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裏有一句:
“淨五根,得五力。
對“唯證乃知難可測”這句話的含義和理解一般沒有什麽異議。這句是說修行需要實修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和口頭上。這就是佛有個稱號叫“明行足”的緣故。“明”是指明白理解,“行”指實際的行動和作為。儒家講“聽其言,觀其行”,王陽明說“知行合一”,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淨五根”這句話,有版本說應是“淨五眼”。
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分別代表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人需要通過這五種感官來體驗和認知外界。
五眼是指: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
五力是:信、進、念、定、慧。
個人覺得,“淨五根”的版本比“淨五眼”的說法可能更符合玄覺大師的本意。
《道德經》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佛教徒戒食五辛(蔥、韭、薤、蒜、興渠)
,理由是五辛“生食瞋恚,熟食發淫”,故“修菩提者,永斷五辛”。
“淨五根”的意思是讓五根保持清淨,不要讓它們受到汙染。用孔子的話來說更容易理解,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我們普通人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沒有達到足夠的定力和智慧時,難免於相著相被汙染,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玩火自焚”,“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等等。
因此通過結合對儒釋道以及日常諺語的體會和理解,“淨五根”一說應該更準確一些。個見,僅供參考。