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

柔軟,強大,包容,自由,無處不在,遇冷成冰,遇熱成汽
個人資料
正文

記憶點滴-規矩

(2011-10-05 18:20:22) 下一個

一天晚上,我在洗碗的時候電話鈴響了,我讓兒子去接電話。隻聽他童聲童氣地說Hello,阿姨好,我是XX(兒子的名字),媽媽在洗碗,請等一下…” 然後就把電話筒遞給我對我說Mommy,有個阿姨要跟你講話 
 

事後朋友見了我直誇我兒子有規矩懂禮貌。但我知道如果我父親在世,他一定還是會說我對兒子管教不嚴,因為我那快九歲了的兒子,雖然基本上能夠做到彬彬有禮,但就是不能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很多我成長起來養成的規矩就是不能在他身上養成。我真的是有很強的挫敗感。
 

我爸爸媽媽家裏的規矩比起許多家庭來講應該不算是太多,不外乎是禮貌,和一些衣食住行的“行”與“不行”。許多的規矩在現今和在這個不同的國度已經不是很重要甚至不是很適當了。 
 

禮貌當然是第一。從小我們就知道,見了人是一定要打招呼的。家裏來了客人,我們是一定要去見過 ,而不可以悄悄地在客人麵前溜進溜出或者躲起來,如果客人來的時候我們恰巧在其他的房間,而客人沒有指明要見我們,那我們就可以靜靜地呆在房間中直到客人離去。如果客人在的時候我們碰巧要去別的房間,或者出門,路過客廳,那是一定要去問候的。當然如果客房的門是關著的,那就沒事了。平日裏出門的時候必須跟長輩們講要去哪裏。當然最多的時候是 爸爸、媽媽我上學去了…”, 回家的時候必須打招呼。絕對不可以悄悄地走了,偷偷地溜進家門。早上起來第一次見到長輩的時候一定要問好,晚上睡前也要問晚安。另外長輩講話的時候要認真地聆聽,不允許插話,長輩問話也要畢恭畢敬地回答不可以不理不睬。對長輩和比自己年長的不可以直呼其名,必須用稱呼,比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等。我是家裏最小的,所以我在家的時候就從來沒有叫過家裏任何人的大名。
 

吃飯時的規矩比較多,比方說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大人沒動筷子之前小孩子是不可以先動筷子的。夾菜的時候,不可以用筷子在菜碗中挑挑揀揀,隻能夾碗裏靠近自己那邊的菜,夾了菜要在自己的飯碗上停一下再送入口中,而不是從菜碗裏夾了菜直接送到口中。不可以在同一個菜碗連續不停地夾菜。就是說從一個盤子裏夾了菜之後,下次要去別的盤子裏去夾菜,換著菜吃,不可以因為一個菜好吃就不停地吃不管別人。如果另一個人在夾菜,不可以越過另一個人的手臂去夾另一個碗裏的菜,要等這個人夾完了菜之後再去夾。不管有多麽餓,在飯桌上都不可以狼吞虎咽。當然吃飯,喝湯都不許出任何聲音的。吃飯時也不可以大聲說話。吃飯吃菜盛多少吃多少,不可以剩。米飯和菜湯都不可以掉的滿桌都是。吃完了要和還在飯桌上的人說我吃好了才可以離開,不可以抹抹嘴就溜走了。還有一點就是吃飯的時候 一隻手(通常是右手)在桌子上夾菜吃菜,另一隻手要托著飯碗(或盤子),而不可以一隻手在桌上,另一隻手在桌下。也不可以把碗端起來放在膝蓋上吃。
 

其他的規矩包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總的來講就是要沉穩,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乎所以,不可以給人以輕浮,吊兒郎當,賊頭賊腦和沒見過世麵的感覺。站的時候挺胸收腹,和人談話時要看著對方。坐得時候也要挺直腰板,不可以翹著二郎腿不停地晃悠。到見到從前沒見過的事情和東西不可以大驚小怪。可以讚美,感歎,就是不可以忘形。
 

規矩是一種教養,是無形的。它不是一種必備的生存技能。沒有它,人一樣可以豐衣足食,吃得香睡得著。但它卻體現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有的時候它甚至會成為決定某個事件成敗的關鍵,比方說應試某個職位,或者談某個生意。規矩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是一種習慣,不是可以通過三兩天的集訓就可以做到的。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改正一個習慣要比養成一個習慣要難得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