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

看四季變幻, 聽樂音回蕩, 賦古今悲喜, 盡人生沉浮
個人資料
正文

馬勒 - '我迷失的世界'

(2011-05-19 02:01:38) 下一個


Gustav Mahler's great song "Ich Bin Der Welt Ahbanden Gekomon" (I am lost to the world )


Gustav Mahler 古斯塔夫·馬勒(1860-1911)馬勒著名的指揮家、作曲家。馬勒是一位處在過渡時期的音樂家,與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畫家格斯塔·克裏姆特同處一個時代。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響曲和管弦樂伴奏的歌曲。馬勒的交響樂作品規模宏大,長度和樂隊的編製方麵都是空前的,使他的交響曲具有更多表現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間。龐大的樂隊,有時還包括場外樂隊和大規模的合唱隊。馬勒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馬勒去世50年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再為人所注意,隻受到一小群人的推崇,直到一些著名指揮家(歐洲的布魯諾·沃爾特、喬治·索爾蒂、拉斐爾、美國的列奧納多·伯恩斯坦和英國的諾曼·德爾·馬爾)的大力提倡,才使馬勒的作品重新成為今日的保留曲目。

主要作品  
(1)聲樂套曲:《兒童奇異號角》、《流浪少年之歌》、《亡兒之歌》(1901-1904)、《旅行者之歌》(1884)。   
(2)交響曲11首:   
D大調第一(提坦)交響曲,1884-1888;1893、1896、1897-1898年三次修訂,1889年首演。   
C小調第二(複活)交響曲,1884-1894;1910年修訂,1895年首演。   
D小調第三交響曲,1895-1896;1902年首演。   
G大調第四交響曲,1899-1900;1910年修訂,1901年首演。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1901-1902;1904-1910年修訂,1904年首演。   
A小調第六交響曲,1903-1905,1908年修訂,1906年首演。   
B小調第七交響曲,1904-1905,1909年修訂,1908年首演。   
降E大調第八(千人)交響曲,1906-1907,1912年首演。   
大地之歌交響曲(初稱“第九交響曲”,後此稱被馬勒廢除),1907-1909,1911年首演。   
D大調第九交響曲,1909-1910,1912年首演。   
升F大調第十交響曲,1911,1924年首演《柔板》與《煉獄》兩樂章,1960年首演庫克的五樂章版本。(注:馬勒第十交響曲有五個樂章的完整的縮編總譜,由英國學者庫克於1960年發現,並依據之編纂了一份演出版本。)   
(3)康塔塔:《悲哀的歌》(1878-1880)   
(4)室內樂:小提琴奏鳴曲(1876);A小調鋼琴五重奏(1876);A小調鋼琴四重奏(1876)。
(5)歌劇:續完韋伯的《三個平托斯》,1888年首演。

藝術成就  
(1)在馬勒交響樂方麵:發展了由貝多芬首創的聲樂交響曲形式(十部交響曲中有四部含聲樂: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八交響曲》和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將這種形式發展到一個高峰。   
(2)在藝術歌曲方麵:受柏遼茲影響,其藝術歌曲的伴奏與以往不同,采用管弦樂隊伴奏,創造出了具有交響風格的藝術歌曲形式。   
(3)在音樂思想方麵: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實質,是一個唯心主義知識分子的表白,是對塵世生活所引起的緊張、煩惱的傾訴,以至於借用中國的唐詩來寄托淒涼落魂的情感,表現在作品《大地之歌》中。   
(4)在音樂風格方麵:他的交響曲中尖銳刺耳的音色,痙攣式的節奏,支離破碎的曲調,不協和音程等怪誕的形象,體現了19世紀末的音樂風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