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

看四季變幻, 聽樂音回蕩, 賦古今悲喜, 盡人生沉浮
個人資料
正文

蒙蒂的《查爾達什》(Czardas)舞曲 (各版本)

(2010-10-03 19:17:44) 下一個
維托裏奧•蒙蒂 (Vittorio Monti 1868-1922),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868年1月6日出生於那不勒斯。早年在聖彼得音樂學校接受音樂教育,隨平托(F. Pinto)學習小提琴、隨塞勞(Paolo Serrao)學習作曲。1886年至巴黎隨西沃裏(Camillo Sivori)繼續深造小提琴,並擔任了多年拉穆勒樂團首席小提琴手。1891年開始出版芭蕾和小歌劇作品。1900年成為巴黎音樂會音樂廳的指揮,從此他的作品也開始廣為流傳,此後他創作了許多舞台音樂作品。他還曾一度放棄指揮,專心於器樂曲、聲樂、小提琴曲的創作,以及小提琴、曼陀林的教學,並出版過一部那不勒斯曼陀林的教程。他小提琴與樂隊曲《查爾達什》(Csárdás)是流傳廣泛和最為知名的作品,曾被改編成多種其他樂器的獨奏曲。蒙蒂於1922年6月20日逝世於那不勒斯.

《查爾達什》是蒙蒂的最著名的兩首小提琴曲之一(另一首為《愛的晨曲》)。查爾達什為匈牙利的一種民間舞蹈,其音樂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稱“拉紹”,速度徐緩而富於歌唱性;第二部分稱“弗裏斯”,速度迅急,情緒熱烈。本曲即以這一舞曲的典型特點寫成。 樂曲一開始先呈示出充滿激情的引子,然後奏出深沉而略含憂愁的主題,並由這一主題組成了查爾達什舞曲特有的“拉紹”段落。在這一小調色彩的抒情旋律發展之後,又出現另一支流暢而華麗的小調旋律。這兩支旋律都具有鮮明的匈牙利及吉普賽音樂的特點。接著,樂曲轉入查爾達什舞曲快速而活潑的“弗裏斯”段落 ,形成歡快而奔放的氣氛。這段舞曲音樂越來越熱烈,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樂句頻繁出現,使樂曲趨向高潮。接著,音樂突然平靜下來,緩緩奏出柔和而委婉的歌唱性主題旋律。這一純樸甜美的旋律經過小提琴泛音再現,形成一種幽穀回聲的動人效果。樂曲再現十六分音符組成的樂句,並用切分節奏的處理,將樂曲推向熱烈的高潮後結束全曲。

Orchestra (by James Last 詹姆斯拉斯特)


Piano (by Richard Clayderman 克萊德曼)


Violin


Clarinet


Flut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