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

看四季變幻, 聽樂音回蕩, 賦古今悲喜, 盡人生沉浮
個人資料
正文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和 Somewhere In Time

(2011-01-26 19:24:40) 下一個


拉赫曼尼諾夫 -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Variation XVIII - [HD]


謝爾蓋 · 瓦西裏耶維奇 · 拉赫曼尼諾夫(俄語: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1943 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臨終前入美國籍。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不少鋼琴演奏家曾納入表演曲目中。身材高大,擁有一雙巨大的手,左手能輕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鍵,故此並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喜歡於安靜的環境創作 , “ 拉赫曼尼”在俄語有“揮霍無度”之意,拉赫曼尼諾夫之父正是這樣的人.

著名作品有:
-《升 c 小調鋼琴前奏曲》
- 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其中以《第二鋼琴協奏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狂想曲》中一段行板更是膾炙人口之作,被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 )采納為背景音樂
- 三首交響樂作品, 《第一交響樂》對拉赫曼尼諾夫而言是失敗之作,《第二交響樂》及《第三交響樂》仍是較出名的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的這首“ 第二鋼琴協奏曲”被公認為拉赫瑪尼諾夫的“最高傑作”,廣受世人的喜愛和歡迎。在所有俄羅斯作曲家所作的鋼琴協奏曲中,本曲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充分發揮了抒情性和鋼琴化的效果,而且把這些作了絕佳的統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幾個旋律充滿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經常被附上各種歌詞竟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編成爵士樂,廣為流行。

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his Piano Concerto No. 2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於1934 年創作,亦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首為鋼琴及交響樂團所寫的作品,而它也是所有受到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啟發所創作的曲子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這首狂想曲共有二十四個變奏,無疑是為紀念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而采用的編號方式。而樂曲真正的主題,則一直要到前奏及第一變奏彈完後,才由小提琴拉出。其後的變奏則讓鋼琴及交響樂團展現了閃閃發亮的光采。拉赫曼尼諾夫對所謂魔鬼的意念,可從第八及第九變奏中清楚感受到 ; 尤其在第十四個變奏,充滿騎兵風格的樂段,讓人明顯感覺浪漫樂派鋼琴協奏曲的特色。而第十八個變奏則是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一段旋律,充滿渴望、依戀之情。最後的變奏則逐次展現樂曲的張力,它所達到的境界,可能連帕格尼尼都會有點喘不過氣來。這首樂曲80 年代隨著美國影片《時光倒流 70 年》而成為全世界最膾炙人口的古典旋律之一。




《時光倒流七十年》改編自美國20 世紀偉大作家Richard Matheson 發表於1976 年的小說《Bid Time Return 》,男主角李察是一名成功的劇作家,某日造訪一家旅館時,看到女演員艾絲的照片,她曾在 1912 年時待遇這家旅館。李察被這張照片深深吸引,無法自拔。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了1912年,終於找到了念念不忘的艾絲,兩人很快的墜入了情網。

《時光倒流》音樂引用了“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編號43的一首變奏曲(第18 變奏,如歌的行板(降 D 大調)),  此曲和主題曲"似曾相識" 最終和本片一樣成為了經典。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一支溫柔多情、纏綿悱惻的鋼琴協奏曲, 在影片中,這首樂曲不但被導演拿來作為一件重要的音樂道具,起到了跨越時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間溝通心靈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約翰巴裏 (John Barry) 手中,成為全片配樂的靈感與源泉。 約翰·巴裏在旋律的情緒和節奏以及曲調的走向和速度上,都與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區別,使這首變奏聽上去委婉動人而又熱情奔放,最受人喜愛,以至於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代名詞, 使觀眾自始至終感覺到由一首不斷出現的動人樂曲所折射、所輝映的兩個藝術家之間那種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

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