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多一點

喜歡挖寶嗎?你的身體就是個大寶藏,
正文

給父母的一封信 (圖)

(2010-08-10 09:13:38) 下一個

有學員急切地想知道,父母應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珍惜生命的觀念,以免孩子長大之後鑄成大錯?

 試問,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很多玩具?因為不多,所以很珍惜,物以稀為貴。現在孩子的玩具多得數不過來,而且什麽都要最好的,要新又要快。

 從玩具的例子可以知道,因為東西多了,物質生活好了,反而破壞、失去了人心的規則。同樣,現在人的做人理念很容易被破壞,是因為人的物化情況日趨明顯,為了追求物質,往往放棄做人的理念。

 我以前就講過,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從小所得到的每一個玩具,都標上價格,讓孩子知道玩具的價值。在家庭生活上,也要藉機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比如幫忙洗衣服,假設他要做多少小時,或幾天以後,才能掙到一件玩具的錢,也就是讓他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和一件玩具的價值相等。

 這樣做,是為了教育孩子真正的價值觀。孩子有了這樣的價值觀,他們對物質和人的重心就能分辨出來。很多為人父母者,給孩子東西時,沒有同時給孩子講價值觀,也沒有告訴孩子,要在怎樣的狀態下,才能獲得這個東西。隻因生活富裕,大多數父母認為給孩子東西是舉手之勞,不值一提,但是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靈裡,卻加深了物質觀念,也就是以自我為圓心的功利主義觀念。

 有些父母一方麵控製孩子,另方麵卻是無規則地給予孩子。孩子當然喜歡不斷得到東西或禮物,不喜歡被控製。人從小就有這種慾望,得到越多越好,誰阻攔他,他就會不喜歡誰,所以父母經常為了讓孩子傾向自己,而討好孩子,用物質收買孩子的心,造成孩子追求物質的習性。

 善於引導孩子的父母知道,不要因家庭條件好,就讓孩子覺得應該得到得多,予取予求。孩子在花錢時,如果心裡沒有一定的負重感,是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過程中造成的偏激。

 父母有錢,是父母自己創造出來的;當孩子尚未達到創造任何價值的時期,就不能與父母有同等的物質享受,或物質待遇。否則,孩子從小認為所得一切都是應該的,長大後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將來他的能力不如父母怎麽辦?他的物慾已經達到了這個高度,為了讓他平衡,隻能由父母繼續替他彌補,如果父母不願或無法繼續替他彌補這個差距,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怨恨,這就是為什麽孩子常常會失去平衡的原因。

 想要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將來的人生裡,他們勢必會遇到某些問題,勢必要付出某些代價,首先就是要在生活中就培養孩子責任感,養成以人為重的觀念。

 譬如說,孩子生病,或家裡長輩生病的時候,要讓孩子看到、引導他懂得:「如果你不注意的話,將來也會生病。」讓孩子從小學習、先入為導,加強健康的觀念,在他沒得病之前,就先知道生病的痛苦。

 更進一步,甚至可讓孩子照顧病人。如果孩子常照顧病人,他就會從病人的表情、體態,感受到病的痛苦。這時引導他:「要不要提前學一些方法和知識,未雨綢繆?」這樣,孩子長大後,遇到健康的災難時,就不會束手無策,因為他已經提前學了方法,有了準備。孩子有健康的學習與準備,將來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很有自信,甚至自豪。這是平時要訓練的。

 「前人之鏡,後人之師」,遇到障礙,若能夠經常聯想:人生規則是什麽?是否讓人警惕:一定不能重蹈覆轍?看到街上乞丐,大家都會警惕自己,要勤奮工作,努力生活,不希望像乞丐一樣無家可歸,說明大家都有這個警覺意識。但是,唯有一個意識,大家從未自我警覺,那就是健康的意識。

 從小,就要常以病人和生命出現問題的人來提示孩子。比如藉撞車、意外事故,都可以引導孩子懂得因果,不要認為那些意外是偶然事件。如果孩子懂得那些事故都不是偶然的話,就會提醒自己不要做壞事、傷天害理,以免將來遇到意外災難。

 不管是身體得病,還是天災人禍,都不是偶然,是必然,隻是人沒有意識到而已。為什麽事情發生那一刻,不是別人,而是你剛好在那裏?為什麽是你生病?不是其他人?不要總是顛倒過來問:「為什麽是我?」「為什麽不是你?」隻有無知的人才老是問同一問題:「為什麽是我?」
有智慧的人會問自己:「為什麽會發生?」他會找原因,從原因上去改變,改變因就是改變果,這是懂得因果關係。學會正確做人之法,就是要改變因果,做一個好人、健康的人、長壽的人;做一個有追求、對得起家人的人,其實並不難。

 如何善誘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過,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就很難引導孩子了。導正孩子觀念,需要有健全的知識,不能隻憑支離破碎的知識。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自己知不知道如何成龍成鳳?不能像中樂透獎,全憑機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