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fectionist No.1

品味中美文化,輕奏中年心曲
個人資料
正文

從歌唱比賽節目看到了中國內地音樂發展史的一角

(2015-09-15 06:31:15) 下一個

 

 

        作為“影視人生”壇的忠實粉絲,這幾年下來我看了不少內地的歌唱比賽、歌唱選秀、致敬經典翻唱比賽以及歌手訪談,音樂評論一類的電視節目。欣賞歌曲的時候,我通常都要關注一下詞曲作者的名字、原唱是誰、歌曲創作的年代等。這樣累積下來,對於內地樂壇的發展過程我也就略知一二了。

        經過歌手的翻唱我發現,內地較早期的詞曲作家像嚴肅、王酩、施光南等,大都創作的是民歌或傳統美聲類型的紅歌,自己欽點的演唱者也一律都是民歌或傳統美聲唱法的歌手。中國的民歌和美聲歌曲能受到流行歌手青睞的作品比較有限。王酩的“絨花”和李海鷹的“彎彎的月亮”大概是我聽到翻唱最多的兩首歌曲,聽劉歡介紹說:“絨花”的作曲挺高端的。

        由於內地早年接受過係統音樂教育,有創作歌曲能力的音樂人確實太少,港台歌曲聽起來又總覺得像“靡靡之音”,因此創作內地人自己的流行歌曲就這樣稀裏糊塗地不知從那一天開始了。整理一下近年電視上翻唱過的曲目,搖滾先鋒崔健和他的“一無所有”應該算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了吧?加上田震,王迪,藏天碩,常寬等一批搖滾唱將的出現,能不能說是搖滾(好像是硬搖滾)最先開創了內地的流行音樂呢?不過現在還能被翻唱的搖滾歌曲就隻剩下崔健的“一無所有”,“花房姑娘”和“假行僧”了吧?

        那一撥60後的搖滾音樂都像是憤怒的呐喊,簡單粗暴,接下來一批70後為主的校園民謠歌手就顯得都市和溫柔多了。清華才子高曉鬆,宋柯,李健和盧庚戌,加上其他高校的老狼,小柯,樸樹等人。雖然他們最早寫的民謠曲式也大都簡單直白,但良好的教育背景,中西文化和音樂的熏陶,讓他們的作品到了今天還很耐聽,還被廣泛翻唱著。而他們自己也不像那些搖滾先鋒因為沒有與時俱進而被時代留在了原地,他們成名之後的這些年又有了新的生活感悟,現在已經不適合仍然用“民謠”來定位他們每一位的每一首作品了!

        八十年代之後出生的歌手成倍地增多,雖然一哥一姐式的領軍人物不多,他們趕上內地歌壇的選秀時代了!在電視節目裏唱一首歌或是發布一首原創歌曲,能被億萬觀眾看到,也能很快被專業的詞曲作者,製作人甚至是唱片公司發現,這讓內地的音樂創作和發展有機會進入到工業化,係統化的時代了。而且,中國現在是最開放的時期,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西方文化的影響和中西方文化的貫通融合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應的音樂創作和音樂發展也肯定會今非昔比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