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fly的博客

昨天也看了,聽到那個也隻能搖頭,國家沒有公平權益的前提,公民必然不會有此概念~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在建的反應堆達28座.

(2011-03-18 10:39:43) 下一個

















中國核電現狀:“裸奔”20餘年 還未穿上法律外衣(圖) 南都周刊




在建中的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


據美國核能研究所(NEI)最新統計,截至2011年1月,全球29個國家共有442台運行核電機組,還有65座核電站在建。其中,中國在建的反應堆達28座,約占全球在建核反應堆總數的40%。然而,《南都周刊》日前刊文稱,中國核電在“裸奔”了20餘年後,還未穿上法律的外衣。

文章稱,現在世界上有30餘個核電國家,但沒有原子能立法的國家卻很少。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再有代表呼籲盡快出台《原子能法》,如原子能法不能如期頒布,中國核能發展將會麵臨一係列瓶頸。諸如多頭管理導致效率低下且權責不清,核廢料處置無法可依,核燃料、核設備進出口無章可循等。

根據中國“十二五”規劃,2011年將開工建設首個內陸核電,並力爭2015年投產首台內陸機組。到2015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294萬千瓦,2020年達到9,000萬千瓦。日前,日本福島的核泄漏危機,讓中國政府對核電站作出重新審視。

新三代還是二代改良

文章稱,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在2月7日的報告稱,福島核電站1號機組設計壽命是40年,今年3月到期,但東京電力公司沒有選擇關閉該核電站,而是為其製定了20年的延期方案。這個決定,被認為是導致核事故的因素之一。地震發生後,應急柴油機組在喪失外電源的時候,沒有啟動。

對此,中國相關官員表示,中國目前在運行的13台核電機組,都是上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的第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安全性在近幾十年中得到了持續改進。正在沿海建設並將向內陸推廣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文章指出,第三代AP1000技術,是美國西屋公司的設計,2006年在中國第三代核電招標中成為贏家。中國也成為該技術“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當時,據《第一財經日報》及其他媒體廣泛報道,西屋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報價較低,同時AP1000采用“減法”方案,簡化了係統設計。該反應堆技術將在浙江三門核電站和山東海陽核電站中首次使用,並作為未來國內核電產業的主流技術。

根據《核電信息周刊》透露,2009年,西屋在美國進行的AP1000機組的主泵空載試驗以失敗告終,直到2010年5月主泵第三次中間試驗取得初步成功。核電專家張祿慶指出,AP1000“還談不上是成熟的商用技術”。在西屋AP1000主泵空載試驗失敗當年,中核總經理康日新因涉嫌幹涉核電招標被免除職務,中核內部人士稱其涉及2006年浙江三門、廣東陽江核電招標泄密案,前者正是采用AP1000技術。

文章稱,與此同時,中國核電市場也是巨頭博弈之地。雖然AP1000是中國規定引進的三代核電技術,但尚未經實踐檢驗,其主要載體、研發平台——國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並沒有核電運營牌照。因此,當中國並未強製運營商統一核電技術時,第二大運營商中廣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的“二代改”CPR1000改進型壓水堆技術已在國內落地生根。

就安全性來說,二代改進型比原來的二代有明顯的進步,擁有反應堆壓力容器低泄漏設計、堆坑注水技術防止爐芯熔穿等特點,這也是兩大核電企業不願意輕易放棄二代加的主要原因。

從沿海到內陸

雖然中國現有核電站均位於沿海地帶,但中國內陸建設核電的熱情大有後來居上之意。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重慶、四川、甘肅、吉林在內的多個內陸省市,都已向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核電站的計劃。在中國共計40多個通過初審的核電項目中,內陸廠址占比約為75%。

目前中國內陸核電的選址原則仍是建在水源處,湖南、湖北、江西三處即將開工的核電站站址都臨湖。相對於水資源充足的海洋,湖泊麵積要小很多。從技術上來看,無論湖南、湖北等地的核電站,都采用更為節水的AP1000技術。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中國各省市日趨高漲的核熱情,福島核事故可謂是當頭棒喝,特別是對內陸核電站而言。沿海地區在突發情況尚可用海水應急冷卻,那麽內陸核電站怎麽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也指出,內陸的江河湖泊,往往同時也是很多居民的飲用水源,並廣泛用於農業灌溉等用途,因此對於排放物安全性更加敏感。

大力發展和閉口不談汙染

近幾年來,中國許多省份在冬夏兩季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電荒,而在節能減排“苛刻”的目標下,核電站是一個完美的選擇。核電站發電成本遠低於火電。湖北大畈核電站(尚未建成)所在地的通山縣縣委副書記王豔斌曾透露一個數據,“核電站完成後,通山當地每年的稅收可增加10億元以上”。

不過這個奇怪的產業就像一堵牆,牆內的人興奮不已,牆外的人談核色變。因建核電站而舉家搬遷的事從20年前的秦山核電站到現在,依舊在中國不斷上演。

1986年4月26日,位於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嚴重的放射性泄漏事故,上馬伊始的大亞灣核電站立即感受到52公裏外香港居民的“衝擊波”。借切爾諾貝利事件,香港一些團體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抵製大亞灣核電站建設。香港《明報》甚至在社論中危言聳聽,說大亞灣核電站將使香港成為一座死港。為消除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影響,廣東核電合營公司當年9月下旬在香港展開聲勢浩大的核電宣傳和解釋工作,這才開始漸漸打消港人的顧慮。

不過就在去年5月,有香港媒體又曝出深圳大亞灣核電站發生泄漏事件,曾經一度引發恐慌。但是時隔不到半年,大亞灣核電廠1號反應堆在2010年10月23日又發生一起核泄漏事件,引起軒然大波。

按照國際慣例,核電事故分七級,從第五級到第七級才叫事故,第一級到第四級被稱為事件,而其中,零級和一級是被允許的。而迄今為止,中國核電機組尚未出現超過二級的安全事故。從環保部網站的國家核安全局文件中,記者了解到,最近三年以來,僅有幾起針對半耗材——核電閥門供應商的批評,主要係生產過程的不規範等原因。

對中國核電站的不信任,在很多當地居民的口口相傳中,更加聳人聽聞。有學者表示,事實上,核電站的輻射比公眾日常受到的天然輻射還低。對於核廢料的問題,中國采取不宣傳、不聲張的方式,各地政府非常害怕把這個事說清楚,怕影響當地招商引資的小氣候,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會對核問題進行探討。中國民眾核的恐怖來自於政府的回避。

文章最後指出,目前專業人才短缺、核廢料處理和立法空白是中國核電麵臨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陳炳德呼籲盡快出台《原子能法》。在“裸奔”了20餘年後,中國核電還未穿上法律的外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