快上小學的那個夏天,我像是一隻出籠的小鳥,和小朋友在學院裏到處亂轉。下午課後,大喇叭裏常放著那個時代的歌曲,我喜歡跟著學唱的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我們走在大路上”等。我除了在外麵唱回家也哼。我母親聽了,說我的嗓子還不錯。

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正趕上全民少先隊。沒費勁,就戴上了紅領巾。唱起隊歌,特別帶勁。那年院裏比我高三年級的朋友帶我們去北海附近的北京市少年宮玩。在那兒裏各處都是戴著紅領巾孩子。我們幸福的歌聲蕩漾在少年宮裏,飄落在北海。我們喜歡的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為我們寫的-白塔,小船,紅牆還有孩子們臉上的笑;讓我終生難忘。

我們小學每周隻有一節音樂課。一首歌老師用簡譜寫在一張大張紙上,上課帶來,展開掛在黑板上,領我們唱兩遍簡譜,再帶我們唱三遍,下課把大紙一卷就走了。我雖然樂理聽懂了,考試也不錯,但是不會自己認譜。

文革的紅色風暴來了。我們先是唱起了為毛主席詩詞譜寫的歌曲,很快就開始唱語錄歌。許多過去喜歡的歌不讓唱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不讓唱詞隻聽見奏曲子了。後來,樣板戲開始流行。我們這些孩子就學著唱,聚在一起分好角色唱一段。我們常演的段子有“紅燈記”,“沙家兵”,“智取威虎山”。我們從唱歌裏找到歡樂,也交到新朋友。我的鄰居粱叔叔家有個洋琴,我常被那美麗的琴聲所吸引。有時我也湊到邊上,一麵看一麵聽。記得他彈的一首曲子是“瀏陽河”,婉轉動聽。那時我和母親商量了一下,看來她能讓我買的就是笛子了。我在大柵欄的樂器店買了個最便宜的笛子,貼上笛膜。找個簡譜學起吹笛子。這笛子看起來好吹,其實不容易 - 要掌握氣流,手指平滑地各孔間的切換。我吹得是口幹舌噪。沒吹多久,笛膜也破了,就放棄了。後來我有了個“國光”的口琴。學了一陣,我隻要會唱的歌都能吹出來。

我小學五年級時,我們家從城裏隨母親任教的學校搬到西郊,我也換了個小學。老師看我個子高,就讓我進了學校的鼓號隊。第一次在小學二層的廣播室活動,老隊員在黑板上畫出了六套我們要學的鼓點兒。我這才知道,另外一個高個子的同學和我被安排為指揮和大鼓手。我們倆交替擔任鼓手和指揮。從此,凡是過節或學校有活動,我們鼓號隊就要忙一陣。我上六年級的清明節,我們從外院走著去天安門。我們鼓號隊在最前麵領路,後麵跟著浩浩蕩蕩的隊伍。我背著大鼓,一邊走一邊敲;我那位同學在前麵指揮領路。我們沿著白石橋路向南行進,而後經過二裏溝。百萬莊,釣魚台,木樨地,沿著長安街到了天安門。中間我們倆換了幾次,鼓號隊也休息兩次。還好,那次是大轎車把鼓號拉回了學校,不用我們一路敲回去了。

上中學時,我參加了學校合唱團,排練“長征組歌”。學校的學生許多都是家住外語學院,工業學院,民族學院,民族歌舞團,總政文工團,軍樂團。受家裏影響,有些同學會樂器。大家放學後,被召集在一起練歌。我們的“付德倫”指揮是位年輕的男老師加上他的助理於老師。樂隊裏的樂器應有盡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還有低音大貝斯;單簧管,雙簧管,大管;還有一個長笛(不記得有短笛了);還有號。我們合唱隊人也不少。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我們在京工的大禮堂分兩場為全校演出。我在合唱隊學到了很多,也唱得很開心!

上高中時,我們年級參加在首都體育館舉行的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萬人大合唱。我們扮演農民,有十幾首歌要唱。開始我們每個班分成幾個小組,每人發了一疊歌譜。先在小組裏練唱。小組唱好了全班唱。而後是全年級合唱。前後一個多月,課也不上了,每天就是唱歌。那時做夢都是唱歌。下一步我們幾個海澱區的學校在八一中學合練。後來有斯克達大轎車把我們接去首都體育館,全體貧下中農合唱團合練了一次,由民族交響樂團伴奏,姚學延指揮。而後工農兵合練,由李德倫指揮。我們坐在體育館南麵西角的最後幾排。最後,我們連續幾天演出為北京的觀眾獻上萬人大合唱。

在那些年裏,我因住在外院附中裏常能聽到外國歌曲。我母親在學校裏教俄語,為教學常自己練唱。我聽多了,也能唱幾首。學校的大食堂裏我們家不遠,那裏有時有各個語種的學生演出。晚上燈火通明時,我們就跑去看表演,聽歌。那些動聽的外國歌曲,話劇打動了我們的心。

記得我們的鄰居邊阿姨從親戚那裏借了一個手風琴,經常拉些很動聽的曲子。我有時敲門進去聽一聽,真的被她美麗的音樂吸引。我也很想學拉手風琴。邊阿姨也鼓勵我學,記得她還幫我去做我母親的工作。可惜,母親不同意。沒辦法,我隻好作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