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科學問題的解決有科學的方式和節奏 - 關於韓春雨實驗結果

(2016-09-09 22:55:33) 下一個

很想寫一下自己的看法。後來發現這個評論說了大部分要說的。(該評論主要分析重複性問題。)

科學問題,用科學的方式解決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42/

“我感覺現在對NgAgo問題的討論有一些脫離語境。”談及紛擾的輿論,蒙托柳這樣對果殼網科學人說,“我同意韓春雨博士的觀點,即現在的情況應該科學地解決。”

在接受果殼網科學人的采訪時,布爾焦給出了研究者在通常遇到無法重複論文結果的情況時,通常會采取的行動流程:

詢問對該技術更有經驗的技術員同事或者科學家;
給論文作者寫信,向他們詢問操作指南上的更多細節和一些竅門;
用特定電子郵件列表、在線討論組或者社交媒體與同事在線討論這項技術。在基因組編輯領域,每當有新技術或者新軟件發布,領頭的研究者就會創建一個維基頁麵或者在線討論組,來直接與同事和年輕科學家進行互動。

這樣的流程被認為有利於研究者更有效率地進行重複實驗。當NgAgo的重複實驗遭遇瓶頸時,蒙托柳和其他許多研究者都采取了這樣的行動。僅在Google的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論壇上,就有30位研究者在名為NgAgo的板塊下發表了67條討論[8]。在這些討論組,研究者會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也給出分析和聽取評論。在NgAgo論文發表後迅速聯係韓春雨請求分享實驗質粒的蒙托柳,也在重複實驗中出現問題時直接聯係韓春雨,呼籲他公開實驗數據。

另外,一種重要的選擇是將自己的重複實驗結果寫成讀者來信(Correspondence)或評論形式,向學術期刊投稿。“我可以不公開我的實驗,選擇給重要期刊寫一篇讀者來信,然後為同行評議等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布爾焦說。不過,“出版陰性結果這條路通常比較困難,也不總是能被期刊所考慮。”蒙托柳補充道,“這就是為什麽現在研究者們采用了別的渠道,比如利用開放科學項目,讓他們能公開自由地分享結果給所有人評論。”

悶不做聲謀求發表陰性結果,還是公開自己的數據供所有人討論分享、吸取教訓?布爾焦選擇了後者。“他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實驗並為他使用NgAgo得到的陰性結果做出了一些解釋。”蒙托柳評價道。

“我覺得與同行們公開分享我的結果更有價值,這樣的經驗讓我受益匪淺。我現在還在跟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分享自己實驗中的一些竅門,也非常推薦我的同事分享他們的數據。”布爾焦對果殼網科學人說,“這種做法能夠避免各個實驗室閉門造車做同樣的實驗。與其去追逐發表,共享數據、竅門和實驗方法更有價值——這樣能為我們省下資金、資源、實驗動物和白白花費掉的數周的實驗投入。”

而這正是布爾焦和其他科學家正在呼籲韓春雨所做的事情,正是“用科學的方式解決科學問題”。韓春雨工作的學校,河北科技大學近日表示,在約一個月後,韓春雨將采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結果。

“現在所累積的證據提示許多實驗室(重複NgAgo的實驗)都失敗了,這是很遺憾的。我希望這些問題能很快被解決並修正。這樣,新的基因編輯工具就能使大家都獲益。”蒙托柳告訴果殼網科學人。

結語

眼下,不管是論文的發表方《自然》雜誌,還是韓春雨教授所屬的機構河北科技大學都在督促韓春雨盡快公布詳盡的實驗流程。更為詳細的信息毫無疑問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重複他的實驗,進而判斷這個橫空出世的新技術到底是行還是不行。“隨著社交媒體平台、在線討論組和研討會的發展,要對某個技術有沒有用下結論其實不需要耗費太多的時間。當然,這也取決於研究領域和該技術的複雜程度。”布爾焦說。

“當初我們嚐試CRISPR係統時,花了一兩個月拿到第一批正麵數據。”布爾焦回憶說,“我記得我們很快就拿到了鼓舞人心的積極結果,但那結果有點反複,而且效率挺低的。要真的建立起技術平台、顯著提高編輯效率花的時間就要長一點。”這是CRISPR係統在布爾焦實驗室的成長過程。現在備受遭遇質疑的NgAgo,日後能否在這些研究者手上穩定下來,切實為他們提供便利?相信答案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即使這篇文章最終遭到撤回,我們也希望公眾更加理性地看待這個故事。科學家在科研的道路上難免犯下粗心和草率的錯誤,但這樣的錯誤不該被用來對他人的名譽進行攻擊。對於還很年輕的韓春雨團隊來說,這樣的錯誤和挫折會使他們更加成熟。也許有一天,也許能有一份真正的“諾獎級”,從這個小小的實驗室冉冉升起。而在那之前,所有挫折和失敗,都會是他們必須走過的流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